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家到底建立了多少个政权?都有哪些好处?

2024-05-17 15:17

1. 慕容家到底建立了多少个政权?都有哪些好处?

慕容家族在中国历史上,那还是非常厉害的。他们家先后建立了5个王朝,分别是前燕、后燕、北燕、西燕、南燕。难怪慕容复天天想着要复国了,原来他们家祖先这么能干。
从公元352年,一直到公元436年,慕容家族建立的五个政权,在中国大地上风云混迹了85年之久,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
最早建立基业的是前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儁,在公元352年,建立了前燕。最后一个建立基业的是北燕开国皇帝慕容云,在公元407年,建立了北燕。

1、公元352年到公元370年,慕容儁的前燕时代。
慕容儁的儁字,和俊是一个读音,在古代和俊的意思也是相近的。整个慕容家族,最早建立基业的老祖宗,那就是慕容儁了。
皝死,永和五年,僣即燕王位,依春秋列国故事称元年,赦于境内。是时石季龙死,赵、魏大乱,俊将图兼并之计,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慕容垂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简精卒二十余万以待期。是岁,穆帝使谒者陈沈拜俊为使持节、侍中、大都督、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冀、并、平四州牧、大将军、大单于、燕王,承制封拜一如廆、皝故事。---《晋书》
当然了,慕容儁也是吃了前人的老本,他们家是鲜卑族贵族,在西晋五胡乱华的时候,南下攻城略地,公元337年慕容儁自立为燕王,占据了北部大部分地盘。
慕容皝去世以后,他家的二小子慕容儁接替了燕王的大位,随后建立了燕帝国,也就是历史上俗称的前燕。
前燕占地相当广大,包括了当时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以及幽州等地,那真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当年曹操打下的地盘,也就比前燕大了一点而已。
慕容儁死后,他11岁的儿子慕容暐即位称帝,他弟弟慕容恪成为辅政大臣。等到慕容恪去世以后,前燕的政局就比较混乱了。
慕容评上台辅政,年幼的慕容暐依旧处于无权的状态,战功赫赫的慕容垂和辅政王慕容评之间的互相猜忌,使得前秦趁虚而入。
被逼无奈的慕容垂投靠了前秦,结果前秦灭了前燕。慕容暐本打算逃回龙城,结果半路被前秦抓获,不久因刺杀苻坚失败而被杀。
2、公元384年到公元407年,慕容垂的后燕时代。
慕容垂号称是那个时代最牛的战神,他是慕容皝的儿子,慕容儁的弟弟,早年跟随哥哥一起建立了前燕的江山。
可惜的是,慕容恪死后,新上台的辅政王慕容评对他十分猜忌。慕容评的地位很好,他是慕容皝的弟弟,是慕容儁的叔叔。
庚戌,燕王垂至邺,改秦建元二十年为燕元年,服色朝仪,皆如旧章。以前岷山公库専官伟为左长史,荥阳郑豁等为从事中郎。慕容农引兵会垂於邺,垂因其所称之官而授之。---《资治通鉴》
很显然慕容垂在前燕是斗不过慕容评的,为此他只好选择逃离前燕,投降了前秦。本来最让苻坚感到头疼的对手前来投降了,他当然非常高兴。
苻坚还是有容人之量的,他对慕容垂非常好,即使他是前燕皇子,依旧将部分兵权交给慕容垂。淝水之战发生后,苻坚的前秦帝国危如累卵,慕容垂在这个空档期,建立了后燕。
慕容垂在荥阳建立了后燕,将都城设在了河北定州。他打下的江山也不小,占据了河北、山东、辽宁、山西以及河南的部分地区。
慕容垂被称为战神,先后击败了东晋、前秦、西燕,成为了当时中华大地上最强大的政权。可惜慕容垂死后,后燕也是一蹶不振,短短23年里,出了7个皇帝,最终被北燕取代。
3、公元384年到公元394年,慕容泓的西燕时代。
历史上总有很多小插曲,那么西燕就是慕容家族建立的一个小插曲。我们看西燕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只有10年时间,而且建立的时间却和慕容垂的后燕是一样的。
当慕容垂反前秦的时候,慕容儁的儿子、慕容暐的弟弟慕容泓也没有闲着,他偷偷带着人马渡河到了河东,在这里招兵买马,打算恢复前燕的事业。
慕容泓带兵攻打长安的时候,宣布建立燕国,延续前燕的事业。可惜慕容泓这皇帝还没当多久,就被手下人给杀了,他们推举慕容冲为皇太弟,以此统领全军。

