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的来历?

2024-05-21 04:13

1. 洛阳桥的来历?

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在洛阳江修建浮桥,常被风浪冲垮。
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阳桥建桥工程。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洛阳桥前后历六年之久,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民国21年(1932年),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
民国27年(1938年),洛阳桥被日本飞机炸毁。
1962年,洛阳桥进行维修。
1963年4月,洛阳桥维修完成通车。
1993年,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建。
1996年10月,洛阳桥恢复古桥旧貌,开放通行。

建筑结构
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又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 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
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所代碑刻12方,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亭东侧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一为“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

洛阳桥的来历?

2. 洛阳桥的传说

 传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拔剑剖腹,将肠肚抛落在洛阳江中。
  后来,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不时兴风作浪,危害过往船只。
  一日,一只渡船过江,龟蛇作怪,大风狂吼,浊浪翻滚,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过去。
  这时,天上传来了喊声:“蔡学士在船上,不得无礼!”龟蛇两怪听了,吓得钻入江底。
  只一会儿,江面又风平浪静。
   
  船上的客人很惊奇,相问谁是“蔡大人”,全船没有一个姓蔡的,只有一怀孕妇女,丈夫姓蔡。
  那孕妇心里清楚,就对天暗暗许愿:“我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便利过往客人。
  那孕妇果然生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
  蔡襄从小聪明伶俐,二十岁那年中了进土,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很受皇帝的器重。
  他在京城时,将母亲许愿造桥的事情对皇帝讲了一遍。
  皇帝很感动,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
  后来,蔡襄就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
   扩展资料: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
  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
  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
  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3. 洛阳桥位于哪里洛阳桥的故事

洛阳桥位于哪里关于洛阳桥的故事
                     
   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东郊二十里,一条碧波荡漾的洛阳江入海汇流处,横跨着一座驰名中外的宋代梁式海港大石桥——洛阳桥。它是宋代名臣蔡襄在泉州当太守时建造的。
 
   
 
   相传北宋嘉佑年间,洛阳江是一个乡野古渡,名叫“万安渡”。这里水深流急,江上时有骤风暴雨,水怪作浪,不少船舶翻沉海底,无数渡客命丧黄泉。天符三年(1012年)仲夏某日,一艘渡船平缓驶近江心,瞬间,雷霆万钧,风浪大作,眼看小小的渡船激烈颠簸即将沉没,渡客惊慌失措。此时,空中划过一道电闪,传来仙人声音“蔡大人在船上,诸怪不得无礼!”只见蛇龟众妖闻声逃遁。顿时,风平浪静,渡船安然靠岸。渡客议论纷纷,觅找“蔡大人”,惟见坐船中间的孕妇卢氏,丈夫姓蔡,大家都说这未出生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个贵人,卢氏许愿,生下的孩子若能成器,定教他在洛阳江上修一座大桥。
 
   卢氏回乡后生下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蔡襄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奋发苦读,博学多才,谨记母训。天圣八年十八岁的蔡襄考中进士,授封端明殿大学士。他时刻惦记母亲建桥的嘱托。一次,他奉召陪皇帝游览御花园,蔡襄巧施小计,托小太监用蜂蜜在芭蕉上写下两行大字,蚂蚁成群结队爬上蕉叶吮吸蜜汁,皇帝发现蚂蚁排字蕉叶的奇观,不觉脱口念道:“蔡襄,蔡襄,本府作官!”蔡襄急忙跪地叩拜谢恩,皇帝被他事母至孝许愿造桥的爱心感动,调他出任泉州太守。
 
