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会影响心理健康吗?

2024-05-18 11:15

1. 新型冠状病毒会影响心理健康吗?

疫情当下,会出现的心理问题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十分严峻,而且伴随着传统节日春节而来,影响比较广泛。一场疫情来临时,我们通常都会感到恐慌、焦虑,特别是身处疫区的战友更是如此。这是特殊情况下的正常心理反应,随着疫情的控制会逐步缓解。但如果反应过度,恐慌和焦虑持续存在,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导致不理智的行为。


1、疑病,担心自己被传染患病。有些出现低热的病人因担心去医院看病被留下而不敢就医。有些感到被“新型冠状病毒”包围,听到各类疫情信息就莫名紧张,有些患有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因此导致病情加重。有些怀疑自己患了“肺炎”,多次到医院就诊,要求医生尽快给予确诊和治疗。


2、紧张焦虑情绪。如感到心神不安、坐卧不宁,有失控感,容易发脾气,不能控制地关注各种相关信息。总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和家人的身上。尤其是我们的许多官兵家人在远方,会特别担心,对疫情控制需要多久没有确定感。


3、抑郁情绪。感到悲观,精神振作不起来,易哭泣、心情不愉快,觉得没意思,没有兴趣,食欲不振或暴食,有些出现体重下降。


4、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和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规律紊乱,质量差。


5、强迫症状。主要是反复洗手,难以自我控制。有的出现强迫性思维,反复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严重后果,并为此感到痛苦。


6、躯体症状。当人处于较大压力时,不良情绪往往会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这类症状往往包括躯体疼痛、头晕、乏力、口干、低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各种表现。


7、压力相关的躯体疾病。持续的情绪压力会导致多个系统出现问题。如呼吸系统表现为哮喘发作,气道内异物感、胸闷、干咳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发病或病情加重。内分泌和代谢系统表现为代谢紊乱,血糖不稳,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自我心理调节和干预的几条建议
1、改善认知。

了解重大疫情出现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情绪与躯体症状的关系。积极调整心态,一方面会减轻躯体化症状,一方面有助于自身免疫力提升。


2、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

心理健康离不开身体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保证正常的睡眠规律,均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不能集体训练、外出或隔离时,对生活进行相应调整,当做一次短暂的假期,开展室内活动,如读书、做健身操、进行放松训练等。可以完成平时没有时间或机会做的事情,如陪伴家人聊天、下棋,陪孩子做游戏等,全家人在一起,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促进了家庭和睦。


3、调整情绪,接纳目前的状态,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通过多种方式的现代化通信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对身边的人给予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帮助。生活在亲善友爱的社会环境中,既能疏导负面情绪,也能通过积极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增加抵御疾病的能力。


4、信息来源的简化。

主动避免信息过载,适当隔离负面信息和情绪。由于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自媒体的发展,关于疫情的信息几乎是铺天盖地而来。然而个人识别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信息可能会自相矛盾,有的甚至是谣言,不仅导致信息过载,而且导致不确定感增加。因此,要学会限制信息获取,只关注权威科学信息,来源不明的信息不阅读,不相信,不传播。


5、把“危机”作为成长的契机。

重大疫情作为一场公共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无论个体、家庭、国家,还是整个人类,每遇到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固然是一件坏事,但同时也为个人和家庭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来袭之前,我们都很忙。由于忙,夫妻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几辈人之间往往都缺少深入交流,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出现一些问题。疫情使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变化,许多人只能待在家里,或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这一变化使得家人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相聚,从而为个人和家庭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等,挖掘各种关系的潜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生命、生活、人生进行新的思考,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增强应对困境、危险和不幸的力量。


6、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如果情绪、睡眠、躯体症状不能很好缓解,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通过热线电话或网络获得专业支持,积极调整心态。

越是困难时刻,越需要我们团结一致,积极面对,挑战自我,实现成长。全力支持和相信党和政府,希望就在前方!我们一起加油!!!

新型冠状病毒会影响心理健康吗?

