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低调富豪:上大学赚到100万,如今身价百亿,妻子是明星

2024-05-19 04:50

1. 浙江低调富豪:上大学赚到100万,如今身价百亿,妻子是明星

  文  鉴史人 
    编辑 Q 
    2015年 ,浙商总会成立大会召开,800多万的浙商大军,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帮。 
   万众瞩目的浙商总会第一届会长由马云担任,但其实还有一位 来自浙商的神秘富豪 非常值得一提,他就是执行会长 沈国军 。
      作为银泰集团的创始人,他不仅身价百亿,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明星妻子,和马云的关系也是 非常“暧昧”。 在阿里旗下的子公司中,很多都有他作为股东的身影出现,他也被大家称之为马云的“闺中密友”。 
   当年马云被称作是 商业圈的   “马六甲海峡”   ,言下之意就是,只要你能叫出名字的企业家,仿佛都能和马云扯上关系,毕竟作为商界传奇人物,每个老板都想加入马云的人脉圈,以便获取更广阔的市场。 
   不过虽然好友多,但是能称兄道弟的人并不多,而沈国军正是马云非常要好的一个朋友。
      同为 新浙商代表,沈国军虽然没有马云那般耀眼,但仅仅因为低调和沉默寡言就把这号人物看作是一名配角,我想马云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他不仅是菜鸟网络第一任CEO,还在当年淘宝的“双十一大战”中猜出了最接近真实销售额的数据,更离谱的是,阿里巴巴IPO的时候,他还给出了最 接近实际开盘价的猜测……  
    仔细回顾沈国军对阿里的敏锐观察,这位浙商大佬和马云的关系确实不一般。 
   尽管如今的沈国军已经身家百亿,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但是小时候的沈国军日子过得并不好。
   沈国军是1962年生人,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小渔村,家里一共有四个孩子,沈国军是老大,身后还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
    自小沈国军的家境就非常贫穷, 父亲是个勤劳善良的渔民,收入并不高,根本无法供着几个孩子同时上学,所以父亲就打算让沈国军辍学跟着自己工作补贴家用。但是沈国军对学习非常感兴趣,而母亲也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并且她知道,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东拼西凑让他继续上学。 
      懂事的沈国军也知道父母的难处,所以经常带着弟弟去钓鱼补贴家用,那个时候的他们虽然日子过得拮据,但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也算是其乐融融了。
   但这一切都在沈国军14岁那年发生了骤变。 那一年,沈国军的父亲却因为一场车祸猝然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对于沈国军和家庭都是沉重的打击。 
   这个家庭在父亲去世之后,日子过得更加的艰辛了,由于沈国军还在念书,所以家庭的所有重担都落在了母亲的身上,但不幸的是,仅在父亲过世后的第六年,沈国军的母亲也因为疾病去世。
    这个一生都在艰难度日并将希望寄托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女人,为了不拖累这个家庭,在发病的时候也没有进行过任何治疗。 
   在临终时,她把大儿子沈国军叫到了床边,从铁盒子里拿出了皱巴巴的一沓钱,并对沈国军说道: “这是家里这些年剩余的所有积蓄,今后,我不在了,你要用这些照顾好弟弟妹妹”。 
   他作为家里的长子,沈国军必须承担起照顾一个家的责任,但就算生活再艰难,他也没有放弃学习,他自始至终都相信那句话—— “书中自有黄金屋” 。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沈国军凭借着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了 中南 财经 大学 。而沈国军确实是有经商头脑,在大学的时候,他的商业天赋就已经开始逐渐展露。
   刚进大学,他就开始和同学开始商量卖苗圃,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赚到了一万多块钱,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一万块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在赚到第一桶金之后, 沈国军又开始做起了胶合板外贸生意,也正是这个项目,让他彻底摆脱了贫穷——拥有了一张180万人民币的存折。 
   这笔钱即使是放在现在也是不容小觑,在那个年代更是非常了不起的财富了。至此,沈国军终于让弟弟妹妹的生活得到了保证,一家人也终于可以衣食无忧。
   在大学毕业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 建设银行舟山分行 工作,对于那个年代来讲,在银行工作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不仅待遇高,还不存在倒闭的风险。
   起初沈国军也是这么想的,他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管过信贷、做过计划,后来还担任过行长办公室副主任。
      1992年,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沈国军被调到了海南工作,他在这里担任中国建设银行在海南设立的银泰地产副总经理。 随后的几年里,海南恰逢大开发时期,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倒塌,中国市场经济初期的丛林法则把这里变成了弱肉强食的江湖。 
   虽然可怕,但是却让日复一日的沈国军,感受到了久违的热血沸腾。
   1997年1月,30多岁的银行干部沈国军做了一件“疯狂”的事—— 辞掉了众人眼中羡慕的岗位,毅然决然地辞职下海。 
   随后,他在北京成立了 中国银泰投资公司 ,自己担任董事长,并且招来了两名助理、一个司机以及一个秘书。
      就这样,沈国军原本平淡安稳的生活在此刻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各种挑战,沈国军也十分忐忑,毕竟接下来的路注定是充满未知和风雨。
    1997年,一场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爆发,无数人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虽然沈国军也被眼前的景象所吓住,但是在仔细回味之后,他觉得此事并不简单。 