   蔡太守到泉州赴任不久,便召集属僚商议倡建洛阳桥。几番到江边巡视察勘,招贤纳士,筹集资金,皇佑五年5月4日,一个浩大的.建桥阵势排开了。只见一船船石料抛下江中,狂涛汹涌,撞翻木船,所抛石块被冲不见踪影。历时数日,桥墩难以奠基。工程受挫他彻夜难寝,梦幻中忽见白发仙人指点迷津,蔡襄感悟,疾拟黄牒一道,求助龙王神力“退潮三日,稳下桥基”。正愁传唤无人当差,忽见府衙中站立一位衙吏,彪形大汉,名叫夏得海,欣然受命下海。夏得海被潮水卷入水府,龙宫公主设宴款待,醉倒水族宫。醒来时身上黄牒丢失,手心涂上“醋”字,得海不解其意,踉跄回府禀报。蔡襄见“醋”大悟,这“醋”字拆开来不就是“廿一日酉时”么?分明是神灵的托助。于是,全城张贴布局,率众按时奠基。适日酉时,潮退抛石,砌筑桥墩。当砌得最后一座桥墩时,江边石料用尽,如果不在退潮时砌完桥墩,一旦潮涨,势必造成前功弃尽。危难之时,恰逢仙人吕洞宾云游万安山,放眼望去,赞叹蔡襄建桥的壮举,即挥拂尘点击,漫山岩层顽石一块块滚下山崖落定海滩,为奠基送来“及时雨”。
 
   一波刚息,一浪又起。工地上因缺乏一大批铺设墩架木料影响施工进度,蔡太守心急如燎,夜阑人静喜得梦,又见仙人指点,须差人到清源山诚请“三人一目仙”帮助。他觉醒又传唤夏得海前往探究。夏站在山麓半天,不见人踪,傍晚忽见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踉跄路过,其中两个皆盲,一个只睁一目,夏认出诚请之仙人,苦苦恳求,仙人答应,念咒语:“洛阳江头,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饮酒”。翌日,江畔果有一口古井,喷泉似地涌出许多杉木。造桥民工欣喜万分,搬杉搭架,痛饮井水,果然甘甜似酒。
 
   长桥即将竣工,潜伏江底的龟蛇众妖拒不服输,纠集江里九十九条蛟龙,疯狂地向石桥反扑,搅得通天昏暗,浊浪排空。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南海观音遣派八仙前来除妖,洛阳江面展开一场殊死的大厮杀。喜见铁拐李、韩湘子、何仙姑众仙各显神通,施展绝技,把这群孽龙烧死江中。
 
   蔡太守在建桥中设计、施工,聚集能工巧匠超群的聪明才智,攻克不少工艺技术难关,创造出人间奇迹。“筏形基础”,用竹筏等工具,沿桥梁中抛石成矮堤,在矮堤上造桥墩。“种蛎固石”,在桥墩与矮堤间种植牡蛎,使其繁生,以海生动物外壳的力度与桥墩石胶粘增固。“浮运架桥”借助潮涨船高,把大石板托举铺架桥墩之间。(祝福语lLYsC。Cn)
 
   正当建桥进展顺利之时,财库匮乏,募金耗尽,襄母卢太夫人带头乐捐,卖去老家良田160亩捐资造桥乃亏空巨额。火烧燃眉,又是仙人庇护,南海观音力士驾驶祥云,轻轻摘下一片荷叶,当空一吹,闪现一位花容月貌美女泛舟洛阳江面,声称谁若能用金钱投中,她愿嫁与为妻。消息传开,一时两岸人头攒动,不少富豪子弟运银载金抛掷美女,只见,金银似雨点般投落小舟,却无一人投中美女身上。轻舟载满千金万银,载满建桥民工的企盼。这样,资金筹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跨海长桥建成了,桥长834米,宽7米,两翼建有栏杆,雕有石狮,有七亭、九塔点缀其间。嘉佑四年(1059年)隆冬,彩虹当空,江清如镜,洛阳江两岸人民喜气洋洋,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欢庆历经七年风雨建成“万安天下第一桥”。
 
   洛阳桥建成后,蔡襄撰写《万安渡石桥记》并刻石碑于岸南。这篇153字的碑文雄伟遒丽,气度轩昂,堪称殊世书法之瑰宝。蔡襄没有贪天之功为已功镌刻自己的名字,而是肯定了造桥中卢锡等15位精英的功绩,体现出他廉洁实干,济世安民的高风亮节。

洛阳桥位于哪里洛阳桥的故事

4. 洛阳有哪些传说故事?

