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央行购买国外资产,国内货币供给会增加

2024-05-19 03:25

1. 为什么央行购买国外资产,国内货币供给会增加

外汇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购入国外资产,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增加,为了平衡中央银行发行本币(发行本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平衡资产负债表。发行本币使本国货币量增加。拓展资料货币供给问题,历来受到各国中央银行和货币管理当局高度重视,也是各国经济学家一直关注的重大课题。其原因皆在于货币供给是否适当会直接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货币供给过多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不足又容易引起通货紧缩。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追求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讨论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问题,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货币供给问题时,大多关注其结货币供给果,无论是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主张,还是现代货币学派的“单一法则”主张,无论是货币供给“外生论”还是货币供给“内生论”,都非常重视控制货币供给的结果,以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性。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布伦纳、梅尔兹等货币供给理论的名家重点研究了影响货币供给结果的因素,他们在选择影响货币供给因素方面取行了重要的成果,这为后来的货币给研究提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引,乔顿发展了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乔顿模型,该模型集中反映了各个主要因素对货币供给的重要影响,问世以来,一直被奉为了解和研究货币供给的主要工具。随着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复杂,也随着对货币供给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各个因素对货币供给影响的过程。后凯恩斯学派的学者大力主张货币“内生论”,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的一个应变量,不是货币管理当局能够任意改变的。英国当年的《拉德克利夫报告》以及格利、肖、莫尔等人都对货币供给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货币供给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争论目前已有比较明确的看法,就一个经济体的运转起点而言,需要货币管理当局或政府投入一定的货币,发挥货币的第一推动力作用,而在现存的信用货币体制下,一旦经济运转起来,大量的内生性需求必然导致大量的内生性货币供给。这种货币供给过程.究竟如何发生发展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理论建设意义。杨力教授的这本《适应性货币供给》,在我看来是一本致力于货币供给过程研究的力作。杨教授在书中有创意地提出了适应性货币供给的概念,认为:“内生性货币供给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存款机构适应货币需求而创造的”。

为什么央行购买国外资产,国内货币供给会增加

2. 央行用人民币购买国内持有者的外汇,是不是增加了货币的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压力???

理论上是这样
   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必然导致通货压力增大
   也会导致人民币增值。
   但是如果政府宏观调控。用这部分外币购买外国产品也算是一种高明手段。
   既然外币贬值 国内外币持有量大  可以刺激大量进口 商品(包括原油,矿类及中国匮乏的资源) 也使供量增加  相应的还会减少通胀压力  还是保持相对平衡(可调控范围内)   这样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却减少了国内资源的使用。 也算是造福百姓。  如果美元不贬值 势必贸易都是顺差 但是中国的很多的资源和劳动力都会变成一文不值的货币符号—美元。  
   政府这样做 是保持可持续 稳定的发展
   市场经济下 最需求的就是 平衡

3.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有大量外汇涌入,而此时央行就必须释放人民币来吸纳外汇,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举例你就能明白,其实是维持汇率稳定问题。 
例如本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8.27,流入中国的1亿美元就相当可兑换8.27亿RMB,现在如果又有1亿美元流入,中国央行就本应该在发行8.27亿才能保持8.27的汇率即2亿US:16.54rmb,但是如果只发行5亿元,那就成了2亿US:8.27+5,汇率就成了6.635.升值了--1美元只能换6.635元人民币了。这是允许人民币汇率自由波动的情形。 
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是:美元越来越多的涌入,要么听任人民币升值,直到符合市场本身价值时为止,此种做法会使既有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国家财富被掠夺,还使我国出口优势减缓(因为以RMB计价的商品换成美元后比以前贵),但对进口有利;要么为了稳定8.27的汇率,央行继续增行人民币至8.27亿以维持原有汇率,或发行少一点如8.1亿,让人民币小幅升值,这是中国目前的做法,但还有一个问题是国内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流动性过剩,有通货膨胀趋势,这是中国面临的现状。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有大量外汇涌入,而此时央行就必须释放人民币来吸纳外汇,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4. 人民币升值为什么会导致资本外流??

