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024-05-13 17:47

1. 如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需要转变观念和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突破农业内部纯粹种植养殖业限制,向加工和市场延伸。目前传统农业所占经济比重在下降,而深厚的小农思想和旧的生产方式以及捆绑在农业上的人口和劳动力还大量存在。虽然农业依然难于抵御自然灾害,但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以自产自销为主,总体上还是风平浪静的。
传统农业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不可能成为世外桃园,在其转变的过程中,除了自然风险还要经受市场风险,虽然面临的是惊涛骇浪的未来,却是农业新的革命和进步。
一、认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三个阶段
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需要一个自然的又是自觉的发展过程。既要考虑广大农民的适应性,不能人为的激进。应看到农民的种养习惯,特别是世世代代形成的农业经营理念,都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距甚远,当然也不能迎合以往的传统。必须在打持久战的同时,战术上争取积极主动,正确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从“三农”现状及其发展规律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可否划为三个阶段。
1、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为辅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现代农业处于萌芽和弱势,但其中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等要素是新生事物,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孕育着向更大范围的推进。尽管大量农民和土地,甚至不少基层干部的精力还在传统农业上,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趋势,积极采取措施,就能从传统农业中突破重围,走出自己的路子。因此在传统农业的汪洋大海中,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一点一点的推进现代农业的要素转变。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抓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推进现代化,就在群众和干部尚未提高认识前盲目地把农民拉过来,把土地调过来,要从基础工作抓起,逐步地实现此消彼长,在共处中走向新的彼岸。首先,教育农民。积极向农民宣传现代农业优势,让农民认识到依靠传统农业摆脱不了贫穷,让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在农民那儿入脑入心。其次,提高干部。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武装干部,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组织、引导和服务“三农”,增强干部指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第三,办点示范。把农民的自觉性与政府的示范引导结合起来,发挥两个积极性。通过在很少的面积上,由少量人发展现代农业,迅速富裕起来,使农民看到现代农业带来的好处,让农民教育农民、农民说服农民、农民动员农民,认识到现代农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慢慢地接受现代农业的全新理念,把广大农民逐步引导到现代农业上来。我市通过示范发展早熟梨,让农民看到早熟梨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经济效益高,农民很快在荒山坡地种了20万亩早熟梨,并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举办早梨节,扩大市场,引深加工,还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在增加,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持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动员农民、教育农民,使农民对现代农业认识有所提高的基础上,现代农业星火燎原,形成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旗鼓相当的格局。由于农业与自然紧密相连,农业生产力低下,基本靠天吃饭,这注定了调整结构,促进现代农业转变还有一个漫长过程,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更不会象工厂生产一样不受季节限制。可喜的是,现代农业的要素在这个阶段有了非比寻常的发展。一是现代农业的份量在增大。二是现代农业的机制在形成。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向规模化,加工和市场的链条在延伸,合作经济组织在壮大。三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示范效应越来越突出,农民自愿选择现代农业的意向在增加。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旧事物的消亡是个痛苦的过程,不会自动退出舞台,新的事物要突破旧事物质的束缚必然会有猛烈的暴风雨,因此在战略相持阶段现代农业发展要完成量的积累,逐步走向质的飞跃,还须采取比以往更强的措施来支持现代农业,用正确的发展思路指导现代农业。既要立足于改造传统产业,不简单的否定传统,又要发展现代特色种养业,把现代农业的优越性一分一厘地发挥出来。传统产业改造一分,现代农业就增加一分,一增一减,现代农业就越发厚重,农业发展的天平就逐渐向现代农业倾斜。
3、现代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为辅的现代化阶段。相持阶段是两种农业的较量,在量的积累到了相当的程度,事物质变的条件具备了。第三阶段就是在量上现代农业占绝对优势后的飞跃。这时现代农业的理念、机制基本形成。无论是结构调整的规模,还是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都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特别是农民的经营理念,大多已转变为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同时农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农业人口和劳动力在减少,素质在提高,人地比例下降使农业规模趋于扩大,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而劳动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用机械替代体力劳动成为现实。现代农业完全取代传统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过程中,有不少地方已进入第二阶段,正确认识所处阶段,对于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走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化市场化的路子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应将农业的生产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要完成生产目标的转换,必须调整农业结构,由单纯的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产量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需要的方向调整。