此后慕容冲和前秦皇子苻晖大战,击败了苻晖以后,再次打败了苻琳和前将军姜宇,攻占了阿房。
兵临城下的慕容冲,使得苻坚恼羞成怒。他一气之下,把长安城内的鲜卑人全都给宰了。本可以割据一方,奈何西燕内乱再起。
慕容冲又被手下人给做掉了,他们拥立段随为燕王,取代了慕容冲。可惜老段他不是慕容家的人,结果又被人给做掉了,此后慕容家的皇嗣之间互相争斗,最终慕容永成了西燕的末代皇帝。
慕容永虽然比较能打,曾经击败过前秦的人马。可是他依旧不是战神慕容垂的对手,最终被慕容垂所灭。西燕和后燕属于是正统之争,也是慕容家族内部的事务。
4、公元398年到公元410年,慕容德的南燕时代。
后燕虽然灭亡了,可是慕容家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慕容皝的小儿子、慕容儁和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在山东、江苏地区又建立起了一个燕国,被后世称之为后燕。
后燕被北魏击败以后,燕国被分为了南北两部分。慕容德所占据的南部,就是南燕的基础。慕容德本在滑台称王,可惜被北魏占领,此后慕容德攻占了青州、兖州等地,继而建立了南燕,改元称帝。
地方虽然不大,可是好歹也是延续了后燕的江山。他去世以后侄子慕容超继承了皇位。慕容超哪里是刘裕的对手呢?公元409年刘裕北伐,第二年就打下了广固城,灭了南燕。
5、公元407年到公元436年,慕容云的北燕时代。
后燕被一分为二以后,北边那部分的权臣冯跋在公元407年发动了政变,将后燕彻底给灭了。此后拥立了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为皇帝。
慕容云本不是慕容家的后人,他是高句丽人,本名高云。所以说他也是不能服众的,两年后就被手下人给斩杀了。
北燕王云以冯跋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冯万泥为尚书令,冯素弗为昌黎尹,冯弘为征东大将,孙护为尚书左仆射,张兴为辅国大将军。弘,跋之弟也。---《资治通鉴》
冯跋一看情况不对啊,索性在平定叛乱以后,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他所占据的地盘在现在的辽宁西南和河北东北等地区,地盘不大,属于小型割据势力。

一直到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伐,北燕末代皇帝冯弘根本就顶不住,北燕最终被北魏所灭。
北燕其实已经算不上是慕容家的天下了,一直是老冯家掌握实权,只不过他们的开国皇帝姓慕容,又以燕为国号,而且势力是延续了慕容家打下的基业,所以依旧可以算得上是慕容家的一部分。

慕容家到底建立了多少个政权?都有哪些好处?

2. 慕容家族建立四个政权,最后的下场因何会如此惨?

从西晋到东晋,司马皇室基本就没出过一个像样的皇帝,要么呆要么傻。
所以,司马皇室一直羸弱不堪,要么是司马王当政、要么是士族当轴。
于是,两晋就是不断的内乱,先是司马王主导内乱,再是士族大家主导内乱,总之就是内乱不断。
可以说,司马家的天下,是亡于内乱而非亡于五胡。
五胡内迁并不必然就会导致五胡乱华。
而司马诸王以及西晋封疆大吏的内乱才是最直接的原因。


与司马皇室截然相反,鲜卑慕容家族却是人才辈出,个个都堪豪杰。
然而,豪杰太多也不是好事。
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慕容家也就没了秩序。
所以,甭管鹿在谁手,高材疾足的慕容豪杰都要竞逐之。
于是,司马皇室因为主弱而内乱,慕容家族因为群强而内乱,而最后都是亡于内乱。
鲜卑慕容家族前后建立了五个政权,但列入十六国的是前燕、后燕、南燕和北燕这四个。
另外一个是西燕,这个政权也很彪悍,直接带着兵攻破了前秦首都长安。
但是,因为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没有单独列传,所以,西燕虽然称雄一时但也只能降格了。
1.奠基:一路向南的慕容家族


鲜卑五部,分别是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乞伏部。
其中慕容部建立了包括西燕在内的五个政权,乞伏部建立了西秦政权,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
宇文部和段部,为慕容部所败,没机会建立政权。
从建立政权的数量来说,鲜卑雄冠五胡,而慕容部雄冠鲜卑。
所以,后起之秀的鲜卑人,很厉害;鲜卑慕容家族,不简单。
因为同时期的政权太多,所以十六国很乱。
包括西燕在内,鲜卑慕容家族前后建立了五个政权,所以鲜卑诸燕也很乱。
要以整易乱,就得找到一个坐标中心来条理清晰。
这个坐标中心,就是慕容皝。


慕容皝的父亲慕容廆,“雄杰有大度”。
公元294年,慕容廆向南迁都大棘城(今辽宁义县),其主要作为是引导鲜卑部众从游牧转变为农耕,这是一种文明形态的升级。
慕容皝,史称“雄毅多权略”,崇尚经学。
公元342年,慕容皝向西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其主要作为是加速鲜卑汉化,同时击败鲜卑的段部和宇文部,东伐高句丽、南败后赵,巩固了鲜卑政权。
2.前燕:曾经气吞山河,无奈叔侄猜忌


