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后还有一句,说了什么经典的话?

2024-05-18 18:59

1.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后还有一句,说了什么经典的话?

后面一句是“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几句连起来,真的是有大道理在内。我们先来说说第一句,“慈不掌兵“”的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大将军,千万不要仁慈。因为你对自己的士兵仁慈,他们就会毫无纪律,犹如散兵游勇,什么都做不好。如果你对敌人仁慈,他们可不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他们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到底什么叫战争。

“情不立事”是告诉人人们,不要感情用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左右不过一个理字,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的朋友来求你,你用自己的情感去挑战这个公序良俗,那么到最后,没有底线的人一定时你自己,而受到谴责的人也是你。太感情用事的人,往往成不了大事,因为心太软。

“义不理财”,就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可以。你和别人做生意,讲兄弟情义,那么你做买卖必定会赔钱。你把别人当兄弟,别人可不一定把你也当兄弟。他甚至可能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么算计你。更是有人把生意场上认识的人做朋友,还对他们讲义气,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做生意从来没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有“大难临头各自飞”。

“善不为官”就是说,如果你太善良,做官一定是不成功的。不是说你这个人摆架子或者不亲民,但是你不能对别人太善良。如果有个人犯了事被处死,但是你觉得他也很可怜,甚至想要争取为他减轻刑罚,那么无论对他还是对你,都是十分不好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现在看他可怜,却没有想过他伤害别人的时候是一副什么样子吗?所以做官心要狠,这样才能做个好官。这些道理,与君共勉。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后还有一句,说了什么经典的话?

2. 情不立事,慈不掌兵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言外之意就是,过于仁慈的人不适合带兵打仗,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办法管理财务,过于善良的人无法做官。
  
 这是《千古玦尘》中,白玦给上古讲的话。为了封印魔神玄一,白玦、炙阳、天启三位真神一起商议,利用玄一对上古的好奇心,以及白玦替上古受了第一次天劫之后又替上古炼制古帝剑受伤,骗取玄一的投机心理,三人合力将玄一尘封于缚神台。
  
 封印成功后,上古却深感自己成了其中的一枚棋子。内心极为不舒服,故而与白玦闹别扭。
  
 白玦实际是因为上古灵力不高,玄一又有看透人心的能力,怕计划功亏一篑,故而没有告诉上古。
  
 于是在第一次给上古解释时,好不客气地说:“情不立事,慈不掌兵”。言外之意,上古太善良,内心柔软,过于慈悲,如何执掌三界。作为管理者,没有一定的帝王之术,如何恩威并施。

3.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是什么意思

俗语“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读懂学做人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是什么意思

4.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应该怎么理解?

很多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经过百千年的流传下来,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就上面这四句话来说,很多人以为他是出自同一本书,实则不然。前两句“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出自增广贤文一书,至于后两句那就是流传演绎,后人所添加。那么这四句话我们该怎么去理解呢?
首先,慈不掌兵的典故出自“孙武练兵”,相传孙武下山投奔吴王,吴王为了试探他的本事,就找了十几个宫女妃子让他操练,结果这些宫女都以为是在玩游戏,根本不听孙武指挥,哪知孙武手起刀落之下,就以违抗军令为由,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这下包括吴王在内的所有人都傻了眼,从此乖乖听话。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死之间,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心慈手软,为将者往往可能会因为对一个人的手软而将全军将士陷于不义。所以说“慈不掌兵”,这是一种大爱。

义不掌财,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一个管理钱财的人,过分的追求仁义和义气,反而会给自己和上司带来灾难。这个集中体现在财务会计这个职位上,作为一个企业或者大到国家的财务管理者,如果平时喜欢跟人谈义气谈仁义,就会因为个人感情,为犯罪分子留出口子,最终的结果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梁山头子宋江,其人出名以乐施好善,平时但凡江湖上的好汉们谁家有了困难,宋江都会慷慨解囊,这样的做法对于收拢人心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财富积累的方面来说,这样不知节俭的散尽千金,到了终了必然留不了几个钱,所以类似宋江和杜月笙这样的人,到临了反而是生活拮据了。

情不立事,也很好理解。做小事情需要讲人情世故,圆滑变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不能太看重私人感情。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国家,过分的讲感情最终会害了自己。身为高层领导,如果因为个人感情,就对有些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间长了,下面的人就会上行下效,而且会让整个系统都会沾染这种风气,这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善不为官。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善良的人就不可以做官,事实上当一个好官,必须要善良,只不过这个善良是要在法律规章制度内,作为一个好官,就必须对百姓心存善意,对贪污腐败行为不善良,这样的不善良才是对天下公平的最大善良。

5. 俗话说: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是什么意思?