1、按照土地和粮食政策与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原则调整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在结构调整中既要贯彻中央政策,保证粮食、棉花的种植面积,又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由农民选择符合当地实际、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东西来种养和经营。这就会在同样多的面积上增加效益。
2、把适宜种养、有市场的东西调大,实行规模经营。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把一家一户选择出的经济效益高的种养品种进一步扩大,形成同类产品的专业乡或专业县或专业区域,进行大规模生产,形成规模效益,农民在自己不大的面积上也可以获得规模效益。我市都昌县在发展有核珍珠养殖中,通过示范引导,充分利用本地水面,并冲破县域界限,把珍珠养殖发展到周边地区,形成了千家万户的规模化养殖。目前,养殖面积已发展到8万亩,有核珍珠产量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被授予“中国淡水珍珠之乡”。规模化生产吸引各地客商纷至踏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养殖获取了大规模生产的平均效益。
3、把上了规模的品种调优,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使结构优化。食品紧缺时期,农产品生产追求量的最大化以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在数量上有了保障后,人们越来越重视质的提高和食品安全。目前,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市场消费时尚,越是优质农产品价值越高。同时,国际市场有严格的绿色壁垒,国内农产品市场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因此农产品要经受市场竞争,必须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促进结构调整的优质化,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保障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生产,从源头到终端实行全程优质化。改变了过去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的状况。
4、做好两个“流转”工作,为结构调整开辟广阔道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山林、水面流转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和农村资源从农业解放出来,为结构调整开辟广阔空间。一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它产业,使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减少,有利于形成少数人种多数人的地,扩大人均生产面积,为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使规模化经营成为现实。二是把土地、水面、山林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渐转移到少数人手里,使农村劳动力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就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扫清了生产关系的束缚,可以冲破一家一户的壁垒,使农业机械奔驰在广袤的土地上,且能广泛运用科技。
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结构调整提供扎实基础。在一家一户小规模耕作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受到限制。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山林、水面向少数人流转,种养规模扩大,会涌现出许多大农场、大庄园,使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受一家一户的限制,有条件在更大规模上推进。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产业化与结构调整,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在大农场、大庄园内,大量聘用大中专毕业生、精简的机关干部、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来工作,园区内实行现代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这也是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整体上改进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环境,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三、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路子
现代农业就是要把农业从内部的一产向二、三产延伸,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能较好地把种养殖、加工、流通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特别是在县乡搞农产品加工,能把部分农民转成职工,由于他们能认识到作为工业原料生产的种养业的投入和辛苦,会以特殊的情感和理解,把现代技术条件下农产品加工的效益,部分地转移到一产,使农民也可以得到二、三产业中的一些利润,打破工农产品剪刀差。特别是产业化经营对二、三产业发展的促进,有利于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农村的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二、三产上有突破,在产业化经营上加大力度。
1、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通过调整结构形成工业原料的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以使农产品进入鲜活产品市场获取规模效益,同时规模化的生产也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原料基地,解决了集中加工与零星资源的矛盾。建好原料基地,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区内特色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实行跨区生产,建设地区性规模基地。其次要以企业为依托。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金、品牌、信息、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以现代工商理念和方式把资源基地扩建到全国有同类资源的地方。第三要突破地域界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求最佳资源组合。按照国家九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同类产品生产加强跨区域合作,增大区域内资源规模,为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原料生产基地,使加工业立于不败之地。
