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如何培训外派人员(一)

2024-05-19 18:22

1. 跨国公司如何培训外派人员(一)

在资深人力资源专家说,选拔外派管理人员存在着“令人恐慌的高失败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外派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足或不当引起的。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在选拔海外管理人员时有三种策略:在整个企业中任用最适当的人选担任与其相匹配的职位而不考虑其国籍,即管理人员国际化策略;雇佣海外子公司所在国人员管理当地子公司,即管理人员当地化策略;在世界各地子公司的重要的管理职位都由母国人员担任,即管理人员母国化策略。仅从表面上比较,管理人员国际化政策由于体现了“唯才是用”的管理理念,似乎是三种政策中最为有效合理的一个,但在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中,由于母公司高级职员和来自东道国的抵制以及国际人才市场的不完善、管理目标的差异化等等复杂因素,使得在目前采用这种政策的公司非常之少。本文就着重探讨一下管理人员母国化与管理人员当地化这两咱策略各自培训的侧重点。
一、对来自母国的管理人员的培训
从母国挑选的海外管理人员一般在国内工作较为出色,而且选用他们也具备相当的优势。例如,他们有尽忠于本企业的精神。在发生冲突时,其民族主义倾向能促使他们将本国利益放在第一位,亦利于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等等。但在海外任职往往要求他们具备更全面、更特殊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跨国企业必须对这类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一)培训目的
这种培训除了要让来自母国的外派管理人员获得国际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外,主要针对的是文化敏感性培训。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此进行培训的目的是使母公司的管理人员了解他们将赴任国家的文化氛围,充分理解东道国国民的价值观与行为观,迅速地增强对东道国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充当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
(二)培训内容
1、文化差异对管理人员的
派往国外的管理人员要在东道国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建立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了解东道国特有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当地人员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人员的行为具有不同特征。例如,在管理风格上,美国企业的管理人员较为民主,鼓励参与,日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则习惯于集权;在财务决策上,发达国家的管理人员偏爱高风险、高收益的策略,发展中国家的管理人员则奉行较为保守的原则;在处理事情时,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人员比较讲究原则,亚洲许多国家的管理人员比较讲究交情等等。这许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差异对工作带来的影响。因此,外派管理人员只有尽快适应东道国文化环境,才能与当地管理人员建立良好工作关系,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家庭对东道国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一项对跨国公司外派管理人员,由于文化隔阂,往往会采取抵制当地文化的态度。他们建立一个仅限于来自母国人员的小的社交圈,试图形成能适应的小环境。这样就很难融入当地文化。
2、进行文化敏感性培训
提高雇员文化敏感性的培训一方面能使雇员对自己的文化属性和环境做到自觉和自知;另一方面,这种培训还能提高管理人员对异国文化在知识和情感上的反映能力。无疑,获得文化敏感性最有效的方法来自于一个人在国外环境中的生活或工作经历。
文化敏感性培训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系统培训有关母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二是培训外派管理人员对东道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分析能力,掌握东道国文化的精髓。实践证明,较为完善的文化敏感性培训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代替实际的国外生活体验,使外派管理人员在心理上和应付不同文化冲击的手段上做好准备,减轻他们在东道国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苦恼、不适应或挫败感。
目前许多大型跨国公司采用课堂教育、环境模拟、文化研讨会、外语培训等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文化敏感性培训。系统的文化敏感性虽然可以提高学员对东道国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但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在东道国有效应付不同文化的各种冲击。因此,外派管理人员必须学会以尊重和接受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切忌用本国文化标准随便批评异国文化,更不能把本国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东道国公民,即应努力做到克服自我参照习惯的干扰。在遇到挫折时,要善于忍耐和克制自己,把自己当作东道国文化的承受者,灵活地处理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各种摩擦和冲突,在建立良好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于这种外派人员的培训通常在两个阶段上展开,上述所言及的是派出前的准备培训,第二阶段是现场指导,即外派管理人员在海外上任后,企业总部及当地的辅导者要对他们给予支持。在海外子公司是已存企业的情况下,前任者通常要给接任者进行几个月的指导。
此外,需引起注意的是,为了留住人才,让有能力的人安心工作,一些企业还对海外离任回国人员进行回国培训,以帮助他们减轻反向文化冲击,重新适应母国的企业文化,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3、培训形式
跨国公司针对外派管理人员制定的培训计划主要有外部培训、内部培训和在职培训三种形式。
外部培训计划不是由某个跨国公司制定的,而是由独立的培训机构针对跨国公司的某一类管理人员设计的。例如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国际管理课程,专业化培训公司提供的沟通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培训等等。这类培训计划往往邀请有经验的或在某个领域著名的专家授课,让学员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借鉴,或了解某些领域的最新发展。许多跨国公司喜欢把管理人员送到东道国接受培训。这样做可以命名管理人员在随工作压力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文化差异的影响。
内部培训计划一般是根据跨国公司自己的需要制定而成的。这种培训的效果通常较为直接和明显。培训计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公司遇到的不同问题灵活地进行改变。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都设立的自己的公司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内部培训方式。公司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等骨干力量。因此这些外派的管理人员可以去公司大学进行培训,培训计划也可以根据受训人员需要灵活设计,如在出国前准备阶段,可请一位熟悉两国文化的人担任培训人员,了解所在区域的环境因素,并对当地特有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为受训人员到任后有效的建立工作关系打好基础。
在职培训也是跨国公司内部设置的一种培训,培训对象是具有特殊工作需要的个别管理者,在职培训强调实践性,由于有经验的上级监督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由于在职培训可以在工作中进行,时间约束性小,更适合于文化化差异的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任命母国人员去海外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由他们的家属引起的。即使管理人员本人能适应并喜欢在海外工作和生活,其家属则并不一定如此。如果其家属不乐意,会带来一系列麻烦问题。例如,管理人员不安心海外工作、家庭破裂等等。于是在海外管理人员派往海外任职之前,很多公司都要努力估计管理人员的家属是否能适应在国外的环境生活。因此,跨国公司在制订培训计划时,除了考虑培训计划的目标、课程的组织及其内容之外,还要帮助返回母国的管理人员及其家属重新调整回国后的职业与个人生活。例如,在道化学公司,海外任职者的部门领导要给其一封信,说明该海外分支机构保证其在返回时至少能得到与其离开总部时同级的工作。在外派管理人员计划返回母国之前,其新工作就由其指导员给安排稳妥。这样可解除外派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的职业安全感。(摘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跨国公司如何培训外派人员(一)