慕容皝的第二子慕容俊,“姿貌魁伟,博观图书,有文武干略”。
公元352年,慕容俊击败冉魏、占据河北之地,并开始称帝,建立南燕政权。
公元357年,南燕迁都邺城,并于次年开始征发举国壮丁,试图向南扫荡东晋。
公元360年,慕容俊去世,南征战略就此搁浅。
慕容皝的孙子、十一岁的慕容暐继位后,前燕在经过一段和平时期之后,便开始陷入内乱,并于公元370年为前秦所灭。
后世评价慕容暐为庸主,但是这个评价有失偏颇。
公元360年继位时,慕容暐11岁;公元370年灭国时,慕容暐21岁。
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慕容暐到底是庸主还是英主,当真不好评价。
而前燕败亡的主要原因是内乱,具体说就是慕容暐的叔叔们太厉害。
还是以慕容皝为坐标中心。
慕容皝的第四子慕容恪,“智勇俱济”。
这是一个连东晋士族领袖桓温都害怕的人物。
其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辅政期间使前燕国土面积达到了顶峰。
但是,慕容恪死后,前燕就失去了当轴执政,主少国疑的局面也就埋下了内乱的种子。


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堪称鲜卑的传奇英雄,“年十三,为偏将,所在征伐,勇冠三军”。
在慕容暐时期,下洛阳、破桓温,慕容垂成为继慕容恪之后,前燕政权的当轴接力。
但是,由于侄子慕容暐的猜疑,叔叔慕容垂只能东走前秦。
3.后燕:英雄落幕则国破山河碎
公元369年,前秦重臣王猛亲自领兵、征伐前燕。
慕容垂出走,前燕便再无英雄。


于是,如王猛所言“荡平残胡,如风扫叶”,一年后,南燕亡国。
慕容垂及一众慕容豪杰,都成了前秦的文臣武将。
但是,鲜卑慕容氏却一直都念念不忘他们的大燕国,始终怀有一个复国梦。
公元383年,前秦淝水战败,给了慕容氏复国的机会。
慕容垂率先起兵,建立后燕政权。
慕容氏的一众豪杰纷纷揭竿,鲜卑人赢粮景从。
甫一立国的后燕便开启了彪悍模式,南破东晋、东败前秦、攻灭西燕。


其原因就是慕容垂这个人太厉害。
公元385年,慕容垂兵临河北、水灌邺城,后燕开始立足河北地。
公元386年,慕容垂南征东晋、兵至淮北,夺回了东晋在淝水之战后收复的土地。
公元387年,慕容垂派兵东伐、攻败温详,占据兖州之地。
公元388年,慕容垂领兵平叛、横扫河北,占据河北之地。
公元392年,慕容垂河南平叛,攻灭丁零翟魏政权。
公元393到394年,慕容垂出击西燕,西燕灭国。
但是,后燕彪悍生长之时,也埋下了隐忧,成为后燕的命门软肋。
一个是不断壮大的鲜卑拓跋部;一个是四方豪贵难以驾驭。
有慕容垂在,拓跋魏难成气候、四方豪贵不敢造次。
而慕容垂不在,拓跋魏便是后燕劲敌、四方豪贵也便无人驾驭。
公元395年,慕容宝举兵八万征伐北魏,结果数万大军被魏军活埋。
公元396年,慕容垂亲自举兵三万征伐北魏,攻破平城,即将把北魏赶至草原。
但是,无奈英雄垂暮,71岁的慕容垂病逝于征战归途。
慕容垂之后,后燕便失去了核心人物,国运便由彪悍模式进入到内乱模式。
内乱的结果:一是北魏蚕食;二是国家分裂。
南燕与后燕并列了一段时间后,后燕于公元407年为北燕所取代。
3.南燕、北燕:慕容家族的英雄彻底落幕
还是以慕容皝为中心来阐释:
前燕的建立者是慕容皝的第二子慕容俊;后燕的建立者是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南燕的建立者是慕容皝的最小的儿子慕容德。


前燕、后燕以及南燕的建立者,都是慕容皝的儿子。
慕容宝参合陂战败之后,后燕便被北魏一分为二,北部的慕容皇室逐渐退至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南部的慕容德部逐渐向东略地青兖二州,占据了今天山东地区。
慕容皝的孙子们,没有啥太厉害的角色,但慕容皝的儿子却一个比一个厉害。
汝器识长进,非复吴下阿蒙也。
这是慕容垂对慕容德的评价:吴下阿蒙。
公元398年,慕容德在滑台称王;公元400年,慕容德在广固称帝。
南燕不得天时:慕容后燕被赶回龙城,南燕只是孤悬在外,南有东晋、东是大海、西和北有拓跋魏。
南燕也不得地利:南方仅有大岘山做凭借,而北方只有黄河一线,都称不上大的地利。
强敌环伺的南燕,在慕容德时期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慕容德之后便也只是能继续是:英雄落幕而国破山河碎。
刘裕的北伐大军一到,南燕便遭灭国。
北燕是汉族人冯跋建立的。


