变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联系

2024-05-19 05:28

1. 变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联系

汇率制度是指各国普遍采用的确定本国货币与其它货币汇率的体系。汇率制度在汇率的确定,汇率的变动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因此,汇率制度对各国汇率的决定有重大影响。回顾和了解汇率制度,可以使我们对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的波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1、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国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在金本位体系下,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例如一个英镑的含金量为113.0015格林,而一个美元的含金量为23.22格林,则: 

1英镑=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两国货币的汇率就保持稳定。当然,这种固定汇率也要受外汇供求、国际收支的影响,但是汇率的波动仅限于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黄金输送点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 

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外汇汇率上涨超过黄金输出点,将引起黄金外流,货币流通量减少,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从而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导致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反之,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外汇汇率下跌低于黄金输入点,将引起黄金流入,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上涨,输出减少,输入增加,最后导致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由于黄金输送点和物价的机能作用,把汇率波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从而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5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从未发生过升贬值波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黄金输出入,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率规则,处于混乱的各行其是的状态。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固定汇率制保障了国际贸易和信贷的安全,方便生产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国际投资的汇率风险,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但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使各国难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有利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制约。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可以说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前夕,二战中的45个同盟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开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财长助理怀特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合作机构(1945年12月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quot;又称"世界银行"),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概括起来褪敲涝�牖平鸸夜常�渌�醣矣朊涝�夜车?quot;双挂钩"制度。具体内容是:美国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例为1盎司黄金=35美元。其它货币按各自的含金量与美元挂钩,确定其与美元的汇率。这就意味着其他国家货币都钉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平价上下各1%的限度内波动,1971年12月后调整为平价上下2.25%波动,超过这个限度,各国中央银行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只有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允许贬值或升值。各会员国如需变更平价,必须事先通知基金组织,如果变动的幅度在旧平价的10%以下,基金组织应无异议;若超过10%,须取得基金组织同意后才能变更。如果在基金组织反对的情况下,会员国擅自变更货币平价,基金组织有权停止该会员国向基金组织借款的权利。 

综上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它兼有固定汇率与弹性汇率的特点,即在短期内汇率要保持稳定,这类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但它又允许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可以随时调整,这类似弹性汇率。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尽管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宣布美元贬值,由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调整到38美元,汇兑平价的幅度由1%扩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固定汇率制解体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与黄金储备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货币间的汇兑平价只是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反映,美国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高估美元,低估黄金,而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复苏和迅速发展,美国的霸权地位不断下降,美元灾加剧了黄金供求状况的恶化,特别是美国为发展国内经济及对付越南战争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又不断增加货币发行,这使美元远远低于金平价,使黄金官价越来越成为买方一相情愿的价格。加之国际市场上投机者抓住固定汇率制的瓦解趋势推波助澜,大肆借美元对黄金下赌注,进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额供应和对黄金的超额需求,最终美国黄金储备面临枯竭的危机,不得不放弃美元金本位,导致固定汇率制彻底崩溃。 



3、浮动汇率制度 

一般讲,全球金融体系自1973年3月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就不复存在,而被浮动汇率制度所代替。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钉住的汇率制度,其货币大都钉住美元、日元、法国法郎等。 

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 

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不再规定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中央银行也不再承担维持波动上下限的义务,各国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求状况,自行浮动和调整的结果。同时,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所引起的外汇供求变化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外汇供给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下跌、汇率下浮;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上涨、汇率上浮。汇率上下波动是外汇市场的正常现象,一国货币汇率上浮,就是货币升值,下浮就是贬值。 应该说,浮动汇率制是对固定汇率制的进步。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quot;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现在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待。 

(1).单独浮动(Single Float)。指一国货币不与其它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来决定,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 

(2).钉住浮动(Pegged Float)。指一国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的浮动而浮动。一般地,通货不稳定的国家可以通过钉住一种稳定的货币来约束本国的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信誉。当然,采用钉住浮动方式,也会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被钉住国的经济状况,从而蒙受损失。目前全世界约有一百多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钉住浮动方式。 