2. 跨国公司如何培训外派人员(一)

在资深人力资源专家说,选拔外派管理人员存在着“令人恐慌的高失败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外派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足或不当引起的。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在选拔海外管理人员时有三种策略:在整个企业中任用最适当的人选担任与其相匹配的职位而不考虑其国籍,即管理人员国际化策略;雇佣海外子公司所在国人员管理当地子公司,即管理人员当地化策略;在世界各地子公司的重要的管理职位都由母国人员担任,即管理人员母国化策略。仅从表面上比较,管理人员国际化政策由于体现了“唯才是用”的管理理念,似乎是三种政策中最为有效合理的一个,但在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中,由于母公司高级职员和来自东道国的抵制以及国际人才市场的不完善、管理目标的差异化等等复杂因素,使得在目前采用这种政策的公司非常之少。本文就着重探讨一下管理人员母国化与管理人员当地化这两咱策略各自培训的侧重点。
一、对来自母国的管理人员的培训
从母国挑选的海外管理人员一般在国内工作较为出色,而且选用他们也具备相当的优势。例如,他们有尽忠于本企业的精神。在发生冲突时,其民族主义倾向能促使他们将本国利益放在第一位,亦利于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等等。但在海外任职往往要求他们具备更全面、更特殊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跨国企业必须对这类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一)培训目的
这种培训除了要让来自母国的外派管理人员获得国际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外,主要针对的是文化敏感性培训。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此进行培训的目的是使母公司的管理人员了解他们将赴任国家的文化氛围,充分理解东道国国民的价值观与行为观,迅速地增强对东道国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充当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
(二)培训内容
1、文化差异对管理人员的
派往国外的管理人员要在东道国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建立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了解东道国特有的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当地人员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人员的行为具有不同特征。例如,在管理风格上,美国企业的管理人员较为民主,鼓励参与,日本企业的管理人员则习惯于集权;在财务决策上,发达国家的管理人员偏爱高风险、高收益的策略,发展中国家的管理人员则奉行较为保守的原则;在处理事情时,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人员比较讲究原则,亚洲许多国家的管理人员比较讲究交情等等。这许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差异对工作带来的影响。因此,外派管理人员只有尽快适应东道国文化环境,才能与当地管理人员建立良好工作关系,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家庭对东道国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一项对跨国公司外派管理人员,由于文化隔阂,往往会采取抵制当地文化的态度。他们建立一个仅限于来自母国人员的小的社交圈,试图形成能适应的小环境。这样就很难融入当地文化。
2、进行文化敏感性培训
提高雇员文化敏感性的培训一方面能使雇员对自己的文化属性和环境做到自觉和自知;另一方面,这种培训还能提高管理人员对异国文化在知识和情感上的反映能力。无疑,获得文化敏感性最有效的方法来自于一个人在国外环境中的生活或工作经历。
文化敏感性培训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系统培训有关母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二是培训外派管理人员对东道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分析能力,掌握东道国文化的精髓。实践证明,较为完善的文化敏感性培训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代替实际的国外生活体验,使外派管理人员在心理上和应付不同文化冲击的手段上做好准备,减轻他们在东道国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苦恼、不适应或挫败感。
目前许多大型跨国公司采用课堂教育、环境模拟、文化研讨会、外语培训等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文化敏感性培训。系统的文化敏感性虽然可以提高学员对东道国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但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在东道国有效应付不同文化的各种冲击。因此,外派管理人员必须学会以尊重和接受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切忌用本国文化标准随便批评异国文化,更不能把本国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东道国公民,即应努力做到克服自我参照习惯的干扰。在遇到挫折时,要善于忍耐和克制自己,把自己当作东道国文化的承受者,灵活地处理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各种摩擦和冲突,在建立良好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于这种外派人员的培训通常在两个阶段上展开,上述所言及的是派出前的准备培训,第二阶段是现场指导,即外派管理人员在海外上任后,企业总部及当地的辅导者要对他们给予支持。在海外子公司是已存企业的情况下,前任者通常要给接任者进行几个月的指导。
