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南的介绍

2024-05-21 00:42

1. 邓小南的介绍

邓小南,女,1950年生于北京,邓广铭的女儿,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

邓小南的介绍

2. 邓小南的个人简介

邓小南的父亲是唐宋辽金史专家邓广铭先生,然而与我们想象中顺理成章的“女承父业”不同,邓小南真正接触历史学竟是在上大学以后,而直接授业的老师,都是邓广铭先生的学生。用邓老师的话来说“我与父亲,感觉上似乎是隔着一代人。”说到为什么将宋史作为研究方向,邓老师告诉我们,主要是因为她在接触历史中发现,秦汉时段的研究史料略显不足,而明清时段则反之材料太多,过于繁杂,而同学中选择学习宋史的较少,衡量个人有限的精力之后,她最终选择了中古段的历史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邓老师写的关于父亲邓广铭的文章《父亲最后的日子》,字里行间浓浓的亲情融合着两代人对于学术的至死不渝的探索,对于独立人格、品性的近乎苛刻的严格的自我要求,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震撼,一代学人的风范,在文字中得到彰显;一代大师的风采,在一个家庭中得到如此之好的传承。“女承父业”,继承的又岂止是学问,更是一种品性,一种人格。“我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应该说是人品上的正直磊落,以及学业上的一丝不苟,孜孜以求。”邓老师这样对我们说。邓小南是北大历史系78级的学生,正值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也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在这样的大时代中,邓老师曾经在“北大荒”生活过9年,在28岁时又重新走进课堂。邓老师当年的同班同学阎步克、荣新江等,现在都是北大历史系富有名望的教授之一。回想起那样的一个时代,那样的大学生活,邓老师说:“当时我们的感觉,是赶上了‘末班车’,很希望能够把失去的时间再追回来。在‘科学的春天’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大家十分珍视这种机会,心气很高。没有当时那个时代,没有这样一批杰出的同学,自然也就没有我。”平淡而真切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给予邓老师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始终珍惜着每一份前进的动力,始终抓住任何求学的机会,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也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代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之后史学发展的基础。2008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结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邓小南被评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

3. 邓小南的个人简历

1978、9——1982、7 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生;1982、9——1985、7 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985——1997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助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至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6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海外讲学:2003年3月~6月,韩国高丽大学东洋史学科,客座教授,讲授“宋代历史专题”(本科)、“唐宋课绩与资格制度研究”(研究生)。2006年 1月21日~2月11日,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讲学;4月6日~5月2日,访问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研究中心。2006年9月14日~2007年1月8日,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客座教授,讲授“宋代史料选读”、“宋代政治制度专题” 。2008年9月15~2009年1月15日,应邀到台湾成功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学期。2009年4月15日~8月15日,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任教,9月23日—2010年2月18日,应邀在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任客座教授。