   随后,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将资金落袋为安,而是把所有积蓄都拿了出来,由于正好是危急关头,所有楼盘的价格都比平常低了不少。 在考虑再三之后,与杭州标力地产签订协议,将其三栋商业楼盘买了下来。 
   沈国军原本的目的是打算等金融浪潮过后倒买倒卖,然后就能够净赚几千万,但是让沈国军没想到的是,本来都与两家买家谈好了价格,但是看见这场金融危机持续到1998年还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各家企业都很谨慎,所以在中途放弃了交易。
      在这种情况下,沈国军只好将楼盘“砸”在自己手中,在痛定思痛之后,沈国军最终将其中两栋楼以平价的价格脱手了,至于剩下卖不出去的那一栋,沈国军索性横下心: “找不到人,我自己啃这块硬骨头!” 
   这栋楼地处杭州的中心地段,不仅周边非常繁华,交通等基础设施也非常便利,所以沈国军在将这栋楼重新装修之后当做了商铺进行出租,并想着将它打造成当地有独具代表性的商业百货大楼。
   为此沈国军特意找来了颇具楼盘管理经验的、被称之为“百货女王”的  厉玲  担任总经理,这位女士可不简单,不仅担任过杭 州市工业经营公司办公室主任,还在杭州著名的杭州大厦购物中心担任总经理一职。 
       “银泰百货有限公司” 在沈国军和厉玲的带领下,也开始逐渐有了起色,但是离沈国军打造杭州知名百货楼的目的还差距太远。于是,在那段时间里,沈国军每天都在做一件事——“挖墙脚”,他动用了一切人脉,打听行业里做得最好的团队。
   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豪掷重金找到了之前在 台湾太平洋百货 就职的一个高管,让他组建自己的核心团队,到杭州来做银泰百货。
   在这样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下,银泰百货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而事实也证明了沈国军做百货的这个决策非常英明。
      在当时,中国的百货业都在面临着各种专卖店的冲击,但是银泰却一往无前,紧紧抓住了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一跃成为当地最知名的百货公司之一, 还陆续斩获了当地“人均销售第一”、“纳税第一”、“盈利第一”等等美誉。 
   不仅如此,在随后十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沈国军的银泰百货也迎来了百货业的“黄金十年”,沈国军这才意识到,自己端了个金饭碗。
      虽然这个时候的沈国军已经是当地的知名企业老板,身价也是翻了几倍, 但是让他成为亿万富豪并走向人生巅峰,还是得从他从马云的相识开始。 
   2003年,沈国军乘飞机去外地洽谈商务,也在行程中恰好碰到了刚成立阿里巴巴不久的马云,由于两人在各自的行业都是比较出彩的,所以便交谈了起来,这一谈起来,便像是知音遇伯乐,聊得甚是投机,甚至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一个是互联网大佬,一个是零售业大佬,两个人在飞机上交换了联系方式之后,交集也是越来越多。
   2006年,马云想要在杭州成立一家提供高端精英人士的交流会所,于是找来了七位浙商共同创办,这也就是后来的 “江南会” ,这也被称为是杭州最高档且低调的一家会所,而沈国军就是创办人之一。
      2010年4月,当年中国唯一由成功创业者、企业家和行业领袖共同发起创立的私募基金——云峰基金正式成立,而十大股东里面,也能看到马云和沈国军的身影;2016,“菜鸟网络”物流公司成立,马云担任董事长,而CEO正是银泰的沈国军,不仅如此,他带领银泰投资了16亿,是仅次于阿里的第二大股东。
   与马云不同,沈国军似乎很少在公众场合去讲一些很深层次的东西,在他看来,这个时代是互联网席卷一切的时代,自己的经历不值得一提,曾经有一位与沈国军工作十年的高管表示: “沈哥总是觉得总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好意思在外面提”。 
   当然,这只是他谦卑的性格所致,要说他真的有问题,我想中国没有几个人有资格。
    同为浙商,马云代表的是浙商对世界的想象力,而郭广昌则是代表着浙商的理性,沈国军似乎有点不同,他更多的是代表着浙商的坚韧与精明,虽然没有前者耀眼,但也绝非是配角。 
      早在2014年的时候,阿里就向银泰商业入股了25%,没过多久,又增持到32%,到了2017年,沈国军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向银泰商业提出要约收购,阿里持股由原来的近28%提高到74%,总计投入资金将近200亿, 自此,阿里巴巴也成为了银泰商业名副其实的实控人,正式被阿里纳入麾下。 
   可以看到,在马云的一系列商业行为中,总能看到沈国军的身影,从云锋基金到菜鸟网络,再到后来的蚂蚁金服以及湖畔大学,这两位亲密无间的“兄弟”总能在好的项目中相互成就。
   毕竟阿里巴巴是在线上的企业,而银泰是在线下的企业,马云想到他拥有了线上企业,如果再对一个线下企业进行投资,那么他就掌握了两方渠道,也就产生了互补的优势,这种新奇的组合也为双方带来了巨大利益。
      在2016年,沈国军家族就已经以180亿的财富跻身胡润富豪榜,而到了2020,身价更是飙升到560亿,排在了当年榜单的第74位。 除了拥有让人羡慕的财富,沈国军的爱情也让人无比“嫉妒”。 
   作为名震一方的商业大佬,沈国军的妻子自然也是有过人之处。
   据了解,沈国军的妻子叫张婉茹,出生于1982年,也就是比沈国军小了将近20岁,她所从事的工作是演员,曾经出演过电视剧《梅花档案》以及一些广告的拍摄。
       “老夫少妻”的婚姻其实在很多人眼中是不被看好的,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商人娶明星就是图长相和身材,而明星嫁商人也是为了图钱,但张婉茹和沈国军似乎不是这样。 
   张婉茹在没有出名时,就已经嫁给了沈国军,而且在沈国军的发展道路上提供了不少帮助。都说每一位成功男士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这句话放在沈国军身上也是得到了应验。
   虽然张婉茹在 娱乐 圈的名气并不是很大,但是她的商业头脑非常清晰,有着过人的商业能力,更重要的是, 张婉茹在人脉的把控方面非常一流 ,而这正是沈国军的弱势。不仅如此,张婉茹打造的人脉圈,也为沈国军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我想如果是真爱,年龄不会是差距,一家人也必然能在未来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14岁丧父,20岁丧母,沈国军无疑是命运多舛,吃了很多苦,但好在他能在成长过程中爆发出无限的潜力,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如今银泰的发展也在稳步前进,他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从2021年福布斯的排行榜来看,他的身价已经达到了50亿美元,大概有300多亿人民币。
   在尝遍了人间艰辛之后,沈国军终于向远在天堂的父母证明了自己。 他用二十年经营出银泰商业帝国,也期待银泰下一个二十年再创辉煌! 