“荷包牡丹”的传说
古时,离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年芳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的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5. 洛阳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洛阳民间传说

白  剑
   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卒后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后裔繁衍,世居洛阳。白氏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后裔对先人的无限崇敬和爱戴。?

一、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白居易32代孙白介、白超兄弟二人,为避兵乱,西逃宜邑,居宜阳城北门里。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归迁洛城南庄,超公则安居宜邑。介公归洛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备好祭品,一行十余人,经伊河,船夫闻讯,争相摆渡。介公欲付银两,船夫连忙谢绝:“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当年开凿八节滩,我们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于连年战事,白公墓碑毁茔平。琵琶峰周围,杂草丛生,介公等人几经周折,仍未找到先茔。介公心思:“难道我白氏裔孙从今无从祭祀祖宗不成?”忽然,众人面前出现一只黄色神鹿, 介公对众人言:“定是先人显灵,神鹿引路。”于是,众人尾随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丛中发现白公墓残碑。介公等人见祖茔如此残状,怆然泪下,决定重修白公之墓。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划,于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将白氏宗谱整理成册,使白氏谱系免于断续。迄今,白氏后裔对介公修墓立石,续修族谱之事,有口皆碑。

二、将军拜墓

  民国年间,大军阀吴佩孚住兵洛阳,欺上压下,独霸一方。冯玉祥大将军奉命讨伐,围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伤亡残重,军心混乱。冯大将军心如火焚,当晚,视察军情,月光下,发现白公之墓,令随从退下,亲拜白公墓。叩毕,仰头道:“诗神在天之灵,倘若保佑吾顺利攻克洛阳,定为汝修墓。”冯将军拜墓后,次日,再次组织攻城,果然,一举攻克洛阳。吴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也被赶出洛阳。
     庆功宴后,冯将军继续西征,因军务繁忙,竟忘记了修墓之事。行至陕西潼关,忽有一白发老翁从天而降,拦住大将军的高头大马,大将军问道:“哪道神仙,因何挡道?”老翁反问:“将军可记得洛阳之战,琵琶峰前许诺老翁之事?”冯将军如梦初醒,立即下马道:“诗神请回,三日之后,定返洛修墓。”待冯大将军话音刚落,老翁已悄然消失。冯玉祥将军迅速回马,重返洛阳,专程修复了白公之墓。修墓时,他惊奇地发现,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惊叹:“真乃绝地也!”从此,大将军冯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阳民间传为佳话!

三、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种植着清一色的白牡丹,盛开时节,如玉似云,十分耀眼。据说,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传,唐元和年间,不知从何处吹来一阵风:“红牡丹为富贵,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种花者干脆将白牡丹连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时,白公因母病逝,辞官丁忧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兼济天下”之志不能实现,十分苦恼。见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联想自己的处景,随吟诗道:“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公怜悯白牡丹,他将被抛弃的白牡丹收集起来,“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从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阳履道里,所养植的白牡丹已是琼玉满园。这年冬季,白府院内的白牡丹忽然开放,与白雪竞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请来亲朋友好友以及“九老会”的成员前来赏花,轰动洛阳。赏花毕,公设酒宴招待众人,送别客人回府,忽见一群美貌少女着白衣,戴玉花,从牡丹丛中走来,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声高唱:“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下漫夸兰……”白公酒醒后,欣喜不尽,意识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临终,他嘱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种值白牡丹。