(3).弹性浮动(Elastic Float)。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钉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可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经济指标对汇率进行调整,从而避免钉住浮动汇率的缺陷,获得外汇管理、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几个国家采用弹性浮动方式。 


(4).联合浮动(Joint Float)。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则实行联合的浮动汇率。欧盟(欧共体)11国1979年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设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与之挂钩建立汇兑平价,并构成平价网,各国货币的波动必须保持在规定的幅度之内,一旦超过汇率波动预警线,有关各国要共同干预外汇市场。1991年欧盟签定了《马斯赫特里特条约》,制定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表,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实现,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的货币集团已经出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过去美元在国际金融的一统天下,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变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联系

2. 在固定汇率制下汇率不能有变动

在固定汇率制下汇率是允许变动的,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s)是指汇率的制定以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形成汇率之间的固定比值。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保证汇率的稳定。
固定汇率制指一国货币与美元或其他货币保持固定汇率的制度。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是在金本位制度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通行的汇率制度,这种制度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汇率波动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由官方干预来保证汇率的稳定。

3.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比较。

与固定汇率相比浮动汇率制优点:1) 它具有自发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2) 它有助于遏制大规模的外汇投机风潮;3) 它使各国政府摆脱了固定汇率制对经济政策自主权的约束;4) 它有更强的适应世界经济环境的生命力;5)它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浮动汇率制的缺陷:1)汇率波动给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带来外汇风险,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它们的顺利发展。2)它削弱了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纪律,助长了货币政策中的通货膨胀倾向,各国政府无需通过抑制通货膨胀来履行维持固定汇率的义务。3)它会助长金融泡沫,即金融资产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例如,美国股价上升,会刺激外资流入,这会提高美元汇率;而美元汇率上升会进一步吸引外资流入,助长股价攀升。4)在浮动汇率制下,实行钉住汇率制的货币特别容易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比较。

4. 固定汇率制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利弊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具有相对稳定性,汇率的波动范围或自发地维持、 或人为地维持,这使进出口品的价格确定、国际贸易成本计算和控制、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都能比较稳定地进行,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此外,汇率比较稳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投机活动。因此固定汇率制度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⑴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⑵有利于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和国际投资的经济主体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要维持汇率不变,必须处理好内外平衡问题: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便能够使汇率维持不变和控制总需求以便接近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的状态。实行真正的固定汇率制度需要各国付出很大的调整代价。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不能及时地通过汇率变动使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平衡,而往往引起该国大量黄金外汇外流,国际储备大大下降。此外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会在国际间传导通货膨胀。因为价格一律是商品交换的普遍规律,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该国货币对内贬值而由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不能及时调整汇率,必然因国内物价上涨引起其他国家向该国大量出口,导致出口国出现贸易顺差,这样出口国货币供给量因外汇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国一方面商品供应减少,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极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与固定汇率制度密切相关。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法定平价及汇率波动的上下限都是确定的,因此汇率并不能总是正确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通过干预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必然使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脱节,影响到币值对内和对外的同时均衡。⑴汇率基本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⑵为维护固定汇率制将破坏内部经济平衡。比如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本币汇率将下跌,成为软币,为不使本币贬值,就需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但这种会使国内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失业增加。⑶引起国际汇率制度的动荡和混乱。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就是一例。