浙江低调富豪:上大学赚到100万,如今身价百亿,妻子是明星

2. 浙江女首富:白手起家用40年挣了数百亿,后来怎样了?

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句诗往往被我们用来形容一些人世间的反复无常,当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原来到最后也只不过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大起大落中不断的演化。
不仅仅我们普通人是这样,其实一些历史上的成功人物也是如此。例如我们今天要聊的浙江女首富,当年人家可是混到了胡润排行榜的65名,资产达到了330亿,甚至还成为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开创人物。但没奈何像这样厉害的人物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从白手起家打拼40年挣了数百亿,到最后仅仅半年时间便负债200多亿。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她的坎坷人生吧。

0116岁的少女该干什么?
周晓光的出生其实并不是特别好,她只是一个小家庭里面的少女。她的父母不仅仅要面对经济压力,还要面对他的学业,另外还要面对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兄弟姐妹,父母也是非常的为难。所以虽然只有16岁,她却已经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到底是继续读书,还是选择辍学为家里补贴家用?
一个16岁的少女,其实往往都是最欢快活泼的年纪,对于世界有着美好的幻想,对于家庭与职业也有着很积极的热情,但对于周晓光来说,似乎这一切并不存在。所以他最终做出的抉择,放弃学业,并且要离开家乡,补贴家用。

我们不知道当时她的父母到底是何态度,但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却为了家庭出去奔波劳碌,并且还要放弃学业,再想想就让人心疼。但似乎上天还是很公平的,当上天让你遭受磨难的时候,她也会给予你一定的补偿,并且让你快速成长。
果不其然,当年的周晓光在离开家庭,并且在义乌做零售商买卖的时候,他很快接触到了市场,并且觉醒了头脑里面的某些隐藏基因。俗话说得好,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但同样的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周晓光通过贩卖各种装饰用品,一下子融入到了当时的零售商市场中。经过长达一年的奋斗,她似乎懂得了如何做生意,甚至还对于这种商业潮流乐此不疲。

026年的坎坷转折
周晓光是1978年的时候开始外出补贴家用,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过历史给了她一次机会,那就是1979年改革开放正式推广,政府给予了各种各样的优惠待遇,而且整个市场潮流也已经真正到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周晓光决心要走出义乌来到上海,她认为上海商机多,自己一定能够混出名堂来。
果不其然,上海的确是一个商业大都会,但可惜的是上海也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处处都是黄金,处处都是压力。她只能从上海城隍庙开始摆摊,晚上睡觉的时候,大部分时候也只能在火车站旁边睡。吃着最简单的食物,顶着风吹雨晒,然后沿街叫卖着自己的商品。那时候小商品的成本利益其实差距并不大,而且由于那时候的市场还未彻底打开,所以周晓光在那段岁月里面只能算是探索道路,经常入不敷出。

在那个坎坷的岁月里面她并没有取得成功,并且还在自己丈夫的引导之下,去往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那里她又混斗了好几年,小商品依旧,是不是特别畅销,而生意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面对这种痛苦,周晓光也不再进行蛮干,而是仔细的思考,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打破困局呢?
很快,周晓光找到了突破之路,她决心用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来,在小商品市场杀出出路。果不其然,价格便宜,但是又比较新鲜的小装饰品,很快吸引了工薪阶层和女性的喜欢。就在当时,周晓光获得了巨大的商机,随后她在6年的时间里面奔波整个大江南北,并且快速地找到了最原始的商业链条。在那6年的时间里面,他们已经成为真正的万元户,初始资金已经启动。

03商机到来是如此的迅速
在成为万元户以后,历史似乎又给了她一次创业的机会,因为很快当她来到家乡的时候,有台湾代理商就找到了她。眼看着这样的机会到来,周晓光决心与丈夫一起开创一个公司,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成功了那么就会一将功成,那么失败了就会由万元户重新变得身无分文。
但周晓光的勇气和眼光是独到的,她坚定地开办了自己的公司。1995年他们的公司成立,随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后来他们更是赚到了第1桶金,整整700万元。这样的数额在现在来说都是一笔巨款,更何况是当年。

在取得巨大成功以后,周晓光进一步对自己的商业链条进行拓展。她认识到,小商品基地不仅仅需要一家独大,而且需要把模式推广,把这里做大做强,成为一个真正的基地。于是周晓光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开始进行培训,并且还积极主动的鼓舞大家从自己的公司走出去。
在那样的年代里,有无数的企业家从这里走出去,还有无数的创业者也从这里受到的教育培训,周晓光真正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她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拥有330亿资金的大商人,凭借着这40年间白手起家打拼出的数百亿资产,在当年胡润富豪排行榜,她甚至占到了65位,不得不说这个女人是真的厉害。

04辉煌的落幕
不过还是那句话,成功非常的艰难,但是毁灭却是在一瞬之间。我们别觉得这句话有多么诙谐,事实上往往都是如此。当年的周晓光开创了无数的传奇,但很快她也面临着破产,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她在打造自己商业链条的时候太过于冲动,他无视自己资金链条的局限性,不惜一切代价地贷款,然后拓宽各种商业渠道,虽然打造了一个商业王国,但是自己的根基早已被掏空。
所以仅仅半年后她已经负债了200多亿,曾经的商业帝国也在转眼之间灰飞烟灭。曾经的浙江省女首富,顷刻之间就变成了记者采访中的失败者,虽然她的眼中依旧还是那么坚毅,但曾经的辉煌,真的已经不在了。这样的转折真的让人唏嘘不已,这也让人们产生了疑惑,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到底是否对等?

05结语
其实看完这个女首富的人生,相信大家真的会更好地理解那句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上的风风雨雨,其实到最后都只不过是稀松平常。曾经我们为了成功奋斗了一辈子,但是成功顷刻之间就变成了失败。当然了,我们也有可能会产生疑惑,成功与失败是否对的,就利益与结果上来说,极度不对的,成功需要100年,但失败只在一念之间。

3. 40年白手起家赚数百亿,浙江女首富为何仅用半年倒欠200多亿?