  
四、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后裔中流传最广泛的当属“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阳地区一部分白姓为“石敬塘”之后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为正宗白居易后裔。
     传说,白居易与“石敬塘”同朝奉君时。有一次,“石敬塘”与皇上娘娘下棋,一阵风吹过,棋子撒落满地,“石敬塘”捡棋子时,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脚,娘娘大哭,告于皇帝,皇上大怒,传旨:“将调戏娘娘罪人石敬塘家灭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后,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见白居易上来奏本,赋诗一首:“大胆石敬塘,敢摸娘娘脚。居易来保奏,究竟为什么?”面对皇上的质问,白公也赋诗对答:“不是石胆大,并非想作恶。风吹棋子落,误摸娘娘脚。”尽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脱家灭九族之厄运。部分石姓将祖茔的“石”字上面一横涂去,真于“口”字中,变“石”为“白”,逃脱了朝廷的追杀。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为白姓了。
     该传说实为荒唐之传说,因石敬塘为后晋人,比白公所处的唐代晚百余年,不可能同朝奉君。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白公当朝面君,直言敢谏。编选此故事的人用意在于此也!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话说牡丹被武则天贬到洛阳城以后,便在美丽的邙山扎下了根。来年暮春,沟沟壑壑、田间地头,到处开满了牡丹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民荟萃古都洛阳,人海花潮,倾城观赏。

  武则天听说被贬到邙山的牡丹,花开得硕大无比,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就乘着华丽的凤辇来到了邙山。举目望去,邙山简直成了花的海洋,各种姿态的牡丹,向高贵的女皇示着威,怒放傲开,娇艳无比,女皇当即气得拂袖而去。

  回到皇宫,武则天招来朝内武将,命他们带领官兵,速去邙山,这次要将牡丹连根铲除,然后焚烧,让它断种绝后,一棵不留!

  这为首的官兵头领,姓朱名头,接旨后马上带领小喽罗们杀气腾腾地上了邙山,他们赶走了游客,布下了卫兵,不多会儿,牡丹就堆的象小山似的,布满了整个山梁。就在官兵们放火焚烧牡丹之时,刮起一阵狂风。这狂风将官兵手中的火把刮灭了,吹起的沙砾迷了他们的眼睛,颗颗碎石,砸在官兵的头上。等狂风过去,官兵们一看,傻了眼,牡丹全被狂风刮走了。说来也怪,这牡丹象长了翅膀,到处乱飞。朱头带领他的小喽罗们,四处追赶,直到黄昏,也没抓住一棵牡丹。原来,牡丹都飞到了老百姓家中,百姓们把牡丹都藏了起来。

  第二天,朱头下令老百姓们交出牡丹。挨家挨户的大搜查开始了,全村被这些官兵折腾得乌烟瘴气,碍于官兵们的淫威,许多牡丹被搜了出来。

  却说在这邙山的山脚下,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春红,自小父母双亡,靠街坊邻居的帮助长大,如今年芳十八,出落得象花儿一般。自武则天将牡丹贬之洛阳时,姑娘便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爱护牡丹甚于自己的性命。这姑娘有一个相好,名叫贵生,小伙子精明能干,两条浓眉象剑一样,被日头晒得黑黝黝的脸膛泛着红光,显得很健壮。贵生和春红两个人从小一块儿长大,两小无猜,那贵生自是十分珍爱这份感情,对春红百般照顾。在春红的影响下,贵生对栽植牡丹十分在行,他们种下的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奇美,被当地称为“牡丹之王”。

  如今看到武则天派人来焚烧牡丹,两个人的心如刀铰一般,为了保护牡丹,他们决定将牡丹藏之地窖中。就这样,两个人从早忙到晚,大多数牡丹被他们藏了起来,只有栽植在后院中的牡丹没来得及藏,官兵们已经搜查到了这里。

  这朱头领着一帮官兵一到春红姑娘家,便翻箱捣柜,任凭贵生如何阻拦,这帮强盗依旧张牙舞爪,刚才尚十分整洁的小院顷刻间鸡飞狗跳。而此时的春红正躲在后院的大石后聆听动静。最终还是被官兵闯进了后院,那朱头是有名的老色鬼,一见后院藏着一位如此貌美的姑娘,眼睛立刻直了,结结巴巴说不出一句话。片刻贪心渐起,欲霸占春红姑娘。只见他慢慢靠近春红姑娘,满脸堆笑地说:“姑娘,看你一个人生活,怪可怜的,不如我纳你为妾,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如何?”

