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中国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现状

2024-05-21 02:40

1. 2010年的中国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现状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改善贸易融资环境,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同时,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促进活动,鼓励增加进口。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逐步回稳,稳外需、扩进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主要表现为
  1、进出口总体大幅下降,但降幅逐季收窄并在年底转为增长;
  2、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比较平缓,机电产品出口回升相对较快 ;
  3、一般贸易总体出口降幅较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继续上升;
  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回升较快,民营企业出口降幅较小 ;
  5、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自澳大利亚进口保持增长;
  6、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扩大内需带动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扩大;
  金融危机后中国外贸发展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中国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外贸平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职工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预计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但增长速度比2010年可能略有回落。在国内需求不断增加、扩大进口政策支持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口增长有望继续快于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主要表现在:
  1.进出口量增价涨,季度出现小额逆差;
  2.主要商品出口增长平稳,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
  3.一般贸易增长较快,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幅继续领先;
  4.对欧美出口份额下降,与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增长;
  5.广东山东出口贡献较大,中西部进出口增长快于全国。

2010年的中国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现状

2. 我国2013年对外贸易现状如何?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2年,但制约外贸稳定回升的阻力依然存在。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观。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需要持续紧缩财政,企业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宽松货币政策无法根本扭转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业率高企等制约,经济增长动力仍较疲弱。一些新兴经济体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逐渐暴露,发展面临的风险上升,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6%,低于金融危机前10年4%的平均水平;世贸组织预计,全球贸易量增长4.5%,明显低于危机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可能再起波澜。
欧债危机既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制度危机,更是欧元区外围国家的竞争力危机。随着欧洲稳定机制启动和银行业联盟构想开始落实,欧元区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正在逐步加强,但外围国家不仅财政缺口大,而且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提高竞争力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其间若经济、政治形势恶化超出预期,可能在金融市场引起新的波动。2013年,欧元区外围国家融资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国家面临大选,对欧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美国财政悬崖涉及金额约占GDP的4%,若处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经济重返衰退。
三是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仍可能持续动荡。
近期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巴西等也降息刺激经济,可能引发各国货币汇率频繁大幅波动,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冲击全球金融稳定。美国、俄罗斯等粮食主产地遭受重大干旱,导致全球小麦、玉米减产,中东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极易冲击石油供应,加上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投机资本涌入商品市场炒作牟利,农产品和能源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
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一些国家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在选举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
从国内看,随着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并发挥成效,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党的十八大将进一步激发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继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普遍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快于2012年。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需求增长受到一些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多困难。
国际国内的风险因素叠加,将对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形成较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
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疲软、风险持续高企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的局面还将持续。截至2012年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2012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口累计仅增长1%,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出口难有大的反弹。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9月,企业出口利润指数已连续5个月低于100的临界点。
二是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
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 Trade Alert)”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随着中国出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国外对中国新兴产业出口的限制明显增多。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55起,增长38%,涉案金额243亿美元,增长近8倍。太阳能光伏电池在多个海外市场遭遇贸易摩擦,出口严重受阻。
三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
近年来,中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2008-2011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2012年前7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欧、日市场份额比上年分别下降2.1、1.4和2.7个百分点,流失份额主要被周边低成本国家挤占。在外需下滑的同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企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优势。
应当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最快的十年,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2011年出口额占全球比重10.4%,连续三年居全球之首;进口额占9.5%,连续三年全球第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可能难以再现前些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针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应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一方面,立足当前,密切跟踪形势变化,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困难,努力将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全力以赴稳定外贸增长。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增强外贸长远发展后劲。同时,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进口促进平台,积极扩大国内短缺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部分供应偏紧商品的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3. 2001-2012中国最大的贸易国是