“身处险境的人总在谋求安稳,活于规则的人又在追逐自由。” ——钱钟书
人生就好似是一场豪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就像是一张赌桌,最开始,我们或许能够从白手起家开始,逐渐翻盘,逆风而活,乘胜追击,使得自己手中的筹码倍增,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成功者。
但是毕竟是赌场,既然有一时间的得意,自然也有一时间的失意,人生的得意和失意,都仅仅是在一念之间,一将功成万骨枯,既然命运给予你翻盘成为成功者的机会,那么相应的,我们也要做好跌入人生低谷的准备,而这千变万化,全凭自己的选择了。
过早承担的人生
16岁那年,周晓光做出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退学。
那是1978年,这一年,周晓光高二,她的决定令所有人都惋惜,因为在大家的眼中,周晓光一直是不折不扣的好学生——她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再加上品学兼优,是整个学校考上大学的希望,几乎所有老师对于她的培养,都十分的看重。

但是周晓光却没有做出留校选择的权利,这一年,她家庭的贫困使得父母已经无力再负担家中弟妹的生活费用,更别说长女周晓光的读书费用,而且,在那个时代,读到高中,在他们看来,也已经是足够了。
没有办法,十六岁的周晓光从父母的手中接过了生活的担子,挑在了自己瘦弱的肩膀上。
这一年,她来到了义乌,成为了一名货郎,她的身上浑身上下,只能摸出来几十元钱,就这几十元还是家中唯一的最后的积蓄。
借着这几十元,周晓光从义乌进货,到了上海,她选中了一处城隍庙,成为了城隍庙附近一带奔走于各个街坊巷里的小商贩其中的一个。

年轻的女孩子独自在外打拼行走,当然不容易,更何况在上海这个大城市,生活的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每天,她拼命叫卖,也就能赚来几元钱,吃点最简单便宜的餐食,抛去生活费,赚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就这些钱,还要上交给管理的摊位费,几乎是血本无归,还面临着巨额的亏空。
大城市难以落脚,精明敏锐的周晓光,将自己的眼光放向了长远的东北。
在东北,小商品刚刚发达起来,女性的消费能力也变得逐渐多样起来,以女性化的角度,周晓光选定了自己要卖的商品——绣花样。

果然,在大城市上海举步维艰的小生意,转头到了东北,却变得很是好做,周晓光很快在这些人中混出了一方天地,因为她为人热情真诚,做生意爽快,回头客很多,每个顾客都对周晓光赞不绝口,她很快就完成了第一次资本积累。
短短六年,周晓光就正式在东北创建起来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她拿着一张中国地图,开始将自己的生意扩展到全国各地,硬生生在那一年,成为了村里唯一的万元户。
到了1995年,周晓光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成为了“浙江省女首富”。她的公司,更是衍生了许许多多上百家子公司,白手起家的神话,就这样,在所有人面前上演了。

欲速则不达
但是也正是在她最巅峰的时期,周晓光做出了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转型。
2004年,周晓光看到房地产和互联网行业正在兴起,利润丰厚无法想象,她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当年靠着小商品白手起家,有足够的经营经验,那么这一次一定也能够赶上新兴产业的浪潮,再次成为产业霸主。
她命令自己的公司开始转型向外扩张,在那段时间,收购其他小型公司,已经成为了周晓光最重要的事情,她的确谈成了很多合作,带领自己的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但是她却忽略了隔行如隔山,一向经营小商品的她,并不适合互联网的生存法则。

渐渐的,周晓光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变得力不从心起来,她收购的公司缺少资金维持运作,而这一切的起因,也正是因为周晓光本人对于公司的经营不善,导致资金无法变现,连锁反应使得自己的子公司资金链断裂,牵一发而动全身,总公司的发展情况也变得举步维艰起来。
没多久,周晓光的负债情况就变得越来越难看,仅仅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周晓光手下的新光集团就已经负债200多亿,而周晓光本人也是身价大跌,跌下了女首富的位置,成为了一个失败的商人。
尽管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周晓光称自己有信心能够将产业起死回生,但是事实上,新光集团的覆灭已经成为必然,再也无力转圜了。

小结:
我们的人生像是一场赌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权在自己得到一次胜利后,继续鬼迷心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次或者是第三次的胜利。
每个人手中生来都拥有或多或少的筹码,纵然天生拥有更多筹码的人赢得更加轻松,但是实际上,他们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后天赢来筹码也同理。
在周晓光年轻的时候,她的筹码仅仅只有几十元,因此她可以放手一搏,大不了是一句重头再来,无所谓这些问题,但是在后来,周晓光已经拥有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她这个时候想要放手一搏,必须要考虑好自己以后的结果,这些钱和资本投入了是否会有回报,会不会牵连自己血本无归。

周晓光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是她的大胆,在浑身上下只有几十元钱的情况下,她一个年轻姑娘,就敢于为了自己的家庭独自出来闯荡打拼,抓住时代的机会,投进自己的资本,最终才能够逆风翻盘,但是周晓光也正是毁在自己的大胆上,她足够自信,也太过自信,最终酿成负债惨剧,才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罢了。

40年白手起家赚数百亿,浙江女首富为何仅用半年倒欠200多亿?