2.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如何保护家人健康?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你问我答-家庭篇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普通居家人员如何做好个人预防?
1.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相对封闭、空气流动差的场所,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 场、车站、机场、码头和展览馆等。 
2. 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家庭置备体温计、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需要丢弃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随时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 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 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居室整洁,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平衡膳食,均衡营养, 适度运动,充分休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4. 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5、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 痛等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什么情况下需要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合理佩戴,规范使用,有效防护。具体如下: 
1. 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2. 在疫情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 
3. 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4. 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 
5. 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如何正确佩戴和处理医用外科口罩?
如果选择佩戴口罩,请确保口罩覆盖口鼻。在佩戴口罩后,避免触碰口罩。 
1. 鼻夹侧朝上,深色面朝外(或褶皱朝下)。 
2. 上下拉开褶皱,使口罩覆盖口、鼻、下领。 
3. 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 
4. 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台面部。 
5. 建议2-4小时更换一次,如口罩变湿或沾到分泌物也要及时更换。 
口罩处理: 
1. 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一般在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 
2. 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不得进入流通市场。 
3. 一次性使用的口罩在佩戴过后应进行处理。处理完口罩后,要清洗双手。 
如何正确洗手?
1. 在流水下,淋湿双手。 
2. 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 认真搓双手至少15秒,具体操作如下: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弯曲手指使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螺旋式擦洗手腕,交替进行。 
4、在流水下彻底冲净双手。 
5、擦干双手,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如何做好居家消毒?
原则上,如果家中没有来源不明或自疫区返回者到访,也没有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普通家 庭不推荐消毒。 
如果需要消毒,应视需要选择消毒剂。如手部消毒可使用氯己定、含醇手消毒剂;手机等小 电子设备,可在关机后用含醇手消毒剂擦拭;地面、桌面、厕所等可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消 毒;餐具可采用蒸锅蒸汽消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如何居家医学观察?
1.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14 天。居家隔离人员应相对独立居住,尽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员的接触,做好医学观察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经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并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2. 居家隔离人员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谢绝探访。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不得与家属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包括牙刷、香烟、餐具、食物、饮料、毛 巾、衣物及床上用品等。 
3. 他人进入居家隔离人员居住空间时,应规范佩戴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期间不要触碰和调整口罩。尽量避免与居家隔离人员直接接触,如发生任何直接接触,应及时做好清洁消毒。 
面对疫情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
应对压力:在危急情况下,感到悲伤、紧张、不安、困惑、害怕或暴躁都是正常的。 
与信任的人聊一聊会有帮助。多与你的家人和朋友交流。 
获取真实信息。收集有助于你准确判定风险的信息,以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参考可以信任 的消息来源,如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或国家、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发布的消息。 













3.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普通居家人员如何做好个人预防?

1.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相对封闭、空气流动差的场所,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 场、车站、机场、码头和展览馆等。 
2. 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家庭置备体温计、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品。需要丢弃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随时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饭 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 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居室整洁,勤开窗,经常通风,定时消毒。平衡膳食,均衡营养, 适度运动,充分休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4. 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5、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 痛等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普通居家人员如何做好个人预防?

4. 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问题?

在病毒爆发期间可不是开玩笑的,现在全国都在实行封锁政策,基本上出个小区都很费劲,所以我们也见不到朋友什么的。所以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家里面待着,虽然这样真的让人非常难受。但是现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如果实在是憋的难受,就用电话远程联系朋友吧,见面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这段困难时期,每个人都很煎熬,所以这是一场全国人民的大仗,处于一线的同志们每天都要面对生死的考验和超高的工作压力,所以和他们相比我们只是失去了一点自由。因此还是老老实实的响应国家号召吧。其实在家里待着也是不错的,苦的是那些不喜欢待在家里的人,因为家庭环境,气氛都不好,过年又不得不回一次家,本打算忍几天就可以走了,但是却因为病毒爆发走不出去。这才是真的煎熬,不过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还是咬咬牙,也就是一个月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除了在家待着难受的人苦恼以外最苦恼的就应该是那些情侣了,只能隔着手机屏幕遥遥相望,想思却不得相见。所以这时候也是最考验情侣感情的,真不知道这次的瘟疫究竟会拆散多少对情侣。不过我想如果能够挺过这次瘟疫的话,情侣之间应该会更加珍惜彼此吧。

