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富商,后世商人的楷模

2024-05-17 23:47

1. 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富商,后世商人的楷模

 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丝毫不影响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反而,各国君王们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那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商业,是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齐国之所以一直都很强大,与齐国的富庶有莫大的关系,齐国在管仲变法后,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商业大国。
  而且当时各国间也需要物品的流通,所以各国打仗归打仗,但是却不会阻止商人行商;在当时还有很奇葩的现象出现,一个商人同时与两个交战国交易,出售粮草和兵器等,当真是不凡。有些聪明的商人,甚至把战争当做了投资,比如在秦魏之战初期,就有很多商人投资魏国,魏王的许诺就是战后这些个商人的利益,比如奴隶和土地。
  想一想,这与后来欧美各国和其相似?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背后都有大财团的影子;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对于这帮大富商来说,在战争中赚取的财物和战争后的红利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大富商的支持,想必战国也不会打那么多年吧。现在这里就来盘点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顶级富商。
  TOP、4 白圭
  白圭是战国时期洛阳著名商人,据说他师傅就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相传鬼谷子得一“金书”,鬼谷子将里面的致富之计传于白圭。白圭曾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秦,也是一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汉书》称他是经营贸易发展工商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
   
  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一样,只有随机应变,巧用计谋,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在今天激烈的商战中,商界仍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为经典,奉“治生之祖”白圭为高人;也因此,白圭有了“商祖”之誉。其实白圭行商也没别的,就是奉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方法罢了,不过这说来容易做来难。
  TOP、3 范蠡
  范蠡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早年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但他知道勾践是一个可以同患难不能同富贵之人,事成之后,便急流勇退;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鱼、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范蠡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因为传奇经商事迹,范蠡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TOP、2 端木赐
  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乃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经常出现子贡的身影,就是这个端木赐了。端木赐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但这端木赐还是一个超级富商,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之所以能不差钱的周游列国,与端木赐的资助不无关系。不过端木赐经商,与后世的那些个“黑心”商人不同,所谓“端木遗风”指的就是端木赐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也因此,后来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
  TOP、1 吕不韦
  吕不韦就是前面所说的投资国家的人,但是吕不韦比那些商人更高级,他投资的是国王。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但吕不韦的志向不止于此,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秦孝文王有个儿子在赵国当人质,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啊,即便失败了,损失的也不过些许钱财罢了,吕不韦对此不在乎。
  说干就干,吕不韦通过种种手段,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因此大富大贵,秦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秦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财富对于吕不韦来说,已经只是数字而已了。这才是真正最成功的的商人啊!
  在以上四大富商中,白圭经商的手段一流,被尊为“商祖”;范蠡的一生太过传奇,尤其是白手起家成巨富,太过励志了,因而被尊为“商圣”;端木赐的财富或许比不上白圭和范蠡,但他所遗留的诚信经商,影响太过深远,满满的正能量,因而被尊为“财神”;至于吕不韦,虽然他经商的手段可能比不上以上三人,但他却开启了全新的经商方式,直接投资国家,想想都不可思议。
   

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富商,后世商人的楷模

2.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商贾

1、富甲陶朱--范 蠡(前536-前448年)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

  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卓氏:战国时期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钢铁大王”。为寻优矿,夫妻迁居四川巩徕,凭炼铁业累致巨富,西汉时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岳父卓王孙即其后人。
  6、寡妇清:秦朝初期人,其祖辈凭开“丹穴”致巨富,守成有术,曾受到过秦始皇的嘉奖接见。作为难得的女富豪代表,提上一笔。

3.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巨商

富甲陶朱——范 蠡 春秋时期越国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儒商鼻祖——端木子贡 春秋末期卫国人,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
智慧商祖——白圭  战国东周洛阳人,汉书 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即 天下言治生者祖
营国巨商——吕不韦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巨商