4. 身价高达600亿,每年花销却不过5万块,这个浙江富豪太低调

  身价高达600亿,每年花销却不过5万块,这个浙江富豪太低调 
    推荐语:浙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力最大的群体。一直以来,浙江人经商的才干是全国出了名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年来的富豪榜上得到印证。 
    比如,在前不久公布的《2021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排在榜单前三名中,就有包括农夫山泉钟睒睒、拼多多黄峥在内的两名浙商,他们两位也是继马云之后,身价达到4000亿以上级别的富豪。 
       而排在富豪榜榜单第一的钟睒睒,无疑是我国饮料、饮用水行业的超级大佬。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其实在我国饮料行业,还有一个低调的浙商,他掌舵的饮料帝国实力比农夫山泉还要强,此人就是——宗庆后。 
    农夫山泉时至今日,其创始人成为中国首富后,它的年营收额也才不过250亿元。可娃哈哈集团的年营收则接近农夫山泉2倍,可想而知如果娃哈哈要上市的话,那么市值肯定也是不低的。 
    按照农夫山泉当前的市值4965亿港元来看,那么如果娃哈哈上市,其市值最少能达到3000亿,宗庆后完全可以凭借于此身价增加千亿。 
       然而和农夫山泉不一样,娃哈哈集团是一家“实干型”企业,这一点其实和宗庆后的性格有关,如果换成其他企业家,可能早已经将娃哈哈上市“换钱”了。 
    宗庆后小时候生活十分艰苦,18岁的年纪,还经历过一段干苦力活儿的日子。 
    直到1978年,宗庆后的母亲退休并找了一份推销纸箱的工作,宗庆后回到杭州,辗转到茶厂做工。 
    在母亲年纪大了之后,纸箱推销的工作顺利由宗庆后“接手”,他也结束了靠卖力气赚钱养家的生活。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决定向亲戚借钱接手一家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启了他的饮料创业之路,从研发的第一款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开始,一步一步打造了如今庞大的娃哈哈集团。 
     宗庆后:让员工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目标  
    娃哈哈集团壮大后,每年都想办法为员工提高收入,比如月度奖金保底就高达4000元,年底还发年终奖和干股分红,还积极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 
    此外,娃哈哈集团多年来在“老少边穷”地区投资86亿元建立72家分公司,极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年轻人就业问题;累计慈善捐赠超6.5亿元,在全国援建23所希望小学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娃宗庆后对员工、对陌生人很慷慨,但他对自己却十分的“吝啬”。虽然身价600亿,他一年给自己规定的零花钱却只有5万,而且多年来其出差都是首选乘坐经济舱,很少带助理陪同。 
    当被问到这样做的原因时,宗庆后笑着说自己是一路“过穷日子”过来的,没必要那么浪费。 
     结语:白手起家,42岁借钱创业,宗庆后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在实现致富后,从来没有忘记初心,积极回馈 社会 ,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5. 浙江富二代,200万起家,10年赚4亿,破产后,老婆只留给他2000元-