  春红本就为朱头们的行为感到气愤,如今更加愤慨,对着朱头大骂道:“要想我嫁给你,除非日头西出,江河倒流,让阎王挖了你的心肝割了你的头!”朱头一听气急败坏地说:“来人,把她给我捆了,将院中的牡丹统统挖完,烧净!”在与官兵撕打的过程中,贵生被打晕在地,脸上的鲜血直流,看着心爱的人被打,院中的牡丹被掠,春红忍痛对昏倒在地的贵生说:“贵生哥,我去了,你一定要保护好咱洛阳的牡丹呐!”说完一头撞在了大石上,鲜血溅在了院中的牡丹花上,花儿立刻变成了紫红色。朱头一看这阵势,害怕接外生枝,急忙命令官兵挖走院中的牡丹。可是,官兵一靠近牡丹,牡丹花立刻就发出耀眼的光芒,将武士们照的晕头转向。最终,院中的牡丹一棵未损,连以前搜获的牡丹也不翼而飞。

  无奈,那朱头回去复命,武则天听了官兵们的禀报后,十分吃惊,也很佩服春红姑娘的勇气,她仰天长叹一声:“看来,牡丹在洛阳繁衍生殖,乃天意民意也,罢了罢了。”从此,牡丹在洛阳彻底扎下根来。

  再说那贵生看到心爱的姑娘为保护牡丹而死,本想就此了断一生,又想起春红姑娘的临终遗言,下决心与牡丹为伴,他将溅有心上人鲜血的牡丹好好培育,慢慢地,洛阳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开满了这种牡丹,贵生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人们为纪念春红姑娘,也为纪念洛阳人们为保护牡丹的矢志不移,给这种牡丹起名为:“焦骨红牡丹”,后来经过人们的精心培育,这种牡丹越开越红,就改为了现在的“洛阳红”。

洛阳北边的邙山上有条金水河。河源于新安县境内,上游有“养马水库”、“舜王庙水库”,下游有“金水河水库”,像一条银线串起的几颗明珠,各库区都形成了水光潋滟、树木葱郁的消夏景点。

  金水河缘何而名呢?

  传说,金水河旁的官道边早年住着一位独身老汉,名叫刘义,以开饭铺为生。老汉待人厚道善良,买卖公平,遇上付不起店钱饭钱的人从不起眼,还常常将攒下来的钱周济附近村里的穷苦人,因而,方圆左近的人都敬重老汉。老汉每天都要跑远路去山上的泉源里担水,因为泉水比河水干净、清甜。老汉说:“待人实诚,心才安生。”

  有年三月二十三,老汉起早挑担来到泉源边,忽然听到有说话声。四下瞅瞅,大清早,山岭上冷清清的没个人影,老汉以为是自己人老耳朵背,听错了,就放下桶去舀水。他一弯下身子,说话声更清楚了,是从泉水里冒出来的:“刘老汉,心实诚,四乡八邻都称颂;每年三月二十三,来我口中取金锭。”老汉呆住了,想:莫非世上还真有仙有鬼哩!惊疑间,泉口涌出一股水泡,水泡升尽,下面露出一块黄灿灿的金子。

  老汉拾起金子,挑着泉水下了山,他边走边想;这金子是因为我待人实诚厚道才来的,我更不能独自贪占了!于是,他仍用这金子周济穷人。

  从此,年复一年,每年的三月二十三,老汉去泉源挑水时,总能取回块金锭。老汉就用这钱行善助贫。

  刘老汉慢慢老了。有个叫王贪的过路人见老汉对贫穷人施吃施穿,心想老汉一定积蓄不少,就脑瓜儿一转,主动留下来侍候老汉,说老汉人好,要为老汉送终。老汉临终前,果然郑重告诉了王贪泉源吐金锭的秘密,并告诫说:“给多给少,不能强求;白得的金子,不能独自享用,要周济周济贫穷人。”