邓小南的个人简历

4.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简介

王曾瑜 男, 1939年生,原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著有 《鄂国金佗(左禾右卒)编、续编校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宋朝兵制初探》、《宋朝阶级结构》、《金朝军制》,历史小说《靖康奇耻》、《河洛悲歌》等 。姜锡东 男, 196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宋史的研究,被评定为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著《宋代商业信用研究》获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论文《宋代交引铺的经营活动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获河北省社联二等奖。主持编写十卷本《中国改革通史》,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宋辽夏金元卷》等多部著作。专著《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中华书局2002年12月出版)获2003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 男, 194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法律史、宋史研究。出版专著《宋代法制研究》、《宋代法律史论》等书,合著出版了《宋朝典制》。《宋代法制研究》一书获河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综合卷。《宋代立法简论》获河北省社科二等奖。李华瑞 男, 195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河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辽宋夏金史及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被评定为河北省跨世纪优秀人才,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现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1999年获河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获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即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先后出版了《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宋夏关系史》、《中华酒文化》、《王安石变法研究史》等专著。《宋夏关系史》获河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获河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刘秋根 男, 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宋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典当制度史》、《明清高利贷资本》等专著,其中《中国典当制度史》获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明清高利贷资本》获河北省第八届(2002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一等奖。参予撰写的《清代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获郭沫若历史著作专著类二等奖(2002年)。2004年入选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汪圣铎 男, 194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宋两财政史》(上、下)、《中国钱币史话》、《宋真宗》、《两京梦华》、《两宋货币史》、《两宋货币史料汇编》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一、第二届学术成果“金泉奖”。《两宋货币史》于2004年获河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王善军 男, 1966年生,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宗族、辽代宗族的研究,已出版专著《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获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王菱菱 女。 1954年生,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宋代经济史、矿冶业史研究,专著《宋代矿冶业研究》将于近期出版。高树林 男, 1932年生,教授。主要从事辽金元经济史、人口史研究,出版专著《元代赋役制度研究》,该书获河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闫孟祥 男, 1960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此前曾于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完成科研课题:大乘佛学与理学核心义理比较研究。 男, 1966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辽金元史、北方游牧民族史研究。王晓薇 女, 1974年生,硕士,实习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宋代政法史研究。王志双 女, 1974年生,硕士,实习研究员。主要从事宋代政治史研究。贾文龙 男, 1974年生,硕士,实习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宋代政治史研究。丁建军 男, 1966年生,学士,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宋代文化史研究。校内博导 : 李振纲 ,男, 1956年生,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李金铮 ,男, 1965年生,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校外兼职教授 : 乔幼梅 ,女,山东大学 历史系 教授,博导,原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黄宽重 ,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金渭显 ,男,韩国明知大学教授,韩国宋辽金元史学会会长。游 彪 ,男,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系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苗书梅 ,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杜建录 ,男,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宋史中心兼职博导。孙洪涛 ,男,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教授。李瑾明 ,男,韩国外国语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曹福铉 ,男,韩国京畿大学讲师,博士。王嘉川 ,男,江苏扬州大学历史副教授,博士。方建新 ,男,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方 健 ,男,苏州市经济协作办公室高级经济师。刘浦江 ,男,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富学 ,男,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龚延明 ,男,浙江大学人 文学院 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宋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校外兼职): 朱瑞熙 ,男,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黄宽重 ,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邓小南 ,女,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程民生 ,男,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包伟民 ,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系 教授,博导,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5. 求《宋徽宗伊沛霞》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宋徽宗伊沛霞》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89GskAwYs-QQPRBz-7vew
?pwd=kgnq 提取码: kgnq简介:就史籍解读与史学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个案。在习见的历史叙述中,徽宗无疑是反面形象。本书作者强调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开以往的评价框架,以不同类型的材料和多种细节,拼织出形象丰富的宋徽宗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伊沛霞教授将个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结合在了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么推动着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复兴和政治改革,为我们理解统治者仍在灌输的激情提供了一个新的面向——不管这种激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求《宋徽宗伊沛霞》全文免费下载百度网盘资源,谢谢~

6. 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我们真的认识宋朝吗?

宋朝能够 说成“生于忧患,善于忧虑”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大情况下,宋朝的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依然获得了很多造就,这种造就与乡绅群众的积极主动主题活动离不开。在迈向大众化、世俗化、人文化艺术的全过程中,乡绅对本身文艺活动的了解,实际上是在“志于道,据于德,据于仁,游于艺”那样的总体架构下了解的。两宋时期,应对严苛的内外挑战与生活压力,乡绅群众展现出坚毅坚强不屈的活力,锲而不舍追求完美幸福生活,造就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财富与感人肺腑的精神实质财产。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专家教授,历史人文人文科学研究所校长。著有《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朗润学史丛稿》等好几部经典著作。

天下大势分南北赵宋一朝,我觉得大部分可以用“生于忧患,善于忧虑”这八个字简易归纳。
20 新世纪中后期,对于赵宋王朝的总体综合国力,学术界一直有“积贫积弱”的指责,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就疼痛感宋朝是“积贫难疗”“积弱不振”,之后很多教材也沿用这类叫法。那样的归纳在一定水平上体现出宋朝“生于忧患,善于忧虑”的历史时间特点。
宋朝在历史上,的确存有“积贫”“外患”的情况。在宋人的叫法中,“积贫”一般是自民生工程视角着眼于并非自财政支出费用考虑;“外患”则就是指对外开放交锋中本朝国势疲软萎靡。二者所说,并不是同一方面的难题;针对有关状况的注重与指责,则反映出难题的不断存有和世人的危机意识。

宋朝所在的历史时期,自始至终遭遇着十分不容乐观的外界工作压力。赵宋并不是严苛实际意义上的统一王朝,用宋人得话而言,“天下大势分成南北方”,实际上是中国在历史上又一个“汉朝”阶段,北方地区一直有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等中华民族政党与之共存。宋代的领土,是中国各关键王朝里总面积更为窄小的;到宋代的情况下,以黄河—大散关一线做为宋金中间的界限,也是偏安一隅。
内忧外患的总体格局宋朝的历史时间展现着很多看起来分歧的状况,从这一视角看来,还可以说这一时期有十分宽阔的科学研究室内空间。大家既见到两宋三百年在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组织建设层面有光辉的造就,也痛切地觉得到王朝末日的沧桑。在那样一个时期里,一方面有宋徽宗那样特别喜欢造型艺术的君王,对“盛世”强加于人、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一阶段并并不是三百年安宁,只是自始至终随着着环境因素的挑战。