  2010年11月23日,中国企业报发文《家电下乡中标企业惊现品牌无厘头》。 
    痛斥各中标小企业混水摸鱼,企图在家电下乡政策中分得一杯羹。 
    报纸特别点名一些德不配位的洗衣机企业,专善于在女人身上做文章,注册“乐妻”、“贤妻”、“巧手好媳妇”等商标博眼球。 
    其中一家宁波企业,为自家产品取名为“爱妻王子”。 
    这家企业的老总,若以其父的百万家底来看的话,也许算是个王子,但要说他爱妻,恐怕难以苟同。 
     他就是王银达,背负上亿债务的落魄董事长。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夫子所说的“女子”,是指古时候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心胸和视野有限的无知女人。 
    而王银达的妻子,不属于这一类。 
    从她果断离婚、转移财产、架空财务等一系列利落操作中可以看出,她不是寻常女子。 
    反观王银达,奢靡铺张、婚内出G,确是放纵欲望、实打实的“小人”。 
     他从200万起家,短短10年时间,打拼出4亿巨富;  
     而后用更短的几年时间,火速破产,欠下4亿巨债。  
    有人说,他是栽在了女人手里;也有人认为,是经营决策的失误。 
    这位富二代是非功过究竟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1972年,王银达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市三节村。 
    虽没能投胎在大富大贵的家庭,但有幸得了个好父亲。 
    父亲王宏庆,在改革开放的推波助澜下投身商海,成为最早一批时代弄潮儿,积累起百万家产。 
    殷实的家境让王银达在十几岁时,就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公子哥生活。 
    但物质水平上去了,思想境界却没有随之提升。 
    富贵之家和暴发户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对教育的重视。 
    父母忙于赚大钱,根本无暇顾及自由散漫的儿子。 
    对其学业从不过问,只管好吃好喝地供着。 
    而王银达也自认为不是块学习的料,潦草过完高中生活后,就直接进了部队当兵。 
     1993年,21岁的王银达退役,到父亲开办的射钉厂工作,主要负责物料采购。  
    或许是得益于部队的锻炼塑造,抑或是突然长大懂事了。 
    王银达在父亲手下干得不错,踏踏实实积累了一些经营管理经验。 
    看到儿子改头换面,全然没有之前大手大脚的样子。 
    王父欣慰不少,趁热打铁给他物色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媳妇。 
    希望他能好好过日子、搞事业。 
    说不定将来还能子承父业,将家族集团做大做强。 
    王银达没有父亲想得这么多,他是走一步看一步,心里始终不安分,总琢磨着自有一番作为。 
    九十年代,王银达看到家电市场日益火爆,觉得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 
    他便起了另立门户,自主创业的念头。 
    于是,他向父亲提出分家。 
        王父料想他心性已定,便豪爽拿出200万给他做启动资金,又另辟了10亩地给他建厂,全力支持儿子的创业梦想。  
    1997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 
    王银达的电风扇厂红红火火地开起来,还没等新品站稳脚跟,他又接着开了取暖器的生产线。 
    他判断,现在家电市场大火,多一条产线,就能多赚钱。 
    工厂的小电器外观 时尚 、设计前卫,很合王银达的口味。 
    然后,他学着其它企业的做法,在家里美滋滋地坐等客户上门订货。 
     从这一开始的起步之路,就可以看出王银达奉行多多益善,而忽视市场容量情况的偏激经营方针。  
    不出所料,在一无人脉,二无宣传,三无调研的先天缺陷下,卖不出去的电风扇、取暖器遭遇一批批退货,积压在仓库吃灰。 
    王银达第一次创业试水,就赔得干干净净。 
    好在这时的他还知道反省,认为失败原因有二: 
   别家能够坐地等售,是因为已经经历过考察推销阶段。
   有了一定的客户群体,所以现在才有资本“守株待兔”;
   过度追求产品新潮,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
   致使价格超出广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忘了不是谁都跟他家那样有钱;
    王银达从小不知人间疾苦,误认为 社会 也会像家里人那样顺着他,想怎样就怎样。 
    却不成想,小试牛刀过后,就把200万败得精光,让他头回明白了世间“险恶”: 
    “还是经验不足,只有创造出性价比高的产品,才能被市场认可。” 
    找到原因后,27岁的王银达又跟家人借来几万块钱,准备东山再起。 
    这次失败,对他来说,只是成功路上的一个小跟头。 
    有钱好办事,只要有父亲托底,他就不会败到哪里去。 
          重振旗鼓后,王银达学乖了。 
    这次,他先老老实实去市场进行深入考察,然后选定了饮水机这个前景广阔的蓝海领域; 
    同时,他坚持薄利多销、以销定产的发展方向,克制扩张。 
     那时为数不多的其它投产工厂,一台饮水机能有100多块的利润。  
     而王银达第一批出产的40台饮水机,一台只赚50块。  
    在本就供小于求的有利市场下,王银达舍利抢滩的做法收效显著,很快就以优越的性价比打开销售局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稳定客源。 
    1999上半年,王银达谨慎试销1万台饮水机,把平均每台利润控制在30元。 
    到下半年,依据良好的市场反馈。 
    他果断大批投入生产,以量取胜,迅速抢占消费市场,形成规模效益。 
     工厂当年销量达到惊人的50万台,不仅一举收回损失和成本,还赚得盆满钵满。  
    2000年,创业仅三年后,王银达正式组建宁波达能电器公司。 
    随后,王银达没有停下扩张脚步,他一方面保持多设厂、多开线的纵深规模策略; 
    一方面又向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大家电,发起横向进军,投入1000多万开发双桶洗衣机。 
    王银达复制粘贴平价微利的成功模式,让洗衣机这个新鲜高档家电,进入万千平民百姓家中,当年销量达到可观的5万台。 
   2003年,他又投资4000多万,扩厂房、添设备、搞设计,将饮水机和洗衣机产能分别扩大到70万台和150万台;
   2004年,公司开始与海信、威力等国内知名大企业合作,为其定牌生产;
   同时,公司产品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发光发热,外销一度占据总销售的1/3。
    王银达极具商业头脑,盘算得很清楚: 
    “30%的产品做国际市场;40%-50%给国内一二线品牌贴牌;30%左右做自主产品。” 
    这种多元化格局的商业模式,被他称为“三足鼎立”。 
    如此一来,既可以使资源整合最优化,又能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还可以防范单一投放的风险。 
       2007年,王银达上线冰箱项目,很快就成为除洗衣机这个生钱产品外,另一条“印钞”产线,年销量上万台。 
    至此,王银达的高光时刻来临。 
     历经十年奋斗,他手中一开始的200万,兜兜转转、层层叠加,变成了4个亿,顺利走上人生巅峰。  
    这一年,他才35岁。 
    事业有成,身家上亿,成为名副其实的有为创二代。 
     他不无骄傲地说:“利润每年都以翻番的速度增长,十年时间,从200万到4亿,资产增幅200倍。”  
    俗话说盛极必衰,但之后几年,王银达仍有好运傍身,公司依旧发展得如火如荼。 
    衰落的是王银达的父亲。 
    2008年,王宏庆去世。 
    最大靠山轰然倒塌,王银达悲痛万分。 
    为尽孝心,他为父亲修建了一座豪华墓地: 
    两座威武雄狮立于墓碑两旁,一条石雕卧龙栖于身侧,规模宏大,引人瞩目。 
    而王银达的奢侈作风,却不是从此时开始,而在许多年前,就可见端倪。 
    他酷爱豪车,在人均还是自行车代步的年代,他就已经稳坐后排皮椅上,高调出行。 
    还是1998年那会,王银达丝毫没有受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影响,最先豪气买下一辆桑塔纳; 
    次年又入手一台别克,接着就是买买买,陆续购入S级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奢华坐骑,把车库停得满满当当,活脱脱一个大型名车展览馆。 
    如果说对外摆阔,还可以勉强解释为出于面子、排场的需要。 
    那么,私下个人生活的挥金如土,则说明本质如此。 
   王银达开始穿16万一件的意大利定制名牌服装,非贵不买;
   时不时就飞去国外高端 旅游 一番,享受生活、体验人生;
   连喝水的马克杯,都必是数千元一只的人无我有限量款;
       王银达奉行劳逸结合的休闲原则,为此在办公室旁边,花费数百万修建假石凉亭,还专为宝贝女儿开凿了一个露天游泳池。 
    俨然一个世外桃源小天地。 
    办公室的家具都是国外进口的高级货,仿佛这样,才配得上他几亿身家的尊贵。 
    当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了“振奋军心”,王银达也舍得为公司砸钱。 
     2008年,王银达拿出自己所赚的4个亿,又向银行抵押贷款拿到3个亿,斥巨资拍下300亩土地,建起达能产业园。  
    他豪情万丈,立志要打造一个全国领先的高规格创业园区。 
    王银达的高规格标准之一,就是装修不能差。 