俗话说: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是什么意思?「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四个词,本就是一个意思:客观!其中「慈不掌兵」这词最容易被引用,用的时候的潜台词好像都是教人要张牙舞爪心狠手辣。其实呢慈不掌兵,这个慈并不是说仁慈,而是说有私人偏好的喜爱和偏袒。这个慈包括偏爱偏恨和偏怕。偏爱偏恨好理解,看某某人就喜欢,听某某好话就开心,看某某人就黑眼,听到某某抱怨就厌烦。但是这个偏怕很多人get不到,很多管理者,因为心脏不够强大,情绪上害怕对抗,导致对某些团队和管理当中的人和事产生逃避的心理,同样会在客观上表现为慈。就是躲着走,因为怕对抗,所以纵容。

因此,这个需要克服的「慈」,是不管正面还是负面,全面克服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pua别人,也避免上上下下对自己的pua,尽一切可能,多方面了解信息,客观的了解现实和分析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强大的心脏,面对压力对抗,摒弃干扰,做出自己的决断,并有足够的意志去坚持。换句话说,在面对各种情况下,都能避免个人情绪,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决策出发点绝不会因私废公。反过来,掌兵的人完全可以慈眉善目,但同时坚定不移!只是严格按规定做就好,考验就在要不要这么严格,但即便很严格也不代表就不善、不慈;就如同教育孩子,管理很宽松也不代表真的就慈和善,还很有可能害了他。其实,最高级的管理形式反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每个员工好,以最大的诚意、耐心和善意去用好每个人,收放度极高,只有真正的管理高手才能做到。

俗话说: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是什么意思?

6. 古人说“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完整的四句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过于仁慈的人不能带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法管理财务,善心太重无法做官。所以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
“慈不带兵”,“善不为官”,“仁不从政”,也适用在现代企业管理或治国理政中,三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并非为将为帅者、从政为官者都不仁慈不善良,而是要分什么场合看具体什么情况。

扩展资料

兵者,比较凶险,是利器。就像杀猪刀必定是用来杀猪的,兵也必定要置人于死地,所以慈善的人不掌兵。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这是古人很有名的带兵名言。正如孙子所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古来善用兵之人,皆知此理。这不是说要对部下黑脸黑色,而是说关键的时候,那绝不能因为妇人之仁而误了大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处此“一时”之时,统帅战将必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以指挥行事,绝不能因心软而坏了大局。其实非止驭兵之法如此,用人皆然。所谓商场如战场,这些一般的军事原则,也完全适用于其他将人之实践。

7.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怎么理解?

符合本国国情的现实社会的写照,类似于“性格决定命运”的普遍规律(环境决定职业,职业决定性格)。自古以来的职业规划都是“难题”,“为人处世”是所有人的命题。
  
 “慈不掌兵”:当兵打仗是生死攸关的抉择,连小兵都不能有所“松动”,更何况掌握军权的主帅呢!主帅的决定论是战争的普遍规律或大概率事件,彻底使得主帅不能有丝毫的慈念,才能够面对战争的残酷性(秦国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义不掌财”:小家的财互相之间都不能“义气”分财,所谓的“好汉”之财只存在故事中(水浒传),现实的财都与“利”相关。义气与侠客相关,反作用使得侠客的生存环境都很“穷”且短暂地停留美好时光
  
 “情不立事”:感情用事最好的结果就是“默默无闻”(个人世界),最坏的结果就是进监狱。“一根筋”是做人做事的大忌,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反面教材,由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较为复杂,使得处理事情的优选原则是理性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
  
 “善不为官”:清官难断家务事是整个官僚系统的真实写照,“善念”只存在于表面文章,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使得官场如战场,“告老还乡”后的“善行”是有局限性的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怎么理解?

8.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出自哪里?

出自:《增广贤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意思是:太心软了就不要管理军队,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义了就不要管理财务,太慈善了就不要当官。
原文:“仁不行商,义不守财;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监国”
翻译:太仁义就不要去做生意,太义气就不要去管理金钱。太心软了就不要管理军队,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义了就不要管理财务,太慈善了就不要当官。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
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
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
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