公元407年,后燕中卫将军冯跋杀慕容熙、立慕容云。
公元409年,冯跋再杀慕容云,自称天王、定都龙城。
冯跋的父亲冯安曾经是西燕慕容永的将军,西燕灭国后,冯安便随众迁往龙城,并“从夷俗”,融入鲜卑族。
鲜卑慕容氏是从汉俗,主动中原化;而汉人冯氏一脉却从夷俗、主动鲜卑化。
北燕,除了篡位且已“从夷俗”的冯跋、冯宏兄弟外,民是鲜卑人、地是慕容地。
所以,北燕仍要看作是一个鲜卑政权。
北燕地处偏僻,远离众人觊觎的华夏中原,所以存续的时间比南燕长。


但是,北燕被日益强大的北魏政权所包围,所以灭亡也就只能是时间问题了。
公元436年,北燕国主冯弘率众南逃高句丽,至此北燕灭国。
4.成败兴亡:鲜卑慕容氏的英雄无奈
自公元336年慕容皝称燕王,至公元436年北燕灭国。
慕容鲜卑在北地中原称雄了100年。
这是一个极有特色的鲜卑分支。
他们不仅建立的政权数量最多,而且几乎跨越了整个十六国时期。
并州俯瞰的两赵、盘踞关中的三秦以及乱战于河西的五凉,都没有慕容鲜卑的韧性。


他们在乱世中征战百余年,而且始终进取不懈。
那么,慕容鲜卑有何优长呢?是什么让他们在乱世中称雄而又如此韧性?
首先是两种文明形态的浇灌。


本为游牧民族,但鲜卑慕容部一直在向农耕文明靠拢。
自慕容廆开始,慕容鲜卑便正式完成了中原化,既有生活方式的农耕化又有政权形态的集权化。
加之大量中原流民以及中原士人的涌入,慕容鲜卑在走出辽东之前,就已经在文明形态和政权形态上不让两晋。
而慕容鲜卑还有比两晋朝堂更出众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既懂游牧文明又懂农业文明,他们既知道如何统治胡人又知道如何统治汉人。
第二是慕容家族的英雄辈出。
总有一种人,他们有着超越本民族集体智慧的眼光和格局。
这种人肯定是少数,然而他们一旦成为上层精英,就会实现本民族的跨越式发展。
从慕容廆开始,慕容鲜卑就一直被这种精英所引领。
慕容皝、慕容垂、慕容恪以及慕容德,都是如此。
他们虽然身为鲜卑人,却执着于中原文化,一刻不停地引领着慕容鲜卑不断汉化。
第三是慕容鲜卑的系统性优势。
正是文明形态、正是超前精英,慕容鲜卑获得了系统性优势。
这里面有:
能征善战的鲜卑铁骑,这是胡族武装的普遍优势。
充分的思想文化准备,这是鲜卑不断汉化的结果。
充足的人力物力基础,自辽宁至河北有着大片农耕和游牧的土地,同时还有大量的中原流民。
得力的征伐争霸规划,几代慕容家族的行动方向很明确,就是一路向南。
慕容垂曾想占据关中,但因为形势太过激烈,所以才专心于关东地区。


尽管有这么多优势,但是慕容鲜卑还是功败垂成,不仅没能立足中原,甚至也没有建立前秦、后赵那样一统中原的武功。
因为慕容鲜卑也有不足,有一个大问题始终解决不了。
慕容鲜卑的这个问题,也是胡族政权的普遍问题。
那就是:有英主引领,胡人政权就能开启彪悍模式;无英主引领,胡人政权就会开启内乱模式。
他们缺少一种价值判断,而所遵循的一直是利益算计。
即便兼听则明,也无法做出正确决策。
即便从长计议,也无法做出合理选择。
各种利益算计和考量都思虑在内,也无法得出一直正确的战略决策。
所以,当利益算计和智慧眼光无所着落的时候,就需要一种价值判断。
有些人知道拍领导马屁会有升迁的机会;有些人也知道坑别人一把会有更多的利益;有些人还知道破坏规则就能占到便宜。
但是,他们就是不去那样做。
这是为什么?
因为在利益算计之外,还有价值判断,也可以说是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甚至极端一点会被说成教条。
教条能生出愚蠢,但也会生出一种叫做秩序的东西。
而这一点,胡族政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成的,这需要整个民族的集体转变。
偶尔会出现苻坚、慕容皝这样的雄主,偶尔也会出现王猛这类的能臣。
但是,当雄主过世、当能臣不在,他们就不会有秩序,而只能是内乱。
英雄可以开启一种路径依赖,让胡族政权进入彪悍模式。
他们或可在这条路径上越走越强,直至就定型在这个路径上。
但是,这需要时间,一代、两代,甚至三代,可能还是不够的,不足以形成一个人数众多、超前有为的精英集团。
所以,一切总要回归均值,昙花一现之后,便尘归尘、土归土。

3. 慕容家族兴衰史:有望统一北方,为何走向毁灭?