    除一般设施外,园区里还建起亭台楼阁、水池假山,力求为员工打造一个花园级别的优美办公环境。 
    这个烧钱大项目,历时4年完工,占地35万平方米,超大厂房吸引来13家优质电器企业入住。 
    每天上千名员工进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王银达的大手笔,不仅解决了当地几千人口的就业问题,更为政府贡献了不菲的财政税收。 
    他也因此屡屡被评为慈溪优秀企业家,在四里八乡赫赫有名,一时风光无两。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王银达的宏图霸业还在蒸蒸日上。 
    2007年底,国家试点推行家电下乡政策。 
    只要购买家电产品的农民,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 
    这是拉动内需,刺激农村消费的惠民政策,也是各大小家电企业百年难遇的发展崛起机会。 
    王银达风闻到消息,立马下令全面开动所有产线,进一步扩大规模,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他准备借助时代东风,摩拳擦掌狠狠再赚一笔。 
    随着公司越来越壮大,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可惜没什么文化的王银达,对人才不怎么会分辨。 
     他天真地认为:“我宁可相信亲戚,也不相信外人,至少亲戚不会坑我。”  
    他却忽略了:外人可能为利缘聚缘散,而亲戚除了为利,还会因情而翻脸。 
    王银达先是让聪明漂亮的老婆担当财务总监,全权把控公司财政大权; 
    后又经不起枕边风的吹拂,让一波波娘家人进厂落户。 
    那时候,有一位在公司兢兢业业干了六年,才升上主管的员工抱怨: 
    “自己费心费力定下的品质管控规定,比不过做仓管的王总亲戚一句话。” 
    厂里有时候反馈上来质量问题,王银达也交给下面去处理,而全然不知出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人往往是同一拨人。 
    有一段时间,公司收到大量投诉和退货。 
    经查证,是做采购主任的自家亲戚拿了供应商回扣,选用质次价高的零部件以次充好,导致整批产品出问题。 
    从采购到营销,妻子娘家人的势力无处不在。 
    祸根已种,而王银达还沉溺在更大更强的幻想里。 
       如果说内部管理有问题,还可以大义灭亲下手解决。 
    可若没有看清形势,盲目前行,则会加速败落。 
    其实有那么一小会,王银达似乎“回光返照”般的意识到危机。 
    2008年底,他在接受慈溪新闻网采访时,若有所思地说: 
    “与大牌比,我们确实存在营销渠道短、服务水平低、品牌影响力弱等差距。” 
    他说得很好,对自身不足认识得全面且正确。 
    可是,仅仅是这么一小会。 
    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王银达的深刻认知,似乎仅仅停留在嘴上。 
    内忧外患之下,败局早已注定。 
    2013年,家电下乡政策戛然而止,浪潮褪去,王银达猛然发现自己在裸泳。 
    当时早有报道暗示:“一大批中小企业下乡抢市场,可能会引发农村市场新一轮的洗牌和无序竞争。” 
    王银达凭借低价的“无序竞争”,在政策下确确实实赚到一些真金白银; 
    但也因为与低价相对应的低质,而惨遭“洗牌”。 
    他只看到了前半部分的短暂利益,就火力全开,不停歇地生产,把眼前满坑满谷的存货当成了钞票。 
    雪上加霜的是,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产品“越卖越多”。 
     货卖不出去,供应商的货款没法结清,银行催还款,王银达的资金链即将断裂。  
    快刀斩乱麻,最终,王银达的妻子出手,给了他致命一击。 
          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但王银达夫妇育有一儿一女,看在孩子的份上,妻子怎能如此绝情? 
    说到底,还是王银达自己作的。 
    没有逃脱“男人有钱就变坏”的魔咒,婚内出G全城皆知。 
    公司岌岌可危,他救场的方式不是进厂处理,而是投入了小蜜的温柔乡。 
    以为好好睡一觉,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一向温柔贤淑的妻子得知后,怒不可遏,在多次哭闹无果后,采取了最实际的制裁手段: 
     她利用公司财务总监的身份,毫不费力把所有资金全部转走,只侮辱性地给王银达留下2000块钱。  
    这下子,现金流彻底被堵,公司账面上赤裸裸躺着欠银行3亿、供应商1亿的债务。 
    2015年,妻子一纸“休书”,向法院递交申请,与王银达正式起诉离婚。 
    当年8月,曾经无限辉煌的达能电器公司全面停业。 
    短短两三年时间,王银达就从人人尊称的“王总”,变成了资不抵债的“老赖”。 
    无奈之下,为了还债,王银达低价变卖多栋豪宅、心爱车子、珍贵名表。 
    曾经一身16万的高定西装,也只能锁在衣柜,换上了路边60元一件的地摊货。 
    可是窟窿太大,哪怕如此节衣缩食也是杯水车薪。 
    因为还不上银行贷款,2017年5月,王银达以涉嫌榨取贷款罪,被拘禁一个月后取保候审。 
    后又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执行。 
    因此戴罪之身,他每个月都要去社区按手印,以确保未离开慈溪市,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人身自由。 
       与此同时,拿不到钱的多家供应商联合起来,闯进王银达公司要账。 
    每天喧闹争执,寻死觅活。 
    尤其2019年2月的那次集体讨债,让王银达见识到曾经把酒言欢的合作者们的厉害: 
    “有的供应商不出面,直接让家里老人坐着轮椅来找我要钱; 
    还有人干脆带了电饭锅,在我这里做饭,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 
     当年3月,王银达名下的工业园和几家工厂被法院依法拍卖,所得钱款抵偿了部分银行债务。  
    几十万平方米的厂房,法院要求他3个月内必须搬完清空,否则又要被拘禁。 
    于是,他慌不择乱地将所有设备全部折旧清售,只求尽快处理掉,以免再受牢狱之灾。 
    王银达目光黯淡,生无可地说:“从小做事业,做了20年,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事业一夜成空,这就是人生的跌落,一夜成空。” 
    他反复念叨着“一夜成空”四个字,仿佛不可置信,又好像太过明白。 
    而令这一切成空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是政策风向捉摸不定,还是人心更为难测? 
    外界环境都只是客观因素,善用它,就能飞黄腾达,正如他当初靠此发家致富一样; 
    反之,逆势而行或者大意忽视,就会被市场果断抛弃。 
    所谓命运,不过是自身能否主动与时代潮流相契合而已。 
      如今,曾经气派奢华的产业园大厅,已经人去楼空,堆满杂物;
   王银达的总裁办公桌上落满灰尘,窗户玻璃碎裂残缺;
   专门为喜欢玩水的女儿打造的专属游泳池,也早被抽干,青苔杂草丛生;
   他和家人曾嬉戏小憩的空中花园,已然残花败叶满地,凄凉一片。
    当初为了方便管理公司,王银达把家安在了办公6楼。 
    同样大费周章精心装潢,雕栏画栋样样齐全,古董字画光彩夺目。 
    他还将母亲也接过来同住,共享天伦之乐。 
    现在,所有一切都被命运收回,年迈的老母借宿在姐姐家,他和女朋友在外租房子住。 
    是的,王银达还有人爱。 
    在他破产后,经人介绍认识了这位女朋友,两人情投意合走在一起。 
    但一开始,女朋友根本不知道王银达是曾经身家上亿的集团董事长,直到他被抓走关了一个月,才得知他的真实身份。 
    难能可贵的是,女朋友并没有因此远离他。 
    仍然不离不弃守在他身边,陪他熬着不知什么时候才会结束的苦日子。 
          后来,王银达在朋友的帮助下。 
    把园区一些旧设备重新利用起来,恢复了一条生产线开工,赚到的所有收入都先用来还债。 
    他自述道:“从2016年起,公司在慢慢磨合经营,经营到最后都是在还债,可债永远都还不清。” 
    这债很多,除了明面上的这几亿,还有很多前妻的亲朋好友,以他的名义四处借的钱,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 
    回想起以前,每当他想看账本时,前妻都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他现在才略微醒悟: 
    原来一切灾难,老早都有预警,只是他安全没留意。 
    1997年-2007年,从200万起家到净赚4个亿,王银达奋斗了10年; 
    2008年-2013年,从利润4个亿,到负债3个亿、欠款1个亿,赔完全部身家。 
    总共耗掉8个亿,他只用了5年。 
     然而,王银达并没有打算就此注解完自己的人生:  
     “我相信几年后,我还会东山再起,再创辉煌。”  
    这是2019年5月,他留给采访镜头的最后一句话。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上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 
    成败虽只一瞬,但通往成或败的道路,却是由自己亲手铺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王银达未来将会如何,依然尚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人生海海,起起伏伏,惟愿大劫之后,你我都能拥有劫后重生的强大反弹力。 
    作者:朱小畅&雯鲛 

