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4-05-10 21:37

1.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和世故不同,真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八年级  历史上册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时间:1894——1895年
  1,背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导火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2,开始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军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
  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主要战役
  ①平壤战役:左宝贵力战身亡。叶志超仓皇出逃。
  ②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迎敌,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2万多人)。
  ④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895)
  ①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英法俄-----日)
  ①三国:沙俄、法国、德国 ②代价:赎辽费—清政府赔偿日本3000万两白银
  ③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899年)
  ①提出者:美国②主要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
  ③评价(实质):反映出美国与  其它  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2 
  第6课 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6月-9月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代表人物: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2、揭开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的发展: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  文化    教育  :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6、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3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时间:1900-1901
  1、义和团运动
  ①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发展而来。 ②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③  口号  :“扶清灭洋”④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时间:1900.6.10—1901.9.7
  ②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000多人
  ③统帅:西摩尔(英国)→瓦德西(德国)
  ④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直隶提督聂世成壮烈殉国
  3、《辛丑条约》的签订
  ①签字双方:八国+西、比、荷共11国
  ②主要内容
  【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③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地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4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⑵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发动广州起义,结果失败,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海外。
  2、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日本东京
  (1)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改革土地制度)
  (2)机关刊物:《民报》
  (3)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发展
  3、三民主义
  ⑴创立者:孙中山
  ⑵三民主义内容: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
  ⑶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5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澧起义:刘道一、蔡绍南;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时间:徐锡麟,秋瑾
  3、广西起义:孙中山、黄兴;
  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意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2020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  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优质总结 
  ★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汇总(两份资料)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与复习方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2. 八年级历史知识总结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属于该套教材中“我们传承的文明”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则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即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了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本册教材规定的时间范围是16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期,涵盖工业文明历程的前三个阶段。因此,教材设立了三个单元与之对应。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教材对以往的历史教学的知识结构进行了筛选、重新评价和重新编排。 

二、中外历史混编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做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初中学生不需要那么深入细致地分别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2.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清世界历史的全貌。3.单独学习中国历史,只从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考察历史,不利于正确了解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工业社会来临之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体世界的制约。采取中外混编的方式,可以把中国的文明进程放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 

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作为工业文明,它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产生途径,因此各国的发展道路也有很大区别。一般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有两种类型,即内发型和传导型。西欧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是由内部因素逐渐积累自发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称为内发型现代化。北美也属于这一类型。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是在内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受到以欧美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改革,向西方学习,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这称为传导型现代化。中国属于这一类型。 

从社会制度来看,在进入20世纪以前,已经步入工业文明阶段的国家无一例外的都确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传导型现代化国家也模仿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可以说,一直到19世纪末,工业文明表现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土耳其经过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创立了落后民族的现代化模式。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并取得了成功。 

因此,本册教材划分的和工业文明进程相一致的三个单元中,分别有机地融入了中国历史的部分。第一单元描述了工业文明兴起于西欧时,中国仍然在农业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了相当高的农业文明的水平。第二单元描述了欧美经过工业革命,中国明显落后,在西方的冲击下,一边反抗侵略,一边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第三单元描述了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的过程。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每一个民族在这一转变中采取的具体类型不同,选择的社会制度不同,则显示出了文明的多样性。 

三、工业文明中的全球化进程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本册教材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体系瓦解,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四、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 

1.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关系。 

在工业文明的历程中,物质文明起到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变迁带动了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建设。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叙述了工场手工业阶段和大机器生产阶段的物质文明及其带来的全面社会变迁。 

2.工业革命。 

以往历史教学中把工业革命分为两次,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工业文明的宏观历史进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仅仅是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的开始,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才完成。因此,本教材把两次工业革命作为整个工业革命来处理。 

3.社会变迁问题。 

与农业文明相比,工业文明意味着全面的社会变迁,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与以往历史教学体系不同,本教材增加了工业文明全面到来后,全球范围和中国的工厂制、社会结构、都市化、社会生活等内容,以便全面反映工业文明的面貌,同时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4.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问题。 

以往的教学体系中,给俄国十月革命的定位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按照本教材的主题,从工业文明的角度来看,俄国十月革命还有另一个伟大的历史意义,那就是在此前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统天下局面下,十月革命开辟了新型的发展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而也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3.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  八年级  下册历史知识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目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4.内容
  (1)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共同纲领的地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B.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4)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5)采用公元纪年。
  (6)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目的: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5.意义:
  ①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
  (1)国内: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经过: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2)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2 
  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原因:美国侵略活动给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5.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6.英雄功臣(“最可爱的人”)
  (1)黄继光:上甘岭战役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战斗英雄。
  (2)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8.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9.影响
  (1)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2)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二.抗美援朝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3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的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原因: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5.重要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纲管厂等三大工程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6.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7.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
  3.内容:
  ①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性质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C.意义:这就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4 
  三大改造
  一.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1)原因: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经过: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4)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开始时间:从1954年起   
  (2)方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4)评价: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5)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5.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三大改造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5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开始时间:1978年
  (1)概况: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2)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改革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  措施  :
  (1)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
  (1)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2)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3)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  八年级下册历史书知识点整理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册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  八年级下册历史每课知识点归纳 
  ★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4.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学习  历史  ,了解过去,认识世界,这是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原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  八年级  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一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1. 一国两制的构想: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  社会主义  ,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  资本主义  制度。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  成功  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3)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  文化  交往。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第五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会还先后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  通则》等一批重要  法律  ,初步建立起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2.推进建立  国际  新秩序 :1971年重返联合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高举伟大的旗帜:1997年党的十五大江泽民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二 
     世界古代史
 