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欧盟,最大的贸易国家是美国,
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是日本。 
2004年之前,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将这一地位维持了约11年之久。2004年,随着波兰、匈牙利、捷克等10国加入到欧盟,欧盟扩容到25国,加之欧盟经济的快速发展,欧盟在这一年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一直持续至今。随着中欧贸易关系的持续繁荣,在今年7月份,中国取代了美国,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至此,中国和欧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从2000到2010年,中日贸易额的比重从17.5%下降到10%,中美贸易额的比重从15.7%下降到13%,而中欧贸易额的比重从14.6%上升到16.1%。考虑到将来的发展趋势,这种一升两降的趋势可能还将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下去,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已经很难重返往日的经济巅峰,欧洲虽然现在看上去充满动荡,但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的经济表现还是比较健康,尤其是德国,在本轮欧债危机中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2001-2012中国最大的贸易国是

4. 2012以后国际经济形势会不会影响贸易

  2012年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了2010年的复苏态势,但受自主增长动力不足、主权债务危机深化、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日本大地震、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有所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3.9%,较2010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2%,分别减少1.6和1.3个百分点。
  进入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显现积极信号,美日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就业、消费和工业生产有所回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得到一定程度控制,新兴经济体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力度加强。但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仍然很多,世界经济总体增长乏力的态势没有改变。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也难以缓解,全球性财政紧缩政策空间继续收窄,高失业率和高油价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前景仍不明朗。IMF预计,201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4%,欧元区将出现温和衰退,下降0.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至5.4%。

  2011年国际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5%,较2010年下降8.8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量增长4.7%,低于全球平均增速;发展中国家出口量增长5.4%,其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47%,创历史新高。2011年,美国、欧元区出口规模占其GDP比重创新高。其中,美国出口额占其GDP14%,超过2008年水平创近年来新高;欧元区出口额占其GDP比重首次超过危机前水平,德国出口额占GDP比重达到50.1%。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仍然充满风险,比如欧元区经济衰退深化、主权债务危机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和地缘政治危机等,WTO预计2012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增长3.7%,低于过去2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2%,发展中国家增长5.6%。