不过普通人在痛苦也只是心理上的煎熬,那些餐饮行业的人要承受的可不仅仅这样,他们还要面对经济上的煎熬,本指望着过年大赚的人只能眼看着赔钱,所以和他们比较的话我们真的算是幸运的。好好熬过这一段时间,曙光已经不远了。

5. 新型冠状病毒的心理危害有哪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十分严峻,而且伴随着传统节日春节而来,影响比较广泛。一场疫情来临时,我们通常都会感到恐慌、焦虑,特别是身处疫区的战友更是如此。这是特殊情况下的正常心理反应,随着疫情的控制会逐步缓解。但如果反应过度,恐慌和焦虑持续存在,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导致不理智的行为。
  1、疑病,担心自己被传染患病。有些出现低热的病人因担心去医院看病被留下而不敢就医。有些感到被“新型冠状病毒”包围,听到各类疫情信息就莫名紧张,有些患有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因此导致病情加重。有些怀疑自己患了“肺炎”,多次到医院就诊,要求医生尽快给予确诊和治疗。
  2、紧张焦虑情绪。如感到心神不安、坐卧不宁,有失控感,容易发脾气,不能控制地关注各种相关信息。总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和家人的身上。尤其是我们的许多官兵家人在远方,会特别担心,对疫情控制需要多久没有确定感。
  3、抑郁情绪。感到悲观,精神振作不起来,易哭泣、心情不愉快,觉得没意思,没有兴趣,食欲不振或暴食,有些出现体重下降。
  4、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和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规律紊乱,质量差。
  5、强迫症状。主要是反复洗手,难以自我控制。有的出现强迫性思维,反复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严重后果,并为此感到痛苦。
  6、躯体症状。当人处于较大压力时,不良情绪往往会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这类症状往往包括躯体疼痛、头晕、乏力、口干、低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各种表现。
  7、压力相关的躯体疾病。持续的情绪压力会导致多个系统出现问题。如呼吸系统表现为哮喘发作,气道内异物感、胸闷、干咳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发病或病情加重。内分泌和代谢系统表现为代谢紊乱,血糖不稳,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长时间压力后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消化系统表现为各种胃肠道症状如打嗝、腹泻、便秘、消化道溃疡等。
  自我心理调节和干预的几条建议
  1、改善认知。
  了解重大疫情出现时正常的心理反应
​和躯体反应,情绪与躯体症状的关系。积极调整心态,一方面会减轻躯体化症状,一方面有助于自身免疫力提升。
  2、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
  心理健康离不开身体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保证正常的睡眠规律,均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不能集体训练、外出或隔离时,对生活进行相应调整,当做一次短暂的假期,开展室内活动,如读书、做健身操、进行放松训练等。可以完成平时没有时间或机会做的事情,如陪伴家人聊天、下棋,陪孩子做游戏等,全家人在一起,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促进了家庭和睦。
  3、调整情绪,接纳目前的状态,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通过多种方式的现代化通信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对身边的人给予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帮助。生活在亲善友爱的社会环境中,既能疏导负面情绪,也能通过积极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增加抵御疾病的能力。
  4、信息来源的简化。
  主动避免信息过载,适当隔离负面信息和情绪。由于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自媒体的发展,关于疫情的信息几乎是铺天盖地而来。然而个人识别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信息可能会自相矛盾,有的甚至是谣言,不仅导致信息过载,而且导致不确定感增加。因此,要学会限制信息获取,只关注权威科学信息,来源不明的信息不阅读,不相信,不传播。
  5、把“危机”作为成长的契机。
  重大疫情作为一场公共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无论个体、家庭、国家,还是整个人类,每遇到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固然是一件坏事,但同时也为个人和家庭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来袭之前,我们都很忙。由于忙,夫妻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几辈人之间往往都缺少深入交流,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出现一些问题。疫情使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变化,许多人只能待在家里,或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这一变化使得家人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相聚,从而为个人和家庭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等,挖掘各种关系的潜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生命、生活、人生进行新的思考,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增强应对困境、危险和不幸的力量。

新型冠状病毒的心理危害有哪些?