宋朝军事实力的萎靡,历年来遭受抨击。有专家学者强调:“纵览两宋与辽、北魏、金、蒙古帝国战事的关键战争,若以攻击和防御这二种战事基本上方式和彼此开展战事的目地来考量,宋的国防不成功大部分都产生在宋启动的攻击战争层面,而宋在地区抵御来源于辽、北魏、金、蒙古族攻击的攻防战,则大多能获得不错的战况。”“宋朝全部发展战略构架中最敏感、最经不住磨练的,就是以友谊忽然转取攻略大全这一个阶段。”这类国防上的处于被动情况,与宋太宗至今“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我国基本国策息息相关:关键预防内部错乱,而对外开放消沉防御力。
“立纪纲”与“召和气”宋朝并不是中国在历史上国势更为富强的阶段,则是文明行为发展趋势的兴盛阶段。就领土的深度广度来讲,宋朝所进行的,与上代相比,并并不是真真正正实际意义上的统一;而其对里执政所做到的深度方面、操纵幅度,则是前朝所难比较的。自宋朝至今,中国在历史上再也不会发生比较严重的瓦解军阀混战局势。这与宋朝重视预防缺点的“祖先之法”拥有立即的关联。

宋朝政治局面尊崇稳定、重视调整,“平稳高于一切”是官府政冶的关键总体目标。学者广泛认为,宋朝朝廷“称之为是中国各代王朝中更为贤明的”,针对民俗文化、经济发展工作、社会发展等层面,宋廷未作太多干涉。“立纪纲”与“召随和”,是赵宋执政现行政策与挫折的重要两轴。“纪纲”(或曰“纲纪”)实际上便是法纪、政策法规,便是规章制度;说白了“随和”,在宋人心中中,是一种交感于天地阴阳中间、当然运作的和睦雍睦之气。这两轴的配对t检验,组成了那时候的政冶主旋律。
宋徽宗 瑞鹤图 部分 辽宁历史博物馆藏 宋朝政和二年上元节之次夕(即公年1112 年正月十六日),国都汴京空中突然云气悬浮,群鹤飞鸣于城堡空中,很长时间回旋没去,徽宗觉得是中国国运强盛之征兆,因此欣然命笔,将亲眼看到场景绘于绢素以上,并赋诗一首以纪实际上。
宋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针对宋朝在中国古时候五千年历史中的部位,近现代至今的一些文坛巨匠经历确立的点评。20世纪初期,启蒙教育现实主义教育家严复老先生以前说:古代人好读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亦以其文本耳。若科学研究人的内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时间最合适究心。中国因此 变成今日状况者,为善为恶姑没有论,而为宋人之所铸就,什八九可肯定也。