2、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要尽量办在县城或建在资源集中地。在发展中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冲破乡亲观念束缚,尽可能减少家族式的企业管理。用工业化生产理念来办加工企业,用股份合作制来改造企业。用先进的工业管理机制、标准化的生产要求,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把土生土长的企业经营者培育成懂经营,善管理,视野广,胸怀大志,善于在市场经济中驾驭企业、扬帆远航的企业家,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二是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资金密集、生产周期长,同时,存在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这就决定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有比工业生产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通过优化环境,把最好的资源做成最好的项目,吸引区域外资本,民营经济和农村种养大户来发展加工企业。通过产业化资金补贴等财政杠杆形式,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放到农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三是用集群化的模式来壮大企业。目前大多数农产品加工厂仍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水平,精深加工不多,带动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从实践看必须形成强大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才能在竞争压力中不被各个击破。因此,在当前要搞好企业整合,鼓励并扶持现有的工、农和企、企加强联合,用现代企业制度把散、小、弱企业整合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经营。例如我市纺织业情况,有充足的原料,历史上棉花产量达到240万担,与湖北、安徽等棉花主产区紧密相连,还有大量的苎麻、蚕桑、化纤等原料。有较好的纺织工业基础,有大量的纺织机器、纺织技术人员、专门熟练工人,当地群众有接受发展纺织产业的观念。现在,零散纺织加起来也有近100万纱锭的规模,近年各县区引进了大量服装加工企业。问题是这些资源和企业零散,在市场上内部恶性竞争,互不联系,产业上纺多、服装加工多,中间的织布和印染少,形不成链条。急需要在横向上形成产业聚集,合理分工,市场上共同对外;在纵向上,形成种植—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减少成本和风险。这是保持产业强劲发展的必由之路。
3、开拓市场搞活流通。要在立足资源基地、扩大加工基础上开拓市场,既卖鲜活产品又经营加工产品,让农民成为商人、经纪人。一个县一个地区原料基地扩大之后,其规模效益,必须通过扩大市场来实现,这就要求县域经济走出县外、省外、国外,让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在鲜活市场和加工产品市场两个日益成熟的市场内,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必须从产品质量控制,打造市场品牌,提高营销手段等多层次着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用先进的商业理念武装企业职工和农民,提高他们的经营决策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分析了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内外市场状况,包括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影响供求变化的多种因素,避免企业和农民生产的盲目性,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获取高效益。
四、创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农业组织形式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行为,越是社会化的经济发展,越需要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对农业组织形式变革要求越来越迫切。只有正确把握组织形式变革的方向,才能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组织形式,首先是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单位的集体经营向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家庭经营转变。由此也拉开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序幕。过去的农民集体生产虽然有利于规模生产,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但这种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是虚假的,追求“一大二公”,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抑制了农民的创造力,所以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农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进入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充分证明变革了的这种组织形式,把农民从对生产队、公社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来,发挥了农民个体力量,满足了生产力发展多层次需要,是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符合这个时期我国国情。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分散化、个体化生产经营的农民,越来越经受着市场、自然和技术三重风险,在重重压力下,广大农民发扬首创精神,不断调整经济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在一家一户生产的不平衡发展中,有一部分大户或企业脱颖而出,但这仅仅是少数。大多数小户生产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在实践中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联合起来,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如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这样原来一家一户的组织形式悄然演变成四种要素同时并存的形式,即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代表众多小户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大户、企业。其中的合作组织是小户发展壮大前的一种缓冲组织形式。这些要素在实践中相互组合,形成了:公司+农户、农户+大户、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目前的农村组织多是这四种要素的不同组合。如我市都昌县周溪镇把珍珠养殖和加工发展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养殖和加工者,建立了若干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共同体,有的通过合作组织共同对外,有的是合作组织加公司,形成了统一加工,统一生产、统一价格,大大提高了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养殖户、加工户获得了规模养殖和加工的利润。