慕容家族兴衰史:有望统一北方,为何走向毁灭?
东汉时期,汉室衰弱,中原地区长期处于魏、蜀、吴三方割据局面,后为魏国所统一,而鲜卑族等北方游牧民族也趁机南下迅速发展,强盛时形成过十六国鼎力的格局。其中以慕容家族掌控的燕国发展最为迅猛,经过百年励精图治,最鼎盛时期曾一度形成与前秦、东晋三分天下之势,是当时最有望统一北方的一股政权。

然而,时局瞬息万变,经过内忧外患的历史演变,慕容家族的燕国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覆灭的宿命。那么,如此强盛之慕容家族,到底经历了什么事件,最终导致其走向覆灭?他的发展和覆灭史,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抓住机遇,百年崛起。
慕容家族的祖先是鲜卑人,早年聚居于中国的现状东北地区。公元2世纪后期,即东汉时,鲜卑族出了一名天才,叫檀石槐,他统一了鲜卑各部,建立北方草原上的鲜卑族"大联盟",势力十分强大,曾经一度让东汉提出和亲政策,以减少安全危机。然而,在檀石槐去世后,鲜卑族一直内耗不断,逐渐衰弱。后又在东部鲜卑慕容部的努力下,重新崛起,但势力已大不如前,只好韬光养晦,臣服于中原,以获得发展自我的机遇。



公元23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派兵征讨辽东的公孙家族政权。鲜卑部落慕容部首领莫护跋参与了征讨行动有功,被曹魏封"率义王"。四年以后,曹魏远征高句丽,莫护跋儿子木延随军出征,被赐 "大都督""左贤王"。后来,木延儿子涉归,被封"鲜卑单于"。到了慕容廆[wěi](涉归儿子)当政期间,趁着西晋时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大批引进了中原的士大夫和流亡人才,这也奠定了慕容家族的立国之基。




前燕失恪,危机致命。
慕容家族的衰落,毫无疑问首先是从皇族猜忌、内斗开始的。公元360年慕容儁在邺城阅兵后,病重而亡。在临走前,他表示要传位其弟慕容恪,而后者虽文武双全、有治世之才,但却是有德之人,当即表态,愿意辅佐他10岁的儿子慕容暐[wěi]。慕容暐在慕容恪辅佐的时代,前燕更加辉煌,有史学家称,曾一度让慕容家族看到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但是好景不长,慕容恪于367年去世后,形势也开始急转直下。

慕容恪死前虽然从家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向慕容暐强力推荐慕容垂,即他的五皇叔。不幸的是,目光短浅的慕容暐政权,不仅没有听忠告,反而将慕容垂(因早年曾与慕容儁竞争皇位)视作潜在威胁。




而此时的慕容垂确有夺权之实力,但同室操戈的结果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转而投奔前秦苻坚,开始长达15年的在外漂泊。而值得玩味的是,他投奔前秦第二年(370年),前燕灭国。慕容家族的这次致命打击,究其原因,先是失去慕容恪强大辅政能力,因而进入小人和庸臣执政时代,继而又因当政者的猜忌而"逼走"慕容垂这一中坚力量,造成大量精锐人才流失,不可避免地走向亡国的命运。
倔强支撑,复国梦断
苻坚面对慕容垂的投奔,可谓是喜出望外,因为慕容垂在当时战场上是"战神级"的人物,堪比"韩信""白起"。他辅佐苻坚长达15年,顺利统一北方。然而,苻坚不断膨胀的野心,却令慕容垂重新燃起家族的复国梦想。



公元383年前秦举全国之力南下攻晋,在淝水之战中,苻坚惨败于东晋名将谢玄,前秦军元气大伤,从此北方又回归战乱割据状态,之前被苻坚扑灭的政权,都开始"复国"之路。慕容垂率领3万军队在淝水战役中保存完好,苻坚前往投奔,慕容垂率军护送其回关中,而自己却以镇抚河北的名义,离开苻坚,从此踏上艰难复国之路。

时过境迁,世事无常。解决内忧光复燕国后,外患又成为慕容家族复兴的"拦路虎"。同为鲜卑族之后,当慕容部建国时,拓跋部也建立了政权,国号"代",后拓跋珪开创北魏时代,实力日强。为了争夺北方的统治权,后燕和北魏的战事已无法避免。因此慕容垂借讨伐西燕之机,率先发起了对北魏的战争。然而,此时年事已高的慕容垂却做出一个影响全局的错误决定。



他希望儿子慕容宝能在这次必胜之战中树立军威,派他去讨伐北魏,结果这一场仗被北魏打得伤了元气。北魏年青的拓跋珪截断慕容宝的信息通道,之后谣言散布慕容垂的死讯,使得后燕军士不战自乱,在参合破坑杀数万精兵。想必慕容垂一定为他轻敌的决定后悔万分吧。

第二年,慕容垂亲自带兵向北魏讨伐,拓跋珪逃逸。回师途中在凭吊参合陂阵亡的后燕军队时,忽然口吐鲜血,途中病逝。慕容世家的一代战神就此落幕,他的离去,不仅把北方的统治权拱手让于北魏,同时也带走了慕容家族重返巅峰的最后机会,不仅令世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慕容家族兴衰史:有望统一北方,为何走向毁灭?

4. 慕容家族的来历?

