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孝养其慧是什么意思

2024-05-13 00:15

1. 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孝养其慧是什么意思

孝养其身是在生活上赡养老人。孝养其心是知道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从精神上关心给予满足。孝养其志是老人有远大志向,自己没能满愿,子女应该承担过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孝养其慧是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能让老人欢心又能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这四个孝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最全面、细致而又周到的了。

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孝养其慧是什么意思

2. 孝的核心:养志,是什么意思?

---------------------------------找到的资料,楼主参考下~---------------------------------- 

    原文: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译文:养志,就是指人要立志气以求出人头地。人之所以要立志气是因为心里想要的或是理想尚未达到目标或实现。理想同样是人的一种欲望,只要心里一旦有了欲望就会考虑如何去实现。志气这东西是受人的欲望所驱使的,所以欲望与立志是相通的,也是生存的本能。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本着纯正的思想道德,和正当途径去实现心中的理想才算是“志”

 原文: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译文:人如果不立志,不竖立正确的人生观或追求自己的理想,那么他的心里意气就会不安定,不能象“道德经”里说的“抱元守一”,这样的人会经常在心里出现胡思乱想,心一旦出现胡思乱想,思想就不能集中,人的精神则会涣散,考虑问题也不能周到。当人出现这种精神不饱满和思维方式混乱时,处事、说话都不会铿锵有力。是一种反应迟钝、言语应对不利索,这时人的意、志、气、神、态都将不能统一,所谓的力不从心莫过如此了。意、志、气、神、态均摄于魂魄,当魂魄不能归于心,及是人们常说的失心疯,而多数失心疯的人,在一阵疯过后就会出现神情淤丧、精神恍惚,神情一旦淤丧、恍惚,则对界的事物更不能接纳、理解。所以说,立志之始,首先是自己的心能安静下来,心安了才能志竖意实。因此,志竖、意实、心安、守神、抱元、归魄考虑问题才能深远、计谋成立、神策生,则志不可乱也,这样的人就能常期保持清醒的大脑,其威严才会不受损(古人云:无威不立嘛),人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战胜别人--------乃能分之。


---------------------------------------希望对你有帮助------------------------------------------

3.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是什么意思?

孝子的奉养,是要使他们从心里感到愉悦和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志。
这一句话源自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内则》。
原文是: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
译文是:
孝子对父母奉养,要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使父母从心里感到愉悦、快乐;让父母的耳目快乐,休息起居安逸,提供饮食奉养父母,直到孝子生命结束。这里所说的终身,不是终父母之身,而是终孝子之身。

扩展资料
《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散佚,后经戴德、戴圣父子二人收集整理。《礼记》内容十分广博,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农学等,是后世研究上古社会生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内则》为《礼记》的第12篇。是记载周代家庭礼仪制度的重要篇章,对我国家礼影响极为深远。“内则”即是“家庭成员在家中所应遵循的礼仪规则”之意,后代也指“妇道、妇职”。《内则》包括内则、饮食、养老、育子等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又有许多具体的礼仪规则。
《内则》的礼学思想主要有孝敬父母、父慈母爱、男女有别、尊老爱幼、尊卑有序等,这些思想旨在维护一定的家庭秩序乃至社会秩序,有其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综观《论语》、《孝经》,儒家所谓“孝道”,分为由低到高的“养亲”、“敬亲”、“安亲”、“卒亲”四种境界。只有在行孝实践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达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1、赡养即孝
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应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父母有事应代其劳作,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
孔子提出子女应以父母的疾病为忧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华思想之一。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历代不少子女在父母患病时皆能精心侍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敬亲”即孝
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要敬和爱,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
儒家不仅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上提倡“养亲”,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亲”。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要求。“敬亲”要求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敬爱之情,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保证他们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敬亲”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流露。它反映了人作为理性动物,在精神上的尊敬要求和情感交流。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更高层次的一种孝行。
3、“安亲”即孝。
“安亲”有两层含义: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内安其心。”作为父母,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内心安宁的精神需求。
“安亲”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要违犯刑律,不行不义之事,不做冐险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保证父母心境安宁、平静,从而达到以静养心的目的。
4、“卒亲”即孝
百善孝为先,孔子及其儒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不只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从其生到其死都要严格地依礼事奉父母,将其孝心贯彻于人生始终。
同时,儒家还要求子女立德、立言、立功,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所以,只有从生至死对于父母心存深爱、真情,真正做“养亲”、“敬亲”、“安亲”和“卒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内则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是什么意思?