此外,需引起注意的是,为了留住人才,让有能力的人安心工作,一些企业还对海外离任回国人员进行回国培训,以帮助他们减轻反向文化冲击,重新适应母国的企业文化,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3、培训形式
跨国公司针对外派管理人员制定的培训计划主要有外部培训、内部培训和在职培训三种形式。
外部培训计划不是由某个跨国公司制定的,而是由独立的培训机构针对跨国公司的某一类管理人员设计的。例如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国际管理课程,专业化培训公司提供的沟通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培训等等。这类培训计划往往邀请有经验的或在某个领域著名的专家授课,让学员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到借鉴,或了解某些领域的最新发展。许多跨国公司喜欢把管理人员送到东道国接受培训。这样做可以命名管理人员在随工作压力之前,已经亲身经历了文化差异的影响。
内部培训计划一般是根据跨国公司自己的需要制定而成的。这种培训的效果通常较为直接和明显。培训计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公司遇到的不同问题灵活地进行改变。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公司都设立的自己的公司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内部培训方式。公司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公司内部的管理人员等骨干力量。因此这些外派的管理人员可以去公司大学进行培训,培训计划也可以根据受训人员需要灵活设计,如在出国前准备阶段,可请一位熟悉两国文化的人担任培训人员,了解所在区域的环境因素,并对当地特有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为受训人员到任后有效的建立工作关系打好基础。
在职培训也是跨国公司内部设置的一种培训,培训对象是具有特殊工作需要的个别管理者,在职培训强调实践性,由于有经验的上级监督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由于在职培训可以在工作中进行,时间约束性小,更适合于文化化差异的调节。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任命母国人员去海外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由他们的家属引起的。即使管理人员本人能适应并喜欢在海外工作和生活,其家属则并不一定如此。如果其家属不乐意,会带来一系列麻烦问题。例如,管理人员不安心海外工作、家庭破裂等等。于是在海外管理人员派往海外任职之前,很多公司都要努力估计管理人员的家属是否能适应在国外的环境生活。因此,跨国公司在制订培训计划时,除了考虑培训计划的目标、课程的组织及其内容之外,还要帮助返回母国的管理人员及其家属重新调整回国后的职业与个人生活。例如,在道化学公司,海外任职者的部门领导要给其一封信,说明该海外分支机构保证其在返回时至少能得到与其离开总部时同级的工作。在外派管理人员计划返回母国之前,其新工作就由其指导员给安排稳妥。这样可解除外派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的职业安全感。(摘自: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3. 企业培训的外派培训

 外派培训员工的学习效果未达到企业的预期,或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企业不但蒙受经济损失,而且容易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外派培训员工在培训后没有完成约定的服务期就主动离职,企业势必会蒙受经济损失,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培训后员工的离职将成为企业最大的培训风险。 一、合法建立规章制度。公司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培训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二、合理设计培训协议。培训协议约定企业和员工在培训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劳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了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培训协议,约定服务期。如何合法、合理的设计培训协议,将是企业有效规避培训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三、依法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企业如没有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既要承担违法责任,又不能主张劳动者有关培训的违约责任。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可避免部分人员利用法规政策的空子,寻找企业的漏洞。四、养成良好的培训管理习惯,包括:1、不要在试用期内对员工进行培训。虽然试用期也属于劳动合同期,但限试用期是一个特殊阶段,企业对试用期员工进行培训后,如员工离职,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2、不要一次性投入过多的培训费用。一次性投入过多的培训费用,若员工离职,即使企业能得到违约金,但由于数额巨大,员工没有偿还能力,可能导致员工不辞而别,企业同样也会蒙受经济损失;3、培训结束后,培训费用需员工本人再次签字确认。这样表示员工对培训费用没有任何争议,即使日后引起劳动争议,企业也能掌握充足的证据。五、对于培训后企业如何用人,要作出明确的规定或建立员工的上升通道,使员工能够按照职业生涯的轨迹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企业所用。要建立培训后的考核监督跟踪机制,发展企业生产或经营骨干队伍,使培训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企业培训的外派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