慕容,一个只存在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神秘姓氏;

  鲜卑,一个一千六百年前叱咤北方的强大民族。
今天,我们知道“慕容”,不只是一个姓氏,它还是鲜卑族的第一大姓。而鲜卑氏族是匈奴之后,在北方崛起的第二个强大的游牧民族。除慕容鲜卑之外,还有宇文氏和段氏。其中,慕容氏建立的燕国是当年北方的第一国,当中原大地上的一代雄主汉武帝正在叱咤风云、打理刘氏江山的时候,燕王慕容皝就已经在辽西地区建立自己的都城,倚仗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勇烈,几年之间就迅速崛起为东北地区的霸主。

  慕容皝之子慕容俊称帝后的前燕国是慕容世家最风光无限的时候,当时国土的领域甚至南扩到了现在的北京。寻根问祖,当年慕容氏的酋长莫护跋就是在朝阳北票章吉营子乡的这一片农田地最先落户的,建立了慕容世家入住辽西后最早的都城——大棘城。

  就当我们为慕容家族当年的文治武功喋喋不休之时,辽宁省考古队的书记田力坤又为慕容氏的源流找到一个新的方向——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个叫姚中仪的老先生,有一篇文章提到慕容鲜卑可能是波丝人,他的证据就是从莫护跋这个名字来的。“莫护”他认为是与波丝语的幕户相通,幕户是波丝语宗教神职人员的一个职称,或者是一个职务一个名称,他说幕户和莫护音是相通的,因为古代译音无定字嘛,另外从考古上来讲三燕文化里面有好多西域文化的因素,像五十年代在房身、张家营房身等地发现的墓里面有金步摇,这种金步摇最开始是在西亚中亚产生的,后来通过慕容鲜卑带到辽西。或许,慕容姓氏的由来与他们喜爱戴在头上的这种饰品“金步摇”有关。因为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似,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步则摇动是步摇的原义,在朝阳北票房身的慕容鲜卑墓葬中就出土了两件金步摇头饰。

  金步摇花饰,应该是慕容氏族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甚至形成了在三世纪晚期以金步摇为主要内涵的特殊文化现象——慕容氏摇叶文化。慕容氏家族将西域传来的摇叶文化吸收、强化,并将这种异域风格的饰品传至朝鲜、日本。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慕容”一词在今天日本语发音中出人意料地发出“步摇”的古音。
一个王朝的建立总要与杀戮和征战的血腥词汇相连,喜爱美丽头饰慕容氏又是靠怎样的力量纵横他们的金戈铁马,最终开疆拓土建立王国的呢?难道真的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有什么类似于“斗转星移”的家传武功吗?当我们带着这种年轻人的顽皮心态探询慕容家族秘密的时候,竟然发现了这个家族中的重要秘密——他们竟然就是马镫的发明者。

  对于马上民族慕容家族来说,马镫是北方民族必须要用到的,人一旦拥有马镫之后,便可以在马上活动自如,这样就使得骑兵发展起来,进而增强了慕容鲜卑的军事力量。

  田力坤说一旦有了马镫,人可以两脚踩在马镫上,就可以增加活动半径,而且马上也更加牢固,增加安全稳定,所以骑兵发挥的作用更大。聪明的慕容家族就是这样依靠一双马镫拥有了天下无敌的骑兵,开始掌控了马上天下。但是,他们的王朝为什么仅仅存在了一百多年呢?

  纵观慕容家族,他们深受汉文化影响,又保留了北方民族的骁勇,真所谓英雄家族,可问题就出在了慕容家族的豪杰太多,死于内部交锋的人不在少数。一个叫格鲁赛的法国人写了本书叫《草原帝国》,他专门研究欧亚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他说少数民族进入到文明地区后,丢掉了本民族传统优秀的东西,学到了发达地区的腐化享乐。
纵横北中国,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有过他们的功劳,慕容氏尽管最后丢掉了他们的王朝,但他们的后裔融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里,继续创造着辉煌,也有了之后的北魏隋唐的全盛。公元436年,慕容世家的王朝终因国力下降、皇帝穷奢极欲、部族间内讧等原因,被北魏大军灭亡,曾经不可一世的慕容世家遭遇了国破家亡的现实。
 受汉文化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汉文化,慕容世家靠马镫的改革发明获得了核心战斗力,获得了天下,最后竟然又以另一项改革发明为标志,把自己送进了棺材。是的,他们最后的发明竟然就是棺材。

  这种特别定制、标准格式化的棺材,是慕容家族最早使用的,并且从北魏隋唐时期就在全国普及起来。

  从生龙活虎的马上开始,到肃穆安详的棺材结束,慕容家族用自己的奋斗和命运完成了一段历史的隐喻。

  自从在网络上登出寻找慕容的消息后,有很多人报名登记,这中间姓慕或姓容的人有不少,他们都有可能是慕容氏的后裔,因为北燕被北魏灭亡后,上百万的鲜卑慕容氏为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其中一部分人取慕容的第一个字“慕”,或穆桂英的“穆”,或者取第二个字姓“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慕容氏后裔最有可能存在的地方是:青海的土族自治县,甘肃的庆阳,山东的荣成和广东的肇庆,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广东肇庆高要市的白土镇。