4.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是什么意思

孝子的奉养,是要使他们从心里感到愉悦和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志。
这一句话源自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内则》。
原文是: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
译文是:
孝子对父母奉养,要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使父母从心里感到愉悦、快乐;让父母的耳目快乐,休息起居安逸,提供饮食奉养父母,直到孝子生命结束。这里所说的终身,不是终父母之身,而是终孝子之身。

扩展资料
《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散佚,后经戴德、戴圣父子二人收集整理。《礼记》内容十分广博,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农学等,是后世研究上古社会生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内则》为《礼记》的第12篇。是记载周代家庭礼仪制度的重要篇章,对我国家礼影响极为深远。“内则”即是“家庭成员在家中所应遵循的礼仪规则”之意,后代也指“妇道、妇职”。《内则》包括内则、饮食、养老、育子等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又有许多具体的礼仪规则。
《内则》的礼学思想主要有孝敬父母、父慈母爱、男女有别、尊老爱幼、尊卑有序等,这些思想旨在维护一定的家庭秩序乃至社会秩序,有其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综观《论语》、《孝经》,儒家所谓“孝道”,分为由低到高的“养亲”、“敬亲”、“安亲”、“卒亲”四种境界。只有在行孝实践中,逐步地由低境界到高境界,方可达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1、赡养即孝
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应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父母有事应代其劳作,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
孔子提出子女应以父母的疾病为忧的要求,更是儒家孝道的精华思想之一。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历代不少子女在父母患病时皆能精心侍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敬亲”即孝
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要敬和爱,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
儒家不仅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上提倡“养亲”,而且在精神生活上提倡“敬亲”。这是儒家孝行的较高层次要求。“敬亲”要求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敬爱之情,以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保证他们心情愉快,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敬亲”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流露。它反映了人作为理性动物,在精神上的尊敬要求和情感交流。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更高层次的一种孝行。
3、“安亲”即孝。
“安亲”有两层含义: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内安其心。”作为父母,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内心安宁的精神需求。
“安亲”是要求子女要生活自立,家庭和睦,修身行道,不要违犯刑律,不行不义之事,不做冐险危害生命之事,以免父母为其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保证父母心境安宁、平静,从而达到以静养心的目的。
4、“卒亲”即孝
百善孝为先,孔子及其儒家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不只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从其生到其死都要严格地依礼事奉父母,将其孝心贯彻于人生始终。
同时,儒家还要求子女立德、立言、立功,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最高境界的孝道。所以,只有从生至死对于父母心存深爱、真情,真正做“养亲”、“敬亲”、“安亲”和“卒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内则

5. 孝养是什么意思

孝养解释如下:
基础释义:
竭尽孝忱奉养父母。

引证解释:
引《书经》:“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孔传:“农功既毕,始牵车牛,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
《汉书文帝纪》:“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
唐朝韩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一纪尊名正,三时孝养荣。”
明朝杨慎 《丁丑封事》:“两宫之孝养在陛下,臣民之覆庇在陛下。”
《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你养女儿一场,不曾得我一日孝养。”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其旨趣,则教之以治家琐务,处事大纲,巨如政治伦常,细至饮食服用,上而孝养奉亲,下若义方教子,示以陈迹,动其兴盛。”

国语辞典
孝养
1、尽孝奉养父母。
引《书经》:「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汉书卷四文帝纪》:「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
2、佛家以尊亲亡故后,追荐供养,称为「孝养」。

孝养是什么意思

6. “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孝养其慧”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在生活上赡养老人,你必须要知道,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必须能在精神上给予老人足够的关心与满足。
孝养其志的意思是,老人也是有远大理想的,但是或许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能够圆满,所以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承担过来,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未完成的愿望。
而最后一句是表示作为儿女,我们需要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能够让老人能够开心快乐,又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就最后一点是尤其重要的,古往今来,概括中国孝道好句子的有很多,但是也唯有这两句概括的最为全面!
孝养其身是在生活上赡养老人。
孝养其心是知道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从精神上关心给予满足。
孝养其志是老人有远大志向,自己没能满愿,子女应该承担过来实现他们的愿望。
孝养其慧是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能让老人欢心又能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这是讲应当怎样孝顺,怎么样才算孝顺。

7. “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孝养其慧”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在生活上赡养老人,你必须要知道,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必须能在精神上给予老人足够的关心与满足。
孝养其志的意思是,老人也是有远大理想的,但是或许因为他们自己没有能够圆满,所以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承担过来,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未完成的愿望。
而最后一句是表示作为儿女,我们需要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能够让老人能够开心快乐,又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就最后一点是尤其重要的,古往今来,概括中国孝道好句子的有很多,但是也唯有这两句概括的最为全面!
孝养其身是在生活上赡养老人。
孝养其心是知道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从精神上关心给予满足。
孝养其志是老人有远大志向,自己没能满愿,子女应该承担过来实现他们的愿望。
孝养其慧是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能让老人欢心又能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这是讲应当怎样孝顺,怎么样才算孝顺。

“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孝养其慧”是什么意思?

8. “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孝养其慧”是什么意思?

孝养其身是在生活上赡养老人。
孝养其心是知道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从精神上关心给予满足。
孝养其志是老人有远大志向,自己没能满愿,子女应该承担过来实现他们的愿望。
孝养其慧是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能让老人欢心又能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这是讲应当怎样孝顺,怎么样才算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