浙江富二代,200万起家,10年赚4亿,破产后,老婆只留给他2000元-

6. 浙江富豪多?

不知为何,我对浙江的印象是这样的:那是个富饶的地方,那里遍地土豪都是有钱人!
  
 当然,浙江人勤劳也是出了名的。
  
 前几年认识个温州妹子,是个富二代。作为独生女,父母已经已经准备了好多套房子和大笔家产等她回去继承。
  
 但这妹子毕业后却跑到上海,找了份在写字楼上班的工作,从底层打杂做起,一直做到高管。
  
 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厦门人。两人后来在广州创业,开了个间外贸公司。由始至终,即使在最她都没有依靠过家里。
  
 我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家里帮忙?她说,不需要,她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应付,根本不需要父母的资金支持。
  
 她又说,父母现在依然很拼命工作,尤其是她五十多岁的爸爸,经常因为工作需要,干脆在公司打个地铺就睡了;全年工作约360天,早六晚七,十年如一日。
  
 不是每个人在相同条件下,还能都能如此拼。
  
 其实很多浙江人骨子里喜欢生意,做老板,因此劲头十足,宁愿苦点累点都没所谓。
  
 所以,浙江多富豪,浙江是民营企业500强中上榜企业最多的省份,也就不足为奇了。
  
 浙江人做生意,舍得,和气,低调,敢闯,所谓的藏富于民,藏富于业。

7. 浙江第一女富豪是位80后,这位女富豪名下有多少资产?

一,浙江第一女富豪是位80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富豪这样的人物形象都是出现在男士里面,但是这一次在浙江就出现了一位女富豪并且还是一位80后相当的年轻。在旧社会,从军和经商都是男人们该做的事情,但是随时时代的变化,现在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很多的女子在事业上都大放异彩。浙江是一个发展机遇非常大的城市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商人比如丁磊。这一次浙江又出现了一位女富豪她就是吴艳。
二,人物介绍
吴艳她是出生于1981年的浙江杭州,现在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完全是自己白手起家,从小她就长的非常的漂亮而且学习成绩也一直非常的不错,称得上是一位学霸高中时候的她就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了浙江大学,当时她专业选择的是传媒广告专业。在学校的时候吴艳当时的男朋友王麟诚就认识了一个做光钎收发器的同乡和他一起创办了一家网络公司,毕业之后的吴娟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后来的她在浙江广电集团做了一名记者这个时候她丈夫创办的汉鼎宇佑集团业务越来越好,于是她就选择了辞职记者工作拿出了全部身家投入丈夫的公司。
三,这位女富豪名下有多少资产
由于她的加入公司发展的是越来越好,在2010年,吴艳正式担任汉鼎宇佑集团的董事长,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她被称之为80后美女董事长,2010年的业绩快报中他们的总营业额收入四个多亿,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一 ,之后这家公司成功在深圳上市,仅丈夫王麟诚个人身价就达到了十一亿美元,如今夫妻二人的身家已经有一百八十亿,而且公司还在不断的前进中。

浙江第一女富豪是位80后,这位女富豪名下有多少资产?

8. 他本是一个穷小子,用3.8万元逆袭成上海首富,娶了著名主持人是谁?

此人原本是名校复旦大学的老师,后“逆袭”成上海最富有的人,还娶了著名女主持人当老婆,可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走上了人生巅峰。

1967年,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平时靠种菜挣钱养家。父亲是一名石匠,每天工作都很辛苦。由于当时的环境特殊,在他10岁之前都没有好好念过书。直到恢复高考后,父母知道了让孩子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便让郭广昌不干农活,专心读书。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高考时考上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系,后又攻读课本校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2年时,郭广昌受到鼓舞,与人合伙创业,东拼西凑了3.8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创立了上海广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先后做过市场调查、食品、生产电子和化工产品等,他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在内地推广科学化的市场调研方法。他人生的第一桶金,赚了100万。
1993年,元祖食品公司进入上海发展,想找一家咨询公司为自己出谋划策。最终,郭广昌的广信公司获得了这个机会,他因此赚了生平第一个100万。随后,他将公司改名“复星”,其他人认为是取“复旦之星”之意。同年6月,郭广昌决定退出市场调查领域,转战房地产和生物医药领域。他眼光独到,有想法和胆识,抓住了机会,做起了精准营销,年底就赚到了1000万。两年后,公司研发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让公司赚到了第一个1亿。

随后,郭广昌的生意越做越大,公司也开始转型。哪个行业前景好,能赚钱,他就投资哪个行业,他从一个穷小子一跃成了上海的首富。他的妻子王津元,同样毕业于复旦大学,天津人,比郭广昌小4岁。后来,她成为了东方卫视的主持人,曾主持过《东方午新闻》等栏目。婚后,两人育有2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2013年,郭广昌在新财富中国富豪榜以178.4亿位列第26名。他发迹后,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做慈善事业。2019年,他在福布斯中国慈善榜第31位。同年,他在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上排名第233位。如今,郭广昌依然在续写独属于他的商业传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