5. 慕容的历史

慕容姓《三国志·鲜卑传》中提到,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而从《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部族首领高辛氏的后裔,建立鲜卑国,自言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称为慕容氏。历史上的鲜卑族在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慕容氏的发源地和老家便在这里。第一个渊源:源于汉朝慕容氏,属于以寺庙名称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高辛氏,慕容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氏。   慕容
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期,慕容廆占领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了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氏。东晋到十六国时期,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据《三国志·鲜卑传》中记载,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而从《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部族首领自称是高辛氏的后裔,建立鲜卑国,单于自称“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称为慕容氏。历史上的鲜卑族发源于今内蒙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慕容氏的发源地也在那里,故慕容氏后人奉单于为慕容姓的得姓始祖。

慕容的历史

6. 慕容氏称霸一方建立政权,为何却“富不过三代”,最终灭亡?

相信看过《天龙八部》的朋友都记得,剧里有一个角色叫做慕容复,他的毕生追求就是复国。
虽然这个角色是虚构的,但是慕容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在那个五胡乱华的年代,慕容家称霸一方,但是万事万物终究都逃不过兴衰更替,最终他们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便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01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和融合,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
晋惠帝时期,“八王之乱”这场内乱的爆发,成为了导火索。
造成了晋朝内部分崩离析,国力军力都达到了空前的空虚,民不聊生。
而胡族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纷纷开始起兵侵袭中原,氐族及匈奴族的进攻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西晋也被打的“衣冠南渡”,变成了东晋。
鲜卑慕容氏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在慕容的带领下,先后攻破了乌丸和其他鲜卑各部,统一力量。

在军事上,先后击退后赵,击破高句丽;政治上,崇尚学习汉族文化、技术,取长补短,为后面慕容诸燕开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子慕容儁进军中原,灭魏称帝。以慕容氏为首的少数民族,第一次以王朝和国家的形式,而不是部落民族的形式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打破了中原长久以来都是汉族统治的历史,为后来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做了铺垫。
02
慕容文武双全,为前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他的三个儿子也异常杰出。
首先,即位的慕容儁也是不输给其父的文武全才,建立前燕,开宗立庙,先后消灭后赵、北魏等国家,一举夺下了中原之地。

其四弟慕容恪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
他在其兄死前,拒绝继承皇位,兄长逝世后坚定地辅佐其侄子慕容暐多年,使前燕步入了巅峰。
可惜的是他死后,前燕便逐渐走向灭亡。
五弟慕容垂同样也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慕容恪离世时,曾希望慕容垂继续辅佐他们的侄子。
慕容垂先后抵挡东晋多次进攻,但是由于皇帝的猜忌和慕容垂不忍心同室操戈,他毅然决然选择流亡前秦。

但是后来,前燕灭国后,他不畏艰难,毅然决然踏上了复国之路,最终成立了后燕。
慕容皝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文韬武略,同时也是激励慕容兄弟的榜样。
引得他们以一统天下为目标,建立燕国,才使得慕容氏得以在青史上,留下属于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03
常言道“爬得越高,摔的越惨”。
和历史上的很多封建王朝一样,前燕经历了前人辛勤的努力,刚刚攀上巅峰不久。
满心欢喜迎接了盛世的到来,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由盛及衰,最后不得不走向灭亡。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由于慕容恪的死亡,原先被其压制的小人纷纷上台。
同时因为慕容暐对慕容垂的猜忌,逼迫这个前燕的“中坚力量”远走他乡,造成大量人才心灰意冷,纷纷出走。
再加上由于学习汉文化,导致前燕如同后来的蒙元一样,沉溺于中原的温柔乡中,丧失了身为游牧民族的彪悍习气,转而学习东晋名士的风流。
再加上本身游牧名族出身的慕容氏,并没有运用中央集权制度,沿用的部落制,使得统治者无法很好地指挥统合各部。
奸臣当道、人才流失、同室操戈、沉迷安乐、制度落后,这些无一不是前燕灭亡的原因。

04
而后燕的灭亡则完全怪罪于慕容垂晚年的一次错误,甚至可以说是昏庸的决定。
在好不容易解决完内忧之后,慕容垂将目光锁定在了外患。当时拓跋氏刚刚建立起了“代”,北魏还未完全形成。
慕容垂并未将拓跋氏十分放在心上,因此便让自己的儿子——年青的慕容宝领军征讨拓跋氏,借此让其在军中得以立威。
而正是因为年老的慕容垂,想要锻炼继任者的心态,时任首领的拓跋珪切断了后燕的传信通道,并散布慕容垂已死的消息。
导致后燕军心士气大乱,最终在参合陂大败,精锐被尽数坑杀。
这场失利使得后燕元气大伤,时年已经70岁的慕容垂听后大怒,第二年御驾亲征准备征讨北魏一雪前耻。