4. 问个历史问题,想知道春秋战国一商人的名字

应该是牛吧
弦高犒师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28年,郑文公去世,公子兰继承君位。一心想要东扩的秦穆公决定利用郑国国丧机会,消灭郑国。于是他命令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领兵车400辆偷袭郑国。第二年二月(公元前627年),秦军带领的主力走到了滑国(今河南偃师、巩县一带)境内,滑国是晋国的一个附属国。到了滑国以后,碰到郑国的一个商人,这个商人也很有名,叫弦高,弦高赶了十二头牛,要到外面去卖牛,一下子碰见了远程奔袭的秦军,这弦高就慌了,他怕秦军杀他,赶快说,我们的国君,听说你们要来了,一方面加强防守,另外派我带着这十二头牛来犒赏秦军,他编了一套谎话,然后把这十二头牛献给秦军,这三个主帅一听,完了,人家已经有准备了,还派人来献牛,这仗不能打了,也不去郑国了。再说弦高派回去报信的人告诉郑穆公秦军要偷袭的消息后,郑穆公一面传令军队进入战备,一面派人去到秦国派到郑国的使者哪里探听究竟。看到秦国使者和随从已经装束停当,手持武器,准备行动后,郑国的大臣皇武子就客气的说“听说各位要回国,我们没有时间为你们饯行,我们郑国的原野上,到处都有麋鹿出没,请你们自己去猎取吧。”秦军见此情景,知道郑国已经有了准备,被迫放弃偷袭计划,只好在回国的路上消灭了滑国回去了。
郑国因为弦高的机智爱国,见义勇为而得救,国君和百姓都很感激弦高。郑穆公以高官厚禄赏赐弦高,弦高坚决不接受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奖,岂不是把我当作外人了吗?”
不知道你想知道的是不是这个故事

5.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们是如何对待商人的

任何时代的新事物皆有源头,人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或者迎合之,或者驳斥之,反正都不会很平静的看待,有的时候新事物会引发各种大争鸣大讨论,继而形成某种社会思潮,最后又会融入时代,成为某种潮流,被大众所接受,周而复始,皆为如此。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人们,对诸侯列国而言既是旧事物,又是新事物。旧的是商人源自殷商旧族,当年殷商先祖相土发明马车,王亥发明牛车,“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可说是最早经营贸易和商业的中国人,只是那时候的所谓商业,更多的还是在物物交换,还在最基本的解决生存问题上,不是为的赚钱发财。而在春秋战国时代,商人们之新,即是不再是那种小规模的经营,做个比喻的话,殷商先祖们是在摆地摊,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人们则是在开商城了,要什么有什么,列国奇珍异宝,只要你想的到,他们都能搞到。
商人因之为是殷商后裔,本身在周人的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不高,最早也是主要活跃在当年的殷商故地宋卫齐等国,到后来王室权威削弱,诸侯纷争并起,社会的大变革大动乱给了商人们更多的机会。他们跟诸侯们的军队不同,军队出动有着严格的规定,军队出动就是要打仗,打仗是谁也不喜欢的。而商人出动则不同,商人出动是要带好东西来的,于是后来商人们在诸侯们的眼中往往成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很多使臣出使别国的时候会带着很多特产商品,有的商人们就会伴随左右,来往于列国之间。对商人而言,外交谈判的过程,就是他们赌博的筹码,外交谈判成功代表的是两国边境之间的贸易会越来越频繁,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倒卖。而谈判的失败则可能代表着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生意短期内部要大批量进行现金流的流入转出,就是要把注意力转移向其他更多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些商人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生存能力,正是在这种外交战争中培养起来的。
春秋战国时代商人们的崛起,当然跟周人分割的权力格局,最早的周天子行礼乐制度,所有诸侯列国皆唯周天子是尊,即便是要推崇商贸文化也是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这在封建王朝时代是不变真理,虽然市场的原则始终存在,可是更多的还是受到体系的压制,很难得到发挥。而春秋战国的纷争格局,诸侯列国们皆放松了对商人们的管控,最重要的是基本上大多数诸侯国都看到发展商业的好处,齐国、宋国这些国家自开国以来就在推崇商业,数代而后已经成为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最为富裕的国家。那么,谁又能去跟钱过不去呢?诸侯列国们就都开始大力支持商业和自由贸易的发展。而且,权力的分割也导致诸侯国君们无法对流动的资本和商人无力掌控,更多时候还要依靠商人的协作,穿行于列国之间,掌握列国的信息流,以此来作为推行外交政策依据。
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时候,曾经与列国签订盟约,其中有“无忘客旅”,就是要保护来往于列国的客商们,“无遏籴”就是要保护粮食的自由贸易,更是在此后数年之间降低关税、市税,都是专门用来保护列国商人的利好政策,这种政策经齐国之推崇,在整个春秋战国都非常流行,管仲更是把商人们派驻到各地的商贸市场,“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价,负任担荷,服牛格马以周四方,料多少,求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弩贵。”就是商人们是监督和管理市场的重要媒介,看到市场的价格变化,就能看到人民的生活状态,这或许跟管仲当年当过商人有关系,熟悉市井之事,即能知道如何管理社会和百姓,这是管仲从经商之中赢得的启迪,也是管仲为齐国带来的最好福利,此后齐国经管仲之商业政策,即发展成为当时相当富庶的国家,所以后世很多商人将管仲视作祖师爷,就是源自于此,管仲即是政治家,也是商人。跟管仲的理念差不多的,则还有后来的吕不韦。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商人们低买高卖,资金流的运用是最为娴熟的,对管仲老先生提出的这个观点也是最有体会的,经过数百年的努力耕耘和奋斗,商人们的地位虽然步入朝廷主流,可是在列国贵族子弟们的眼中,商人的重要性也不同于过去。当时除了齐国,商业最为繁荣的就是具有先天条件的宋国,诸侯国君们所形成的共识,就是最有钱的城市都是宋国的,其中有睢水北岸的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是当时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对待商人的态度转变较好的还有郑国,对商人甚至有“世有盟誓,以相信也”的承诺,可谓是朝廷与商人们的最佳蜜月期,当年秦国偷袭郑国的时候,郑国有个商人就凭借一己之力将骗得秦军撤退,这可能是郑国转变对待商人的态度的关键环节。
至于晋国则有晋文公的“轻关易道,通商惠农”,这是推进商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要大力招商引资,把外国的繁荣商业引入到晋国,以发展晋国的农业生产。晋国的经济政策得益于此,如果说晋献公时代为晋国带来的是大批量的土地,晋文公就是为晋国带来经济腾飞的根基,此后百年之间,晋国“国无滞积、公无禁利”,商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晋国的强大。出人意料的是后来的鲁国孔子执政的时候,推崇传统学问的孔子也对商业非常重视,积极整顿商贸秩序,还大力打击伪劣产品,这即可能证明到孔子的时代,商人们的地位至少在有识之士的心中,都是振兴国家的重要产业了。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们是如何对待商人的