  王贪埋葬老人后,疑疑惑惑捱到三月二十三,挑上水桶跑到泉源边来。果然,随着水泡,泉口吐出一块金锭。王贪伸手捞出来,惊喜得嘴都笑歪到耳朵根上了。他想:这泉源每年才吐出一块金锭,这得等多少年呀!他就下山取来铁锹、镢头,对着泉口挖起来。挖一下就是一块金锭,坑越挖越大,金子越挖越多,后来,水里明晃晃映出的竟都是金块儿!王贪高兴得跳进水里要往外捞金块儿,谁知他一进去,泉水就汹涌地冒大了,一下子成了一条河,把王贪给冲没影儿了。

  那以后,人们在这河水边偶尔能拾到些碎金子,当然,也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有这福气。于是,人们就把这条河称作“金水河”。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线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客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洛阳民间传说】龙池金鱼的传奇故事

  洛阳八小景中有"龙池金鱼",龙池,即今日郊区辛店乡延秋村北面的秦岭幽谷。这条山谷,人称龙池沟,也叫龙潭沟,是历史上素负盛名的花沟,春天桃李芬芳,夏日荷花满塘,秋季野菊万朵,冬日腊梅飘香。谷深处,有一深潭,潭中有泉,清水终年淙淙沿谷流下,滋润得满沟花木旺盛,充溢灵气。此潭即"龙池"。池内过去有五色鱼,红、白、黄、青、黑,游起来五彩缤纷,令人称奇。潭后原有龙潭寺,又名"九龙圣母寺",殿堂宏丽,绿树掩映,景色极美。可恨的是,日寇至洛时,炸毁古寺,并且往龙潭中投掷数枚手榴弹,连无辜的游鱼也没能逃生。近年,乡民将深潭重砌,筑起围墙,又在潭中放养了黑色小鲫鱼,在潭旁建起一间寺房,并将流下的潭水拦成水库,造富乡里。水库中养鱼放鸭,又成新景。 
  
  说起龙池里的鱼,那才叫邪呢!为啥?据说年复一年,不多不少,总是360条,不见老的死,不见小的生,一律的一样长。那鱼游动开,映着树隙里撒下的缕缕阳光,潭面上就放射出五彩的光。人都知道这五色鱼是神灵,谁捉了就要送命,因此千多年来,没人敢伤害它们。哪来的五色鱼呢?说起来,这和九龙圣母的来历有关。

  很早以前,这龙池沟旁有户人家,姑嫂两人有次进沟采蘑菇,走着走着,嫂子感到口渴了,就来到深潭旁,拨开水面漂浮的落叶,喝了两捧清清的泉水。泉水又甜又凉,嫂子咂咂嘴直腰站起时,忽觉肚子里阵阵作痛,就又捂住肚子蹲下去,紧声喊小姑子。小姑子过来一看,觉得嫂子是临产了,忙飞身跑回家,一边托邻居去喊下地干活的家人,一边自己取了早已备好的襁褓,提了一瓦罐灶上熬的杂豆汤,匆匆赶回那深潭旁。到了潭旁,只见嫂子躺倒在地,肚腹裂开,身上爬着九条小龙。小姑子啊呀一声,吓得晕倒在地,瓦罐一下摔碎在潭旁,豆汤流进了潭里。那豆入水,竟化作游鱼,由于豆有五种,那鱼竟分出五色。姑嫂的家里人赶来时,只见潭边笼罩金辉。正惊疑呢,金辉化作几道金光,飞入潭中。大家近前一看,潭边只剩下晕倒的小姑子一人。 
    