拓跋珪当时听闻此消息已经收拾好行囊,准备逃跑。
但当慕容垂率军行军至参合陂时,看到了一年前的战场,积骸堆积如山,于是他便安排祭奠死难的将士们。
当时死者父兄一同号哭,全军上下充满了悲恸的氛围。
慕容垂由于当时已经71岁高龄,再加上因军中号哭和战场的惨烈景象,所造成的忧伤和愤怒。
导致其吐血数升,一路上病情未见好转,反而逐渐加重,无奈只好班师回朝,最后在回师途中病逝。
从此,后燕便逐渐走向没落,直至后来南燕和西燕被北魏和东晋所灭,慕容氏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也就至此落下了帷幕。

05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盛极则必衰,想大秦“奋六世之余烈”,始皇雄才大略,一统天下,最终也不过二世。
封狼居胥的大汉也因为后宫干政、皇帝昏庸、世家掌权而分崩离析。
后面的唐、宋、元、明、清也无外乎如此。
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便开始败业,历史就是一个轮回,不断重复上演着这一幕。
慕容氏也不过只是这滚滚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法抵抗这兴衰更替的历史规律。
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在历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我想,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还是更愿意选择一统天下霸业,而不是这身后的虚名吧。

7. 慕容部首领慕容廆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慕容

张华:“君至长必为命世之器,匡难济时者也。”
房玄龄等《晋书》:“廆幼而魁岸,美姿貌,身长八尺,雄杰有大度。”;“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慕容廆英姿伟量,是曰边豪,衅迹奸图,实惟乱首。何者?无名而举,表深讥于鲁册;象龚致罚,昭大训于姚典。况乎放命挻祸,距战发其狼心;剽邑屠城,略地骋其蝥贼。既而二帝遘平阳之酷,按兵窥运;五铎启金陵之祚,率礼称藩。勤王之诚,当君危而未立;匡主之节,俟国泰而将徇。适所谓相时而动,岂素蓄之款战!然其制敌多权,临下以惠,劝农桑,敦地利,任贤士,该时杰,故能恢一方之业,创累叶之基焉。

慕容部首领慕容廆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慕容

8. 中国有慕容家族和一些古老家族么?

一、陇西李氏  

  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  
  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于是这个家族自李陵后,在两汉三国到西晋,一直默默无闻。而这期间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赵郡李氏。  
  不过从东晋开始,陇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杀的李广的三子李敢,留下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的后代,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第一个君主:李暠。关于李暠是李广的后代,虽然中间隔了几百年,但已无任何争议。史学界都已经承认。  
  当西凉被北凉灭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为两支:  
  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后来在北朝,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封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  
  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往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功臣。其后人李充这一支被称为唐皇族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  
  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  
  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国大将军李弼(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  
  这里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  
  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  

注释:  
  关于李唐皇室的真正来源,当代史学界有太多的争论了,除开陇西李氏说,还有赵郡李氏说,以及鲜卑汉化说。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关于南唐皇室的真正来源,也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李唐后裔说,与冒姓说。不过由于是曾孙辈,作假几率比较小。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二、沛县刘氏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  
  汉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是的的确确的不假。  
  至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演义》如此记载: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可是,事实上,刘胜的儿子有记载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刘备是谁生的。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宋武帝刘裕,正史记载为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亲刘翘时,已经非常没落了。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据了。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注意,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  
  其实到了现在,沛县刘氏早已没落。如今的刘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刘氏。  



三、陈郡谢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历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体现,就是这位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始祖是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进入仕途,使得陈郡谢氏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东晋时,谢尚,谢万使陈郡谢氏逐渐崛起。而谢安、谢石、谢玄、谢琰四人所导演的淝水之战,更是让华夏数千年历史永远见证了这一传奇时刻。  
  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成为远比皇族还高贵的士族领袖。  
  这其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谢灵运、谢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谢道韫,更是小女子的偶像。  
  然盛极必衰,一场飞来横祸——侯景之乱横扫江南,加之历朝皇帝对谢氏的猜忌,陈郡谢氏急剧没落。陈朝末年,当谢贞去世后,这位昔日华丽豪门,伴随着乌衣巷一道,无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沈约)。  
  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  
  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带个“之”字。除王羲之外,还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辈兄弟,还有徽之、献之、恢之、陋之等等儿孙辈,名字带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绝了。  
  由于与陈郡谢氏同样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开始衰弱,这时候,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时,琅琊王氏的一个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孙王潮与王审知,进军闽地,建立了十国中的闽,成了如今福建台湾广东王氏的先祖。      



五、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噢~~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颠峰。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六、范阳卢氏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  



七、 荥阳郑氏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从燕太子詹事郑温开,温生四子;涛(西祖)、晔(北祖)、简(南祖)、恬(中祖)。  
  从北朝入随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宰相接连不断的诞生。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八、太原王氏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浑。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尚书令,与儿子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也是这一家人。  
  王愉之孙王慧龙北奔北魏,开创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业。其后北魏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正式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显赫,诞生了著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横扫印度的传奇将领王玄谟这样的赫赫人物。  



九、弘农杨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历史上又一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始自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三国中的著名将领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把这个家族推到极至的,则是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  



十、兰陵萧氏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  
  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