随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农业组织呈小户做成大户、大户做成企业的趋势,这种发展和变化,还需在量上积累,在质上飞跃,产生大户和企业的条件正在显现。一是随着两个流转的加快,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下的农户逐渐占有规模的农业资源,有条件向农业大户、企业家转变。二是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目前的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将在不平衡发展中促使许多小户变成大户,大户转变为企业。三是农业现代化都要求农业生产者参与市场竞争,竞争促使农业主体从种养殖向加工和流通发展,要求农业企业的现代管理和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将使农业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可以设想,以后的农业组织形式虽然还是一家一户经营,但与从前的一家一户家庭经营有了本质的区别,这时一家一户变成了大户或企业。在量上大户或企业占有的土地、山林、水面多了,聘用农村劳动力多了,拥有的农业机械等现代化工具多了。质上的飞跃就是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参与农业劳动和管理的的有农民、大中专毕业生、技术人员,专业管理者,精简了的机关干部。产业链条拉长了,尽管有的可能是单纯的种养基地,但多数会从种养发展到加工、流通;经营方式不是原来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而是企业化经营,讲求效率,真正用工业理念、企业制度和管理来经营农业。这种新的组织形式的转变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推进这种转变,必须解放思想,在放活组织管理,破除陈旧观念上下功夫,不断改革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群体的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农业组织形式转变的要素活动竞相迸发,让新型农业组织形式的活力充分涌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如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 24.如何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是要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力求在增强产业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各地要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广“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模式。
  二是要培育追求规模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力求在壮大农业组织上取得新突破。要培育职业农民,改造主体结构;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农民联合;壮大龙头企业,

3. 如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需要转变观念和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突破农业内部纯粹种植养殖业限制,向加工和市场延伸.目前传统农业所占经济比重在下降,而深厚的小农思想和旧的生产方式以及捆绑在农业上的人口和劳动力还大量存在.虽然农业依然难于抵御自然灾害,但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以自产自销为主,总体上还是风平浪静的.
传统农业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不可能成为世外桃园,在其转变的过程中,除了自然风险还要经受市场风险,虽然面临的是惊涛骇浪的未来,却是农业新的革命和进步.
一、认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三个阶段
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需要一个自然的又是自觉的发展过程.既要考虑广大农民的适应性,不能人为的激进.应看到农民的种养习惯,特别是世世代代形成的农业经营理念,都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距甚远,当然也不能迎合以往的传统.必须在打持久战的同时,战术上争取积极主动,正确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从“三农”现状及其发展规律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可否划为三个阶段.
1、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为辅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现代农业处于萌芽和弱势,但其中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等要素是新生事物,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孕育着向更大范围的推进.尽管大量农民和土地,甚至不少基层干部的精力还在传统农业上,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趋势,积极采取措施,就能从传统农业中突破重围,走出自己的路子.因此在传统农业的汪洋大海中,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一点一点的推进现代农业的要素转变.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抓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推进现代化,就在群众和干部尚未提高认识前盲目地把农民拉过来,把土地调过来,要从基础工作抓起,逐步地实现此消彼长,在共处中走向新的彼岸.首先,教育农民.积极向农民宣传现代农业优势,让农民认识到依靠传统农业摆脱不了贫穷,让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在农民那儿入脑入心.其次,提高干部.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武装干部,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组织、引导和服务“三农”,增强干部指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第三,办点示范.把农民的自觉性与政府的示范引导结合起来,发挥两个积极性.通过在很少的面积上,由少量人发展现代农业,迅速富裕起来,使农民看到现代农业带来的好处,让农民教育农民、农民说服农民、农民动员农民,认识到现代农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慢慢地接受现代农业的全新理念,把广大农民逐步引导到现代农业上来.我市通过示范发展早熟梨,让农民看到早熟梨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经济效益高,农民很快在荒山坡地种了20万亩早熟梨,并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举办早梨节,扩大市场,引深加工,还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在增加,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持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动员农民、教育农民,使农民对现代农业认识有所提高的基础上,现代农业星火燎原,形成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旗鼓相当的格局.由于农业与自然紧密相连,农业生产力低下,基本靠天吃饭,这注定了调整结构,促进现代农业转变还有一个漫长过程,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更不会象工厂生产一样不受季节限制.可喜的是,现代农业的要素在这个阶段有了非比寻常的发展.一是现代农业的份量在增大.二是现代农业的机制在形成.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向规模化,加工和市场的链条在延伸,合作经济组织在壮大.三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示范效应越来越突出,农民自愿选择现代农业的意向在增加.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旧事物的消亡是个痛苦的过程,不会自动退出舞台,新的事物要突破旧事物质的束缚必然会有猛烈的暴风雨,因此在战略相持阶段现代农业发展要完成量的积累,逐步走向质的飞跃,还须采取比以往更强的措施来支持现代农业,用正确的发展思路指导现代农业.既要立足于改造传统产业,不简单的否定传统,又要发展现代特色种养业,把现代农业的优越性一分一厘地发挥出来.传统产业改造一分,现代农业就增加一分,一增一减,现代农业就越发厚重,农业发展的天平就逐渐向现代农业倾斜.