     1.人类起源;约500万-1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
 
     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2.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自然  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3.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该亚的  传说  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女人的权力位于男人权力之上的状况。农业出现以后,母系氏族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厄瑞斯忒的传说,反映了男人的权力超过女人权力的倾向。
 
     4.大河流域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尼罗河。②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成立,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两河流域。③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是佛教。印度河
 
     5.世界三大宗教
 
     6.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基本保持了希腊文明的特点,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7.在希腊城邦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经过梭伦改革,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  政治  达到极盛。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公民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利,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利机构。
 
     8. 罗马: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7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9.日本的大化革新(封建制开始标志)
 
     (1) 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  管理体制  ,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10.阿拉伯帝国: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传教,622年,在麦地那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7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扩张成为一个地夸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唐朝)(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古代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三 
     11.西欧的____文明:
 
     (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查理马特改革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公、侯、伯、子、男、骑士。
 
     (2)欧洲的精神领袖:____西部教会——罗马天主教廷和教皇成为欧洲的精神领袖。“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西欧基督____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世纪的花朵-----城市:法国琅城起义争取自治权。城市兴起的意义:经济上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12.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1)文明冲突的表现:除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古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更多的表现为区域文明之间的冲突,比较典型的就是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希波战争(  马拉松  战役(马拉松长跑比赛)、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科学家欧几里德、阿基米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
 
     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2)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加以传播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13.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造,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造,有固定的发音。属真正的文字。
 
     14.文学的基石
 
     (1)史诗:《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不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包括两部分:《伊利亚特》、《奥德赛》。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民间  故事  集。
 
     15.古代著名的建筑有希腊的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阿拉伯清真寺。

5.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学习历史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下面为大家总结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 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辛亥革命   一、革命准备
   1、组织准备
   ⑴兴中会:①性质: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②时间:1894年;③地点:檀香山;④建立者:孙中山
   ⑵中国同盟会:①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②时间:1905年8月;③地点:日本东京;④总理:孙中山;⑤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⑥机关刊物:《民报》;⑦意义: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思想准备:“三民主义”
   ①内容:“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前提);“民权主义”(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改革土地制度----补充 兴中会在檀香山的秘密宣誓地点
   与发展);②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发。
   二、高潮
   1、武昌起义: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②地点:湖北武昌;③过程:10日起义、11日占领武昌城、10日攻占汉口和汉阳;④结果:武昌起义取得胜利;⑤意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
   2、中华民国成立:①时间:1912年1月1日(元旦);②地点:南京;
   ③临时大总统:孙中山;④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
   三、结果: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五、评价
   1、积极: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②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③社会风俗:移风易俗(装束、礼节、称呼)。
   2、消极:①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了;②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归纳总结: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①1894年,建立兴中会;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④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⑤创办了黄埔军校。
   六、教训: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出五四运动的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4、经过:①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主力是学生,中心在北京;②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以后,主力由学生转向无产阶级,中心由北京到上海。(斗争形式由罢课转变成罢工、罢市)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②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原因: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8、“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
   1、背景:国共第一次合作
   2、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黄埔 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3、领导:创办者: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4、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战争
   1、开始时间:1926年7月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一全国;
   3、概况:①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②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③主战场:湖南、湖北;④先锋:叶挺独立团,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⑤重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胜利。
   4、结果:①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5、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①作战方针正确;②国共两党齐心合力;③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援。
   6、国民革命失败:
   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1924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失败的标志: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⑵失败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共领导人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⑶教训:革命要成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掌握革命领导权。
   三、南京国民政府
   1、时间:1927年4月 
   2、事件: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3、政权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十九世纪,火车、轮船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修建的吴淞铁路;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
   作用:①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危害: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十九世纪70年代,有线电报(最初用于军事)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影、照相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近代中国的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渔光曲》)
   2、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新闻广播事业产生并得到发展。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①装束:易服饰、剪发辫、废缠足;②礼节: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③称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成为社会潮流,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文明平等的愿望。但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6. 八下历史知识点有哪些?

八下历史知识点如下:
1、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年年增高。
3、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4、亚太经合组织以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交往、发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为宗旨。该组织成立后,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协调成员间经济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

7. 八下历史知识点是什么?

八下历史知识点如下: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3、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八下历史知识点是什么?

8. 八下历史知识点有哪些?

八下历史知识点有如下: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