知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老先生刻画了华夏文化的发展趋势多元性,他说道:中华民族之文化艺术,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弱,终必复振。国学经典大伙儿钱穆先生较为了每个历史时间环节的社会转型,强调:论中国古往今来社会发展之变,主要在宋朝。宋之前,大致可称之为古时候中国;宋之后,乃为子孙后代中国。就宋朝来讲之,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人生道路,较以前代无不发生变化。
几个老先生的叫法,虽然视角不一样,都关心这一时代的变迁,包含人的内心、政俗之变,文化艺术兴衰之变,及其古往今来社会发展之变。这也提示大家留意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留意长期性演变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7. 《宋徽宗》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宋徽宗》([美] 伊沛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pN_uk6iWi1oMhgqnntV1g
 密码:5po8
书名:宋徽宗
作者:[美] 伊沛霞
译者:韩华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8
页数:618
内容简介:
【本书看点】
★ 以现代史家之眼,还原宋徽宗的真实生命历程——抛开中国传统史学符号化的道德指责,伊沛霞教授以“了解之同情”的现代学术立场与现代政治观点,从宋徽宗自己的视角出发,再现了北宋末期的历史与时代风貌。
★ 北宋末期,中国的艺术水平究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作为历史上屈指可数天赋极高的艺术家皇帝,在书法、绘画、诗词、茶道、建筑等多个领域,宋徽宗在位年间,有何种影响。 他和同时代艺术家,如何往来。以绘画为例,作者选取五幅名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北宋的灭亡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位二十余年,宋徽宗犯过哪些错误?在走向盛世的时刻,宋徽宗在面对外交、战争、党争、经济方面的棘手问题时,出于何种目的,做出了哪些决策,使得情势急转直下,乃至最后沦为亡国之君?
【内容简介】
宋徽宗在位期间,中国几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位二十多年间,这位极富艺术天赋的皇帝引领宋朝达到了文化上的鼎盛。不过,因为被女真人俘虏,最终死于异国他乡,宋徽宗更多的被后世认为是一个失败的皇帝,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
伊沛霞教授积数十年之力撰成《宋徽宗》,成为英文世界为这位皇帝撰写的首部完整传记,力图矫正大众对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见。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将其放回历史语境中,还原一个繁荣国度的君主不断追求卓越荣耀的雄心——尽管这份雄心以悲剧收场。
徽宗在即位早期竭力超越朝廷党争,随后将精力转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大大拓展了朝廷的慈善事业,建立官学、医院、孤儿院、乞丐墓地。作为艺术家,他身边围绕着杰出的诗人、画家、音乐家,他还修筑了壮丽的宫殿、寺观和庭园,后世几乎难以超越。他对道士青眼有加,为道经作注,还让臣民也接受并践行这种信仰,不过他对道教的虔诚最终偏离了儒学主流,削弱了他的治国能力。
【推荐】
就史籍解读与史学反思而言,宋徽宗是很好的个案。在习见的历史叙述中,徽宗无疑是反面形象。本书作者强调徽宗既是皇帝,也是“人”,希望避开以往的评价框架,以不同类型的材料和多种细节,拼织出形象丰富的宋徽宗。作者力图从徽宗的角度去观察他的世界,以求对其活动有所理解;并且尝试在世界君主制度的范畴内,用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皇帝,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讲述徽宗的故事。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伊沛霞教授将个人和政治、政策和人性结合在了一起,努力追索到底是什么推动着宋徽宗一步步追求文化复兴和政治改革,为我们理解统治者仍在灌输的激情提供了一个新的面向——不管这种激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岭南大学教授)
自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来,还没有大学者为普通读者写一部中国皇帝的传记。伊沛霞广泛征引各类原始材料,按照主题和时间重新梳理,用全新的视角加以处理,修正了徽宗长久以来的负面形象。她没有从“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这个角度来解读宋徽宗,而是努力从徽宗的视野来看他的世界,并时刻意识到徽宗在做决定时究竟掌握哪些信息。伊沛霞对宋徽宗生平的解读是人文主义的,并带有心理学上的说明,她试图重新想象皇帝威严的外表下隐藏的脾气秉性、真情实感和个人思想。
——李瑞(Ari Daniel Levine,乔治亚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博士,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宋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著述丰富,代表著作为《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1995年列文森奖)、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2010年史密森学会岛田奖)、《剑桥插图中国史》。2014年,为了表彰伊沛霞在学术研究上的贡献,美国历史学会为她颁发终身成就奖。
【译者介绍】
韩华,四川隆昌人,历史学博士,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曾出版专著《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研究》、《罪证:从东京审判看日本侵华鸦片战争》,译著有《孔门理财学》、《当代儒家政治哲学》、《审判山下奉文》等,曾在《近代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清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新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宋徽宗》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8. 有没有写两宋历史的好书?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本书于1951年初版,以后三次增订。作者认为: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反驳自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对王安石的传统成见,恢复王安石的本来面目,使一个政治改革家的本来风度和丰采,再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一本关于王安石的个人传记,更是反映北宋熙丰改革史事的实录。
  本书作者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书是 在1944年的《岳飞》和1955年的《岳飞传》基础上,再次修改而成的。本书勾画出了岳飞生活的时代轮廓,描绘了岳飞一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丰采,思想和情操,并对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评价。该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传记,是一部两宋之际的政治史、军事史,是一部两宋之际的宋金战争史。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社1998年
  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史”丛书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辽、宋、西夏、金时期社会生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居室、交通、妇女、婚姻、生育、丧葬、社会交谊、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称谓、排行、避讳、押字、刺字纹身、休假、语言文字、家族、节日等,是目前本领域最为重要的专著。
  本书作者朱瑞熙,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复生、蔡崇榜,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白 钢全书主编、朱瑞熙分卷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本书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绍宋代各项制度外,着重在阐述其运行机制和特点;同时,首次论述宋代的中央决策体制,探讨中央决策机构和决策的依据,信息传递渠道,决策和政策贯彻执行的程序、方式,决策的特点与效应等。这是目前最为全面地阐述宋代国家制度史的著作。
  