6. 新型冠状病毒的心理影响有哪些?

众所周知,身心是一体的,当人们情绪糟糕、压力巨大的时候,人的免疫力就会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身体上的反应。那么,为了保护身心,打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些心理学知识吧!

长期的疫情,已经永久地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除了生活习惯的变化,其实还有一个事物正在默默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

在疫情之下,我们会面临包括慢性压力,孤独,抑郁,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缓慢的,但日积月累之下,你的心态早就和原来不一样的。

在国内,心理上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但毫无疑问,很多时候,我们心理状态的变化,已经显著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心理学家发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比以前翻了两番。

我们究竟会被如何影响?主要是以下几点:

(1)慢性压力:

大流行引起的慢性压力,会导致我们大脑发生不必要的变化。当我们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时,我们的身体会通过激素改变来作出应对,这些激素在长时间激活时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持续的压力感,最终会导致大脑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睡眠困难,容易分心等。严重的会导致认知障碍和记忆的丧失。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说感觉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了。

(2)孤独

毫无疑问,大流行让人与人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连曾经必须团圆的春节,在如今的环境下,也有很多人“不过了”。

这种人际距离的增加,毫无疑问让很多人变得越发的孤独,特别是对于独居的人和老年人,这种孤独往往会演化成更为严重的抑郁。

(3)恐惧和焦虑

害怕生病或感染是可以理解的,这会引发长期的不安和混乱。当然,直接的恐惧是很少的,更多人是感到焦虑。
而焦虑的源头很复杂。一方面,有担心感染的因素,另一方面,可能是生活不便带来的烦躁不安。这种持续的恐惧和焦虑,毫无疑问会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并引发一系列问题。

最常见的就是睡眠问题,其次是情感表达障碍。患上精神问题的可能性也增大了很多

7. 新型冠状病毒会引起哪些心理问题?

疫情之下,身边的认出现了以下心理问题。
1、焦虑情绪。担心多,内心感到不安,出现坐立不安、心慌、心悸、手心出汗、忽冷忽热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以致影响到饮食和睡眠,造成食欲下降、眠差等,反而降低免疫力,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2、问题行为。花费大量时间关注手机朋友圈、朋友等发布的关于感染的内容,尤其把注意力放在哪些会造成危害的信息上,使得内心更加焦虑。
3、躯体不适。新冠十大症状与很多的流感及普通感冒症状有重叠,当前季节又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当出现躯体不适时很容易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出现或者加重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会引起哪些心理问题?

8.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会引起哪些心理问题?

1.焦虑、疑病
表现为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且会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病毒联系起来,怀疑自己生病。一部分人过于关注相关消息,反复查看各种内容,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甚至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
2.愤怒情绪
根据心理学上的“挫折—攻击模型”,面对风险和各种压力,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我们更需要保持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冷静和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状况。
3.低落、抑郁
受影响的人们,会有情绪低落,甚至一度悲伤、绝望,难以感受到愉悦。当影响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项时,就会更加沮丧这样的表现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紊乱,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4.盲目乐观
面对疫情,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如果抱着“没听说周边有患者,自己不会被感染”的错误想法,产生盲目乐观情绪,甚至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就可能会增加自己和他人感染的风险。
普通大众心理自助与疏导
1.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境反应
传染病暴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十分正常。即使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平时不常出现的情绪,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接纳这些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应对情。
2.以恰当心态面对情信息
对做到“心中有数”,认真看官方媒体关于的报道,不轻信某些传言。了解相关科学防护知识,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
3.积极和相关人士进行沟通
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多与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如果是疑似患者、确诊患者的接触者等,在隔离医学观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倾听和倾诉,构建心理同盟。
4.维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看待生活,尽可能维持原有生活作息,按照原先的节奏生活,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饮食,保证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