  后来,人们在这潭旁建了一座寺庙,塑了嫂子的圣像,在房梁檐柱上雕了九条腾云驾雾的飞龙,尊这塑像为"九龙圣母",寺因此得名,亦叫"龙潭寺"。 

  圣母生的这九条龙,人言性格各异。据李东阳《怀麓堂集》说,大龙叫"囚牛",喜好音乐,就是现在胡琴头上刻的那兽;二龙叫"睚毗",喜爱厮杀,就是刀剑柄上那"龙吞口";三龙叫"嘲风",喜险,即殿角走兽;四龙名"蒲牢",喜鸣,即古钟上的兽钮;五龙名"狻猊",爱坐,即佛座上那雄狮;六龙名"霸下",爱负重,就是俗称驮石碑那"老鳖";七龙名"狴犴",好诉讼,成了旧社会狱门上那狮子头;八龙好文,即石碑两旁雕的"文龙";九龙名"蛮吻",爱吞,即殿脊兽头。

洛阳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6. 有关洛阳的神话故事传说

1、洛阳老君山的传说
传说,太上老君李耳曾在洛阳一座山上归隐修炼,在写成《道德经》后,他就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后来唐太宗给这座山赐名为“老君山”。
2、洛阳浆面条的传说
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食,可主人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
刘秀饥饿难耐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3、洛阳水席的传说
相传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这个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稀)。
4、洛阳燕菜的传说
武周年间,女皇武则天为视察龙门卢舍那大佛(传说是以武则天的容貌为样本)的凿刻,而驾临洛阳仙居宫,适逢城东关下园村长出一棵特大白萝卜,长有三尺,上青下白,重30多斤,菜农视为奇物,百姓视为“祥瑞”而敬献进宫。
御厨们知道萝卜做不出什么好菜,但又慑于女皇威严,只得从命。他们反复琢磨,将萝卜配以山珍海味烹制成一品不失御膳风味的汤菜。
女皇品尝之后,赞其清醇爽口,沁人心脾,观其形态酷似燕窝丝,当即赐名为“假燕菜”,女皇的喜好影响了一大批贵族、官僚,他们在设宴时都要赶这个时髦,把“假燕菜”作为宴席头道菜,即使在没有萝卜的季节,也想法用其他蔬菜来做成“假燕菜”,以免掉身价。
宫廷和官场的喜好又影响了民间的食俗,人们不论婚丧嫁娶,还是请客待友,都把“假燕菜”作为宴席上的首菜。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武则天的赐名逐渐湮没,人们将之称为“洛阳燕菜”,或简称为“燕菜”。
5、洛阳飞虹瀑布的传说
传说,飞虹瀑布是南海观音的缚虬练。
北海龙王敖顺有一蛟一虬两个儿子,蛟龙虬龙依仗权势,一时兴起,打开海眼,海浪翻出,淹没田园,殃及百姓。
玉帝得知,派托塔李天王带着天兵天将下界,擒住恶蛟,锁在崖内。虬龙得知兄被惩处,怒火中烧,带着狐朋狗党,鳄鱼及乌龟夫妇到锁蛟崖救兄。
虬龙撞门不开,更加怒发冲冠,冲下泄愤崖,行至此处,恰遇南海观音路过,遂从身上取出一条白练抛向虬龙,将其绑缚,而后又将其打入潭中镇压。

7. 洛阳桥的传说

传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拔剑剖腹,将肠肚抛落在洛阳江中。后来,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不时兴风作浪,危害过往船只。
一日,一只渡船过江,龟蛇作怪,大风狂吼,浊浪翻滚,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过去。这时,天上传来了喊声:“蔡学士在船上,不得无礼!”龟蛇两怪听了,吓得钻入江底。只一会儿,江面又风平浪静。船上的客人很惊奇,相问谁是“蔡大人”,全船没有一个姓蔡的,只有一怀孕妇女,丈夫姓蔡。那孕妇心里清楚,就对天暗暗许愿:“我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便利过往客人。
那孕妇果然生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蔡襄从小聪明伶俐,二十岁那年中了进土,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很受皇帝的器重。他在京城时,将母亲许愿造桥的事情对皇帝讲了一遍。皇帝很感动,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后来,蔡襄就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

扩展资料: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
参考资料:洛阳桥_百度百科 

洛阳桥的传说

8. 洛阳桥的传说

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建桥九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