3、现代农业为主、传统农业为辅的现代化阶段.相持阶段是两种农业的较量,在量的积累到了相当的程度,事物质变的条件具备了.第三阶段就是在量上现代农业占绝对优势后的飞跃.这时现代农业的理念、机制基本形成.无论是结构调整的规模,还是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都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特别是农民的经营理念,大多已转变为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同时农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农业人口和劳动力在减少,素质在提高,人地比例下降使农业规模趋于扩大,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而劳动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用机械替代体力劳动成为现实.现代农业完全取代传统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过程中,有不少地方已进入第二阶段,正确认识所处阶段,对于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走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化市场化的路子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应将农业的生产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要完成生产目标的转换,必须调整农业结构,由单纯的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产量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需要的方向调整.
1、按照土地和粮食政策与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原则调整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在结构调整中既要贯彻中央政策,保证粮食、棉花的种植面积,又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由农民选择符合当地实际、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东西来种养和经营.这就会在同样多的面积上增加效益.
2、把适宜种养、有市场的东西调大,实行规模经营.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把一家一户选择出的经济效益高的种养品种进一步扩大,形成同类产品的专业乡或专业县或专业区域,进行大规模生产,形成规模效益,农民在自己不大的面积上也可以获得规模效益.我市都昌县在发展有核珍珠养殖中,通过示范引导,充分利用本地水面,并冲破县域界限,把珍珠养殖发展到周边地区,形成了千家万户的规模化养殖.目前,养殖面积已发展到8万亩,有核珍珠产量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被授予“中国淡水珍珠之乡”.规模化生产吸引各地客商纷至踏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养殖获取了大规模生产的平均效益.
3、把上了规模的品种调优,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使结构优化.食品紧缺时期,农产品生产追求量的最大化以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在数量上有了保障后,人们越来越重视质的提高和食品安全.目前,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市场消费时尚,越是优质农产品价值越高.同时,国际市场有严格的绿色壁垒,国内农产品市场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因此农产品要经受市场竞争,必须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促进结构调整的优质化,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保障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生产,从源头到终端实行全程优质化.改变了过去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的状况.
4、做好两个“流转”工作,为结构调整开辟广阔道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山林、水面流转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和农村资源从农业解放出来,为结构调整开辟广阔空间.一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它产业,使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减少,有利于形成少数人种多数人的地,扩大人均生产面积,为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使规模化经营成为现实.二是把土地、水面、山林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渐转移到少数人手里,使农村劳动力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就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扫清了生产关系的束缚,可以冲破一家一户的壁垒,使农业机械奔驰在广袤的土地上,且能广泛运用科技.
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结构调整提供扎实基础.在一家一户小规模耕作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受到限制.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山林、水面向少数人流转,种养规模扩大,会涌现出许多大农场、大庄园,使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受一家一户的限制,有条件在更大规模上推进.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产业化与结构调整,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在大农场、大庄园内,大量聘用大中专毕业生、精简的机关干部、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来工作,园区内实行现代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这也是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整体上改进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环境,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三、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路子
现代农业就是要把农业从内部的一产向二、三产延伸,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能较好地把种养殖、加工、流通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特别是在县乡搞农产品加工,能把部分农民转成职工,由于他们能认识到作为工业原料生产的种养业的投入和辛苦,会以特殊的情感和理解,把现代技术条件下农产品加工的效益,部分地转移到一产,使农民也可以得到二、三产业中的一些利润,打破工农产品剪刀差.特别是产业化经营对二、三产业发展的促进,有利于实现城乡产业的融合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农村的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二、三产上有突破,在产业化经营上加大力度.