6. 春秋战国的商业发展


7.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名人

所谓春秋时期的名人是后世的史书或者其本身的著作留名被后世认可、争论的人物。他们或者以著述闻名于世,即百家争鸣;或者积极参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为官或经商。总结起来不外乎以学闻名和以功业闻名、富商巨贾三类。但是在春秋前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代(夏、商、周)都是学在官府的,只有贵族才有财产、权力的继承权,爵位世袭。庶人基本没有可能有阶层流动的,但是西周后期,以土地制度(以井田制为标志)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制度被逐渐打破,一般认为是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使“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的局面逐渐转变为公田不治,私田却治理的很好的情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政治上私家对公室的讨伐、夺权与之相伴。整个西周“礼乐制度”瓦解,所谓“礼崩乐坏”。这样的话,贵族走向没落,而庶族兴起。文化下移,阶层流动是一大批庶人走上政治舞台,使一批贵族走向民间,原本属于贵族特有的文化被带到民间,虽有私学的兴起,以孔子最为著名。
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为巩固夺取的权力并发展经济、政治斗争的需要竞相招纳人才,一些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被人用,他们或主持变法,或运筹帷幄,或率兵攻战,以 政治功劳或军功起家。诸侯混战的局面导致了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功名富贵成为风气,经商坐贾没有后世那样被压制,出现了一大批家累千金的巨富。
乱世出英雄。乱世往往与社会的变革相联系,而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尤为典型,从历史理论上来看,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期,大动荡与大变革并行。总的来说,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型给一大批时代所需要的人提供了机会,而抓住机会的人成就了功业,留下姓名的成了“名人”。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名人

8. 春秋战国的名人

1、孔子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国人,东周春秋末期鲁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
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其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有深远影响。
2、老子
李聃,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生于东周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原属陈国,后并入楚国,今河南省鹿邑县)。
老子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3、墨子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木石镇)人,约为前479年—前390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4、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要全。【提问】
亲【回答】
1、孔子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国人,东周春秋末期鲁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
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其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有深远影响。
2、老子
李聃,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生于东周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原属陈国,后并入楚国,今河南省鹿邑县)。
老子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3、墨子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木石镇)人,约为前479年—前390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4、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