  尽管受到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的拖累,但在发达国家带动下,2011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流入规模保持上升势头。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2011年全球FDI增长16%,规模达到1.66万亿美元,超过危机前水平,但较2007年的峰值仍低25%。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25%;发展中国家下降7%,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FDI占全球份额从31%降至26%。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欧债危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影响全球FDI,一季度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规模双双下降,2012年全球FDI投资前景谨慎乐观。
  二、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仍然较大
  近期,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均出现回升迹象。一是全球制造业显现积极信号。摩根大通报告显示,2012年2月和3月全球制造业指数(PMI)均处于50荣枯线上方,分别为51.2和51.1,预计4月会继续增长,这预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活动呈整体回暖之势。美国供应管理协会提供的美国制造业指数也从2月的52.4增长到53.4,比预期强劲。二是经合组织(OECD)经济活动增强。2月份OECD综合先行指数为100.5,自去年11月份以来连续第四个月回升,继续显示出经济好转的积极信号。其中,日本和美国综合先行指数均处于101以上,继续引领经济向好迹象,欧元区17国整体综合先行指数与1月份持平。三是全球股市表现较好。由于公司实际收益增长,2012年以来股票市场投资信心增强,全球股市普遍上扬。一季度美国道指上涨8.1%,标普上涨12%。从目前看,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有望持续,至少应排除再度出现衰退的可能性。
  但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不断蔓延深化,暴露出当前国际经济在体制机制、政策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弊端,世界经济固有矛盾、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以及由此产生的并发症等新问题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基础比较脆弱、前景尚不明朗,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复苏进程将漫长而曲折。目前,国际机构对2012年世界经济的预期并不乐观。联合国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处于另一次大衰退边缘,二次探底风险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尽管将今年全球经济增幅由1月份预计的3.3%上调至3.5%,但警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大风险并未完全消除,欧债危机和潜在的油价飙升仍可能扼杀脆弱的经济复苏,财政整顿和银行去杠杆化等压力将在短期内制约发达经济体的强劲复苏。
  2、欧债危机前景依旧复杂多变
  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酵,导致欧洲银行业流动性紧张加剧、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市场信心极度脆弱,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这种情况,欧元区各国政府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救急的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一是欧洲央行两次长期再融资操作向市场提供超过1万亿欧元流动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洲银行业流动性压力;同时还多次购买重债国债券,为稳定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希腊债务置换计划取得重要进展,预计可减轻大约1000亿欧元债务负担;总额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救助计划获得批准,希腊成功渡过一季度偿债高峰。三是欧元区各国同意提高欧债“防火墙”规模,即将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的总体资金上限扩大至7000亿欧元。
  欧债短期风险虽然有所降低,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希腊经济已连续4年陷入衰退,财政紧缩更是削弱了经济复苏动力,债务违约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欧洲银行业流动性情况有所改善,但仍面临去除债务杠杆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等诸多问题,特别是部分南欧国家银行坏账较多,银行业仍然存在较高风险。当前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仍处在偿债高峰期,尤其是西班牙经济增长乏力,债务持续增加,导致国债收益率快速大幅上涨,市场普遍担心其成为下一个求救国。近日,标普将西班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两个等级,从A下调至BBB+,评级前景为负面。总体看,欧债危机发展还存在很多变数,仍是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风险。
  3、国际油价仍在高位震荡
  国际油价是影响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主要受伊朗局势影响,全球市场对原有供给的忧虑情绪加重,加上全球流动性充裕、投机资本炒作等因素,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纽约期油价格一度飙升至109.8美元/桶,目前仍在10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徘徊。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将达8990万桶,比去年日均需求量增加0.9%。报告指出,近来国际油市压力有所缓解,原因包括欧佩克成员国增产、沙特阿拉伯承诺加大供应、全球原油需求停滞、国际能源署有可能释放战略储备以及伊朗核问题多方会谈有望重启等;2009年以来不断重现的供需矛盾暂时恢复平衡,但与伊朗核问题相关的地缘政治担忧情绪尚未消除,国际油价再次飙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从目前情况分析,伊朗局势仍是造成全球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随着欧美对伊朗采取原油禁运的时间日益临近,市场仍会产生一定幅度的波动,国际油价将会继续在高位盘整。这无疑将增大全球通胀压力,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走势,制约消费信心和居民可支配开支,扼制全球经济复苏势头。
  4、全球流动性宽松程度加剧
  近日,美联储决定把接近于零水平的短期利率维持到2014年末,继续宽松货币政策。欧央行两次长期再融资操作向市场提供超过1万亿欧元流动性,并连续四个月维持1%的基准利率。英国将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0.5%的历史低点。日本继续维持“零利率”,日本央行表示将继续实施强有力货币宽松措施,直至实现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的目标。
  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不同程度由紧转松,增加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近期,印度将基准回购利率由8.5%下调至8%,是2009年4月以来首次降息,并将边际贷款工具借款占银行定活期存款的比例上限由1%提高至2%;巴西将基准利率由9.75%下调至9%,是2011年7月以来连续第六次降息;印尼连续第2个月将基准利率维持在5.75%不变;韩国连续第10个月将基准利率保持在3.25%不变;泰国维持基准回购利率3%不变。全球流动性进一步宽松,可能加剧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和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