1、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通过调整结构形成工业原料的规模化生产,不仅可以使农产品进入鲜活产品市场获取规模效益,同时规模化的生产也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原料基地,解决了集中加工与零星资源的矛盾.建好原料基地,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区内特色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实行跨区生产,建设地区性规模基地.其次要以企业为依托.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金、品牌、信息、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以现代工商理念和方式把资源基地扩建到全国有同类资源的地方.第三要突破地域界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求最佳资源组合.按照国家九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对同类产品生产加强跨区域合作,增大区域内资源规模,为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原料生产基地,使加工业立于不败之地.
2、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要尽量办在县城或建在资源集中地.在发展中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冲破乡亲观念束缚,尽可能减少家族式的企业管理.用工业化生产理念来办加工企业,用股份合作制来改造企业.用先进的工业管理机制、标准化的生产要求,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工人;把土生土长的企业经营者培育成懂经营,善管理,视野广,胸怀大志,善于在市场经济中驾驭企业、扬帆远航的企业家,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二是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资金密集、生产周期长,同时,存在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这就决定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有比工业生产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通过优化环境,把最好的资源做成最好的项目,吸引区域外资本,民营经济和农村种养大户来发展加工企业.通过产业化资金补贴等财政杠杆形式,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放到农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三是用集群化的模式来壮大企业.目前大多数农产品加工厂仍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水平,精深加工不多,带动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从实践看必须形成强大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才能在竞争压力中不被各个击破.因此,在当前要搞好企业整合,鼓励并扶持现有的工、农和企、企加强联合,用现代企业制度把散、小、弱企业整合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经营.例如我市纺织业情况,有充足的原料,历史上棉花产量达到240万担,与湖北、安徽等棉花主产区紧密相连,还有大量的苎麻、蚕桑、化纤等原料.有较好的纺织工业基础,有大量的纺织机器、纺织技术人员、专门熟练工人,当地群众有接受发展纺织产业的观念.现在,零散纺织加起来也有近100万纱锭的规模,近年各县区引进了大量服装加工企业.问题是这些资源和企业零散,在市场上内部恶性竞争,互不联系,产业上纺多、服装加工多,中间的织布和印染少,形不成链条.急需要在横向上形成产业聚集,合理分工,市场上共同对外;在纵向上,形成种植—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减少成本和风险.这是保持产业强劲发展的必由之路.
3、开拓市场搞活流通.要在立足资源基地、扩大加工基础上开拓市场,既卖鲜活产品又经营加工产品,让农民成为商人、经纪人.一个县一个地区原料基地扩大之后,其规模效益,必须通过扩大市场来实现,这就要求县域经济走出县外、省外、国外,让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在鲜活市场和加工产品市场两个日益成熟的市场内,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必须从产品质量控制,打造市场品牌,提高营销手段等多层次着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用先进的商业理念武装企业职工和农民,提高他们的经营决策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分析了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内外市场状况,包括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影响供求变化的多种因素,避免企业和农民生产的盲目性,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获取高效益.