5. 相比较而言,人民币汇率在从固定走向浮动,那么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固定汇率制的优缺点
1.固定汇率制的优点
(1)汇率稳定,减少风险。使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以及国际贸易的成本计算,均有可靠的依据,从而减少了进出口贸易及资本输出入所面临的汇率大幅度变动的风险。
(2)使国际清偿能力稳定,进出口商品价格也稳定。
(3)汇率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
2.固定汇率制的缺点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经济目标服从于国际收支目标。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就需要采取紧缩性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从而给国内经济带来失业增加或物价上涨的后果。
(2)在固定汇率制下,易发生通货膨胀,结果物价上涨使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导致出口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币值更加不稳。为了稳定汇率,该国货币当局只能动用黄金与外汇储备,投放到外汇市场中,使大量的黄金与外汇储备流失。
(3)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各国有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而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1.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点
(1)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可以经由汇率的自由波动而予以消除。
(2)各国不承担维护汇率稳定的义务,可根据本国的情况,自主地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
(3)可以保证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避免国际性通货膨胀的传播。
(4)一国由于无义务维持汇率的稳定,因而就不需像在固定汇率制下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可节约外汇资金。
(5)由于各国的国际收支能够自我调整,因而可避免巨大的国际金融恐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外汇市场的稳定。
2.浮动汇率制度的缺点
(1)由于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大了成本计算及国际结算的困难。从而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2)导致各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商品价格不稳。
(3)汇率自由波动未必能隔绝国外经济对本国经济的干扰。
(4)助长了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5)“以邻为壑”的政策盛行。即各国均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他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

相比较而言,人民币汇率在从固定走向浮动,那么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各有什么优缺点?

6. 汇率市场化是否意味着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

先要明确一下汇率市场化的定义:
汇率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里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多地参照国际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依据市场供求灵活确定人民币与各种外币的比价。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在国内资金市场上的必然反应,汇率市场化则是我国主动参与国际范围内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学习苏联采用了依靠要素投入,首先是资本要素(投资)驱动经济的粗放增长模式,改革开放后是模仿日本的出口导向型模式,采取“出口导向”的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用出口需求弥补由要素驱动造成的消费和内需不足,总体上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增长方式。

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鼓励高资源投入、低经济效率项目的扩张。要素价格定得过低;为了支持出口导向的政策,本币的汇率由进口替代时的本币高估转为低估。如果说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以偏离市场供求的汇率政策支持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还可以理解的话,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这种政策无论如何已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更是使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既不可能(需求限制),也缺乏吸引力(外汇储备缩水)。

实际上我国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2012年央行把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已经累计升值超过30%,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率由2007年峰值的10%降至目前的不到3%的水平。

汇率市场化的意义:

汇率市场化将使进出口更多地反映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使我国外部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配合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将增加居民的投资选择,大幅减少国家层面的金融风险。

汇率市场化的注意事项:

一是客观定位汇率政策的作用。
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有所不同,对内平衡是首要目标,对外平衡是次要目标,保持币值稳定更应重在对内物价稳定,而非对外汇率稳定。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尽管一些新兴市场货币汇率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与以前僵化汇率机制下的情况相比,新兴市场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是增强而不是减弱了,并没有出现大面积货币危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因此,应逐步恢复汇率的本来面目,克服汇率浮动恐惧症,既不人为、长期设定保持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也不夸大或抑制汇率对于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也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须迈过去的槛儿。

二是破除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原罪”意识和过度恐惧。
随着经济日益开放,我国经济金融与世界、人民币汇率与全球汇率体系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外部冲击对国内的影响日益加大,跨境资金流动受到影响在所难免。虽然近年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在我国民间部门对外净负债的现有格局,以及国内金融市场 发展现阶段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兴市场货币,仍是风险资产而非避险货币。这意味着,不仅要改变重外贸、轻内贸,重引资数量、轻引资质量,重外汇流出管理、轻外汇流入管理的政策和体制,更要改变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单边思维和传统偏好。应树立全面、正确的风险意识,对跨境资金双向流动保持必要容忍度,不能把资金流入或流出的一时增减,简单等同于“热钱”流入或资本外逃,避免过度紧张而乱了阵脚。