  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前景
  美国 受日本地震灾害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外部因素拖累,以及失业率高企、消费低迷等内部因素影响,2011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7%,低于2010年3%的增速。下半年美国经济表现有所改善,特别是由于私人库存投资、个人消费开支和居民住房固定投资增加使四季度经济增长3%,为全年最好季度表现,也是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最快季度增长。
  进入2012年,美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复苏势头。国内制造业扩张势头不减,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53.4,连续32个月保持扩张势头;就业市场有所好转,国内消费需求趋旺,消费者支出情况乐观;2月份美国货物和服务出口超过1800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金融市场表现较好,道指连续五个月上涨。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一是尽管美国失业率从2009年的10%降至8.2%,但实际新增就业人数依然有限,若经济复苏出现反复,就业市场持续改善后劲不足,而且解决日益加重的结构性失业比恢复周期性失业更困难。二是外部风险制约增加。伊朗局势扑朔迷离,美国经济容易受到油价暴涨的冲击,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也将延缓美国经济增速。三是欧债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OECD预计,2012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折合年率将分别增长2.9%和2.8%。IMF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2.1%,略高于上年。美联储近日表示,未来几个季度美国经济将温和增长,随后增速将逐渐加快。
  欧元区 2011年,由于家庭支出、出口及制造业表现疲软,欧元区经济仅增长1.4%,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四季度环比下降0.3%。重债国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希腊经济下降6.9%,葡萄牙下降1.5%,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只有0.7%、0.4%和0.7%的低增长;核心国家仍是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德国增长3.1%,法国增长1.7%。
  2012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欧洲央行为稳定金融市场向银行体系提供大量流动性,25个欧盟成员国签署财政契约,欧债“防火墙”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都有助于缓解欧债危机压力,同时美日等国经济复苏势头加快带来的外需增长,也有利于欧元区经济复苏。但总的来看,欧元区经济复苏仍然面临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温和衰退势头短期内难以改变。
  一是主权债务危机仍是主要风险。希腊短期内债务压力减轻,但长期偿债能力仍然堪忧。经济规模较大的西班牙、意大利债务问题也很严重,不排除风险爆发的可能。同时,欧元区各成员国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紧缩财政开支和银行业去杠杆化的措施也将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二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欧元区失业率连续8个月持续攀升,2月份达到10.8%,再创历史新高,其中7个成员国失业率超过10%,希腊、西班牙等重债国均超过20%以上。三是实体经济表现趋于低迷。4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6%,比3月份下降1.7个百分点,已连续9个月处于低于50%的收缩区间。德国、法国制造业PMI分别为46.3%和47.3%,也均连续两个月低于50%。
  IMF预计,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下降0.3%,其中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将分别下降4.7%、3.3%、1.9%和1.8%。
  日本 2011年,受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害冲击,日本经济同比下降0.7%,低于预期。值得关注的是,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元升值、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原油价格走高等因素影响,加上大地震影响汽车等行业出口,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日本财务省最新贸易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财年(2011年4月~2012年3月)日本贸易逆差达4.4万亿日元,创1979年度有可比数据以来单一年度最高纪录,也是近3年来首次出现逆差。此外,日本企业海外并购创历史新高,据日本知名企业并购咨询公司统计,2011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额7.33万亿日元,增长近1倍;海外并购案474件,同比增长23%。
  进入2012年,随着外部环境逐渐改善和灾后重建拉动,日本经济呈现复苏兆头,经济数据出现好转迹象。2月份除船舶和电力设备外的核心机械订单环比增长4.8%,较1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3月份日本出口额同比增长5.9%,是半年来首次正增长。日本央行加码量化宽松、力压日元汇率贬值等因素强化了投资者对日本企业业绩改善的信心,灾后重建的逐步开展也推动日本股市上涨。
  日本政府预计,2012财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8%,其中与震后重建相关预算及投资将对实际GDP增长贡献1个百分点左右。IMF预计,2012年日本经济增速将达2%,较上年明显改善。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6.2%,较上年放缓1.3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增长2.7%,增幅不到上年一半。中国经济增长9.2%,较上年低1.2个百分点。印度2011-2012财年经济增长6.9%,为过去三年最低增幅。南非经济增速降至3.1%,低于预期。俄罗斯经济增长4.3%,与上年持平。此外,泰国经济增长0.1%,较上年7.8%的增速大幅下滑;马来西亚经济增长5.1%,低于上年的7.2%。受局势动荡和外部环境恶化影响,中东北非地区经济增长3.5%,较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保持强劲增长,增长率达到5.1%,成为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地区之一。
  进入2012年,受全球总需求不足、油价高企加剧输入性通胀等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普遍下降,但新兴市场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IMF预计,201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为5.7%,增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亚洲发展中经济体7.3%的增速虽然较上年下调,但仍将是最快的。中东北非经济增速将达4.2%,较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速将由上年的4.5%降至3.5%,相当于该地区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巴西继2011年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后,2012年政府继续出台新的刺激措施,经济回暖趋势将加快,预计增长3%。俄罗斯加入WTO也将有利于其经济发展,预计增长4%。