一路高歌猛进的人民币在升值路上逐渐失去动能,中国与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折。
新兴市场过去一年来普遍面临资本外流的风险,中国亦不能幸免。中国经济不断探底过程中,市场对资本流出中国的担忧正在攀升。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风暴是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人们难免担心,一旦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会重蹈当年东亚各国的覆辙。
2012年7月,具有指标性意义的金融机构外汇占款继4月后再度出现负增长,下降38.2亿元,至25.66万亿元。外汇占款减少不但意味着外汇资本流出,也制约着基础货币的供应。
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下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203亿美元的逆差。其中,二季度净流出714亿美元,比去年四季度480亿美元逆差高出不少。受此影响,外汇储备资产增速明显放缓,上半年累计增加636亿美元,同比少增77%,二季度更出现112亿美元的下降。
困难的经营环境和不景气的前景,也使得大量商人选择财富转移。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转移借方,去年二季度以来大幅上升。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更大胆估算,通过澳门赌场等渠道逃离中国的资本,每个月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
不过,当前的资本流动与典型意义上的资本外逃并不相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告诉财新记者,典型意义上的资本外逃,是对一国经济的宏观基本面、国际收支状况有很大担心,才出现大量的资本抽逃。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虽然表现为资本外流,但“最主要的还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结构调整,这相对来说是渐进的”,张斌称。
不经意间,困扰中国多年的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和大规模外汇净收入正在消融。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消失,以及中国国内要素、发展环境的变化,国际收支最主要的两大组成部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逐渐发生变化。
大规模资本流出未至,但大规模的流入也很难再现。中国的国际收支正在告别持续已久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前路未明。

5.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会增加?

正确。
人民币升值不会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的价值损失,中国的财富也不会因此减少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将会损价。比如,人民币升值10%,从6.6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升至6元兑1美元,中国以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储备就减少了10%,这就减少了中国的财富。这种观点从数学上看是正确的,但在经济学上完全错了。中国的财富并不会随人民币的升值而减少。
这一道理,在考虑一国货币贬值的影响时,表现最为明显。如果本国货币贬值,那么以本国货币计价的外汇储备价值就会上升。贬值幅度越大,增值幅度也就越大。如按上述逻辑,一个国家只要持有外汇资产,它就可让本国货币充分贬值而变得非常富有。当然,本币贬值不会让一个国家更富有,国家财富也不会因此增加。同样,货币升值也不会减少一个国家的财富。如不相信这一点,那就是对货币当局(如中国外管局)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常规的误用。
中国外汇储备何以损价,比如购买力降低?基本途径就是中国在国际市场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以美元计价显得更贵了。如果以美元计价的国际价格上涨,那么中国美元储备的实际价值也将下降。为避免此种局面,中国应该关注全球一般性通胀,至少应关注它最想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涨价。
持有外汇储备对抵御一般性通胀(而非特定大宗商品的涨价)是一种内生性的保护。外汇储备主要以计息证券的方式持有,其间证券的利率将会体现通货膨胀率。贷款人只有当利率能抵御一般性通货膨胀时才愿意把钱借出去。也就是说,如果通胀预期上升,那么利率也将随之提高。
因此,外汇储备的利率会根据预期通货膨胀率调整。通胀预期越高,利率也会越高。只有市场参与者遇到出其不意的通胀,才会侵蚀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近来,英国和美国发行了通胀指数债券,机构投资者购买这些债券,就可免受突发通胀的冲击。
分析师担心外汇储备损价,可能还有第二层含义。比如,假设外汇储备全是美元,美元如对欧元或日元贬值,那么以欧元或日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就会损价。当世界主要货币彼此浮动时,这确实时有发生。但是,汇率变动通常不止一个方向。当美元对欧元升值时,以欧元计价的美元储备就会增值。
广义来看,当人们可自由选择计价单位时,所有计息金融资产的价值都会下降,除非持有的恰巧是升值最快的那种货币。但是,升值最快的货币常常不断变化。因此,当用这种货币计价时,为了避免损失,用于储备的货币构成必须不断调整。也就是说,金融经理人必须准确预测到底哪个货币会升值最快,并转而持有该货币储备。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中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