四、创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农业组织形式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行为,越是社会化的经济发展,越需要现代化的组织管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对农业组织形式变革要求越来越迫切.只有正确把握组织形式变革的方向,才能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组织形式,首先是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单位的集体经营向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家庭经营转变.由此也拉开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序幕.过去的农民集体生产虽然有利于规模生产,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但这种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是虚假的,追求“一大二公”,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抑制了农民的创造力,所以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农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进入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充分证明变革了的这种组织形式,把农民从对生产队、公社的人身依附中解放出来,发挥了农民个体力量,满足了生产力发展多层次需要,是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符合这个时期我国国情.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分散化、个体化生产经营的农民,越来越经受着市场、自然和技术三重风险,在重重压力下,广大农民发扬首创精神,不断调整经济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在一家一户生产的不平衡发展中,有一部分大户或企业脱颖而出,但这仅仅是少数.大多数小户生产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在实践中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联合起来,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如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这样原来一家一户的组织形式悄然演变成四种要素同时并存的形式,即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代表众多小户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大户、企业.其中的合作组织是小户发展壮大前的一种缓冲组织形式.这些要素在实践中相互组合,形成了:公司+农户、农户+大户、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目前的农村组织多是这四种要素的不同组合.如我市都昌县周溪镇把珍珠养殖和加工发展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养殖和加工者,建立了若干专业合作组织,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共同体,有的通过合作组织共同对外,有的是合作组织加公司,形成了统一加工,统一生产、统一价格,大大提高了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养殖户、加工户获得了规模养殖和加工的利润.
随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农业组织呈小户做成大户、大户做成企业的趋势,这种发展和变化,还需在量上积累,在质上飞跃,产生大户和企业的条件正在显现.一是随着两个流转的加快,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下的农户逐渐占有规模的农业资源,有条件向农业大户、企业家转变.二是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目前的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将在不平衡发展中促使许多小户变成大户,大户转变为企业.三是农业现代化都要求农业生产者参与市场竞争,竞争促使农业主体从种养殖向加工和流通发展,要求农业企业的现代管理和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将使农业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可以设想,以后的农业组织形式虽然还是一家一户经营,但与从前的一家一户家庭经营有了本质的区别,这时一家一户变成了大户或企业.在量上大户或企业占有的土地、山林、水面多了,聘用农村劳动力多了,拥有的农业机械等现代化工具多了.质上的飞跃就是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参与农业劳动和管理的的有农民、大中专毕业生、技术人员,专业管理者,精简了的机关干部.产业链条拉长了,尽管有的可能是单纯的种养基地,但多数会从种养发展到加工、流通;经营方式不是原来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而是企业化经营,讲求效率,真正用工业理念、企业制度和管理来经营农业.这种新的组织形式的转变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推进这种转变,必须解放思想,在放活组织管理,破除陈旧观念上下功夫,不断改革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群体的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农业组织形式转变的要素活动竞相迸发,让新型农业组织形式的活力充分涌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如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 如何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课后题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需要转变观念和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突破农业内部纯粹种植养殖业限制,向加工和市场延伸.目前传统农业所占经济比重在下降,而深厚的小农思想和旧的生产方式以及捆绑在农业上的人口和劳动力还大量存在.虽然农业依然难于抵御自然灾害,但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以自产自销为主,总体上还是风平浪静的.
传统农业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不可能成为世外桃园,在其转变的过程中,除了自然风险还要经受市场风险,虽然面临的是惊涛骇浪的未来,却是农业新的革命和进步.
一、认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三个阶段
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需要一个自然的又是自觉的发展过程.既要考虑广大农民的适应性,不能人为的激进.应看到农民的种养习惯,特别是世世代代形成的农业经营理念,都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距甚远,当然也不能迎合以往的传统.必须在打持久战的同时,战术上争取积极主动,正确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从“三农”现状及其发展规律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可否划为三个阶段.