5. 求2009年~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

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进出口相抵,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
贸易方式继续改善。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19246亿美元,增长29.2%,占进出口总额的52.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052亿美元,增长12.7%。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9171亿美元,增长27.3%;加工贸易出口8354亿美元,增长12.9%。进口额中,一般贸易进口10075亿美元,增长31%;加工贸易进口4698亿美元,增长12.5%。
以上是09-11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转自商务部数据,望对你有帮助。

求2009年~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

6. 国际贸易现状

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贸易分工也由水平化与垂直化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
货物贸易依旧是处于领先位置,但服务贸易的比重也不断上升。
贸易也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各国不断组建区域贸易经济,互惠互利,贸易壁垒不断降低。
越来越多国家不断加入国际贸易当中,最近,俄罗斯也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总体上,国际贸易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

7. 2010年美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数据,2010年美国全年GDP为146602亿美元,2010年美国货物和服务对外贸易总额41614.94亿美元,2010年美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货物和服务对外贸易总额/GDP*100%=41614.94/146602*100%=28.39%

2010年美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8. 中国国际贸易现状

12月27日,2009中国开放经济高层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该次论坛以“稳外需,促进开放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共有100余名代表出席。商务部副部长定钟山出席论坛并发表了主旨演讲: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对外经贸大学举办2009中国开放经济高层论坛,邀请诸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稳定外需,促进开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很有意义。我代表商务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借此机会,围绕论坛的主题,我向大家简要地介绍2009年我国外贸的情况,2010年我国外贸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同时,也和大家共同探讨我国外贸中长期发展需要重点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2009年我国外贸情况 2009年是我国外贸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对外贸易取得积极成效的一年。 为什么说今年是最为困难的一年呢?主要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最大、冲击最大的是开放型经济,是对外贸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需求严重不足。今年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下降了29%,一季度下降了25%,到6月份下降23%,7月份之后下降幅度逐步收窄,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外贸出口会下降16%左右。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今年我们遭受“两反”、“一保”的涉案金额翻了一番,达到120亿美元左右,案件数也翻了一番,而且这个势头还在蔓延当中。 为什么说我们又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呢?首先,我们完成了保市场、保份额的任务。今年国务院确定我国对外贸易的目标任务是“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我认为国务院的决策是实事求是的,也是十分正确的。今天可以说,我们已完成了这一目标任务。去年,我们国家占世界国际贸易的8.86%,今年预计在9 %以上,我国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第二,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第三,应对贸易摩擦取得积极成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今年化解了许多贸易摩擦问题,包括特保和其他的贸易救济措施。 总的来说,今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企业和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关于2010年我国外贸的主要目标任务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对外贸易目标任务是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我们判断明年外贸形势会更复杂,任务会更艰巨,要完成全年任务很不容易。 形势更复杂表现在:一、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二、国际需求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三、我国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尤显重要;四、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面对的压力加大。 任务更艰巨就是既要实现保份额的目标,又要做好调结构、促平衡的工作任务。调结构、促平衡,不仅是明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我们一项长期的工作目标。中国现在是一个贸易大国,这没有疑问,即便今年不是第一位,作为第二位,也是贸易大国。但现在我们是大而不强。为什么不强呢?因为我们的发展不平衡,外贸结构需要调整。 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我认为,只要国内外的形势不发生重大变化,明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保市场的目标任务也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三、关于中国外贸中长期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我国外贸发展如何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首先,外贸发展的战略定位值得认真研究,要研究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对提升国际地位的作用,等等。 其次,外贸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式也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式。我们的前辈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使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相当不容易,应当高度评价、高度赞扬、充分肯定。那么,未来我们外贸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那就是,继续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 第三,如要实现外贸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调整贸易结构,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要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外贸发展的协调性,要增强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能力。与此相关还要研究外贸发展战略支撑、战略举措,等等。 总之,中国外贸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创新,加强科学规划,继续努力工作。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