三是协调推进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
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但必须相互协调。在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方面,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利率平价机制,本外币利差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相互脱节,任何一方的定价机制扭曲都将损害对方的效率。在汇率市场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如果对资本流出继续保留较为严格的限制,民间对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水平较低,不仅无法主动对冲我国近中期内仍将持续存在的经常项目顺差,只能继续依赖央行吸纳外汇并积累外汇储备、降低货币政策效率,或者是资本流出被动地“靠天吃饭”,同时也将抑制外汇市场供求多样化,汇率波动缺乏调节对象,汇率形成机制陷入空化和僵化,并可能导致汇率超调。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健全资本双向流动的国际收支自我调节机制,与推进汇率市场化内在联系、相互依赖。

7. 固定汇率制的作用

  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s)是指汇率的制定以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形成汇率之间的固定比值。这种制定下的汇率或是由黄金的输入输出予以调节,或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作用如下:
 1、运用货币政策
  运用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贴现率使利率发生变动 , 引起本国币值发生变动和刺激国际资本流动 , 以引起外汇供求状况改变 , 进而引起汇率变动。当汇率上升,有超过汇率波动上限趋势时,该国货币当局常常提高贴现率 , 带动利率总体水平的上升。这一方面使通货收缩 , 本币实际币值提高;另一方面吸引外国资本流入 , 增加本国的外汇收入 , 从而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使本币汇率上升、外币汇率下降 , 使汇率维持在规定的波动范围之内。当汇率下跌、低于规定下限时 , 则降低贴现率、带动利率总体水平的下降 , 使国内货币供给增加、本币对内价值降低、资本外流,本国外汇需求增加, 最终使汇率在规定的幅度内变化。
  2、调整外汇黄金储备
  一国为了满足其对外政治、经济往来需要,都必须保有一定数量黄金和外汇储备,黄金和外汇储备不仅是国际交往的周转金,也是维持汇率稳定的后备力量,还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手段之一。管理当局经常利用所掌握的黄金和外汇储备 , 通过参与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买卖外汇)平抑外汇供求关系 ,以维持汇率在规定的上下限内波动。
  3、实行外汇管制
  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异常严峻和国际收支长期恶化, 黄金外汇储备不足 , 无力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卖外汇以进行干预, 则借助于外汇管制手段 ,如直接限制外汇支出、 甚至直接控制汇率的变动。
  4、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
  一国出现暂时国际收支逆差而且有可能导致汇率波动超过规定幅度、同时动用外汇黄金储备不足以干预外汇市场时 , 就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借款。这将减轻或避免为纠正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匆忙对本国货币宣布贬值、 或采取紧缩性宏观政策、或诉诸管制等非常措施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实行货币法定升值或贬值
 当国际收支长期存在巨额顺差时 , 一般会导致该国货币汇率大幅度上浮 , 超过规定上限,货币管理当局应对本国货币进行法定升值,但是尽管顺差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可政府能够采用冲抵政策减少顺差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其结果是顺差国货币法定升值的内在压力被严重削弱。而当国际收支长期存在巨额逆差、通过上述 1—4 种手段不能使汇率稳定时,货币当局就常常实行货币法定贬值 ( 以法令明文宣布降低本国货币的含金量 ) , 当货币贬值后与其他货币之间就形成了新的黄金平价 ,表现为外汇汇率上升。这样可以减少由于维持原来汇率而使本国外汇黄金储备流失 , 还可以提高本国商品出口竞争力, 增加出口收入 , 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也有利于维持新的汇率稳定。例如在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 , 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经常存在巨额贸易盈余, 往往不愿及时使其货币升值以减少或消除国际收支顺差 , 实际上被迫采取汇率干预措施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逆差国。据统计在 1947—1970 年间 , 共发生过 200 多次货币法定贬值 , 而货币升值仅有5 次。

固定汇率制的作用

8.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各有什么优劣?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2)浮动的汇率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3)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1)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2)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3)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固定汇率制度的好处是:(1)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2)汇率可以看作一个名义锚(nomina l a n c h o r ),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2)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要在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实行这种汇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种工具,一是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对冲性干预;三是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这种制度既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能使汇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内、外部的冲击,同时还可有选择地部分放开资本账户,使资本流动处于可控的状态.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