1、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为辅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传统农业占绝对优势,现代农业处于萌芽和弱势,但其中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等要素是新生事物,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孕育着向更大范围的推进.尽管大量农民和土地,甚至不少基层干部的精力还在传统农业上,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趋势,积极采取措施,就能从传统农业中突破重围,走出自己的路子.因此在传统农业的汪洋大海中,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一点一点的推进现代农业的要素转变.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抓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推进现代化,就在群众和干部尚未提高认识前盲目地把农民拉过来,把土地调过来,要从基础工作抓起,逐步地实现此消彼长,在共处中走向新的彼岸.首先,教育农民.积极向农民宣传现代农业优势,让农民认识到依靠传统农业摆脱不了贫穷,让市场经济和竞争意识在农民那儿入脑入心.其次,提高干部.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武装干部,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组织、引导和服务“三农”,增强干部指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第三,办点示范.把农民的自觉性与政府的示范引导结合起来,发挥两个积极性.通过在很少的面积上,由少量人发展现代农业,迅速富裕起来,使农民看到现代农业带来的好处,让农民教育农民、农民说服农民、农民动员农民,认识到现代农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慢慢地接受现代农业的全新理念,把广大农民逐步引导到现代农业上来.我市通过示范发展早熟梨,让农民看到早熟梨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经济效益高,农民很快在荒山坡地种了20万亩早熟梨,并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举办早梨节,扩大市场,引深加工,还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在增加,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 传统农业为什么要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推进的过程

传统农业为什么要向现代农业转变

6.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传统农业要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将农业的生产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而完成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是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和农业人口压力的缓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完成这一转变必然面临着重重困难。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巨量的农业人口存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原因。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至今没有摆脱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多子多福、家庭观念以及体力劳动对人力的客观要求刺激了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这些年来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了遏制,但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使中国人口的出生率虽然下降,但新增人口的绝对数量仍然很大。二是制度原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近30年间,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使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这种“稳定”局面被打破,长期存在于农村的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三是资源原因。中国是耕地资源相当稀缺的国家,1994年,我国的耕地面积14.24亿亩,农村居民人数为85549万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仅为1.66亩,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耕地45亩的1/27,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85亩的1/2。在美国,每百公顷耕地承载农业劳动力人数是1.89人,而在中国,每百公顷耕地承载的农业劳动力人数却高达350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而90年代以来兴起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以及城乡宅基地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许多良田被辟为开发区,但却长期“开而不发”或“不开不发”,造成严重的土地浪费现象。四是产业结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这种状况又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首先,从工业化的模式来看,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过程是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工业,特别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能够有效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农村的大量土地让少数农业生产者耕种,便于形成规模效益和机械化耕种。工业的发展也为农业提供了农机、化肥、农药等。这种吸纳农村人口又反哺农业的工业化模式,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走向工农业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而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却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这种工业化模式,一方面是受苏联经验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有关。新中国成立后,紧张的国际形势使中国领导人意识到迅速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是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而发展重工业又不会遇到市场狭小、需求不足的限制。这种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非常规的赶超型发展模式,不仅没有有效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反而对农业剩余进行过多的榨取。其次,从农业产业结构本身来看,我国农业长期存在着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林、副、渔业所占比重较小,乡镇企业起步较晚,第三产业正在兴起,但发展并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仍然是大路农产品。尽管近年来我国沿海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总的来说,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尚未改变。
  综上所述,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如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农业人口存量巨大;城市化水平低且城市存在着大量失业、下岗人员;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面对中国入世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农业要想走出困境,摆脱目前的不利局面,惟有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才是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7. 为什么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传统农业,与历史发展阶段紧密相联,更着眼于它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着眼于它的生产和经营目的。从生产目的来讲,传统农业是“糊口农业”、产品农业;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市场农业。从手段来看,传统农业往往技术手段落后,物质装备落后,生产方式还是主要以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为主,劳动率低下,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而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物质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改变了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了,现在讲求的是快节奏,高效率,现代化生产方式发展能极大的提高生产力,节省时间。现代化生产方式可以集中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杜绝过多的人力和资源浪费。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所以,传统农业要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上内容是我从勇先创景网站上看到的,推荐给你,希望能帮助到你,你若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你可以到勇先创景网站上去看。

为什么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8. 传统农业如何完成"互联网+"的转型?

  一、不断崛起的新兴农业市场主体,适当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流转正在得到进一步的推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主体被活跃催生。
      二、不断新兴的市场互融形态,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无不依赖市场服务的不断创新。
      三、不断新兴的市场互融形态,产业兴起的过程中,既有精细化的生产分工、产业分工、市场分工,从而形成分工明确但能快速协同的产业链。同时,又活跃着无处不在的集中,将分散的、效率不高的环节和资源充分整合,从而不断产生新的市场组织和业态,提高产业效率。
        看下易-拓-界,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希望能够帮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