  漆 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本书依据丰富的史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本书作者漆侠(1923-2002),山东巨野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
  本书试图按现代军制学的规范,重新研讨宋朝兵制,主要介绍了北宋禁兵和南宋屯驻大兵的演变、编制、指挥系统等问题,以及宋朝募兵制、装备、通信、后勤、军费、军法、军政等各个方面,勾廓了宋代兵制的全貌,是该领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这是一部试图全面描述宋代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专著,从宋代乡村户与坊郭户、官户与民户等对称户名中,提出户口分类制度的概念,并通过户口分类,论述宋代的社会阶级。此书屏弃了作者认为不科学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个命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梁太济《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本书从几个具体的侧面,讨论两宋时期的阶级关系,如家业钱的估算内容及其演变、五等户定制及其细分化形式化倾向、五等下户的经济地位和所占比例、乡村客户的侨寓特点和主要构成、客户诸称辨析、土地买卖的盛行及其社会影响、分种和租种两种租佃基本形式、夫役征发的形式和承担者、身丁钱物的除放过程、两税法的演进,以及阶级对抗的若干新现象等,全书分析深入,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本书作者梁太济,浙江台州人,1934年生,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
  本书讨论在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与商业发达前提之下,南宋农村社会经济的冲突与协调。全书从户口状况、土地分配、租佃制度、农家劳力与资本、以及农产市场与价格等经济活动的各个侧面,阐释南宋农村贫富不均状态下政府与富家协调经济的各种努力及其成效,立意新颖。
  本书作者梁庚尧,1948年生,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其凡《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本书类似于宋代史的研究手册,全书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等方面纵线条地描述了宋代历史发展的概况,并特设一节,介绍宋代的科学成就,然后又从各方面对宋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做出了自己的估价。最后一章对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学术史的回顾,较为详细。
  本书作者张其凡,四川蓬溪人,1949年生,现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员。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本书探讨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如文官选任主管部门、考课法、资与资序、荐举制度、磨勘制度、差遣除授制度等,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宋代铨选制度的专著。作者选择了宋代官制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作了独创性的论述,钩沉索隐,梳理十分细致,尤其重视追溯制度演变的渊源,因此能推陈出新,发人深省。
  本书作者邓小南,女,1950年生,现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本书法文原著出版于1962年。二战以后,西方汉学界开始反思自19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关于“永恒不变的中国”的观点,逐步认识到中国数千年前近代时期在社会各方面深刻的发展变迁,宋代则是当时西方学者首先关注的一个历史时期。本书以1275年前后的临安城为例,描述了中华文明在当时所达到的成就,是西方汉学学术史上的代表性论著。
  本书作者贾克•谢和耐(Jacques Gernet),1921年生,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
  
  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
  本书是一部规模较大、论述较为完备的南宋史,目前完成的是其政治、军事和文化篇,为相对簿弱的南宋史研究补充了学术成果。本书在某些论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认为“绍兴和议”是战争双方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达到某种平衡的产物;南宋末年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主要是由于遭到江南地主阶级的攻击而失败,不应全盘否定,等等。
  本书作者何忠礼,1938年生,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吉军,1961年生,现为杭州出版社副总编。
   
  葛剑雄主编、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本书是目前较为全面的关于辽宋金元时期人口史的专著。全书搜寻资料较为完备,通过考证自北宋初期至南宋后期的6个标准时点的全国和分区域户口数据系列,并大体恢复了当时全国和分区域户口数据。同时,本书也讨论了诸如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人口发展过程,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和相关因素,及其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等等重要问题。此外,对当时城镇人口、各朝人口变动的内在规律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本书作者吴松弟,1954年生,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本书是近年来日本学者研究宋代史的代表性论著。全书灵活运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之间学际对话的方式、历史研究传统的实证主义原则及区域经济、广义社会史学等研究手法 对宋代江南社会经济的诸层面进行了系统考察,令人信服地对江南地区的生态演变、农田水利、经济开发、移民定居、城市发展、社会流动、商业交通、户籍税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作者斯波义信,1930年生,曾任东京人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
  
  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本书是一本强调学科整合的战争史著作,将战略文化的理论引进军事史的研究,用大战略、战略、战术等新概念重新评析宋辽战争中的各场战役,从而解释北宋经略幽燕演成军事灾难的原因,批判本领域“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先南后北”等传统命题,立论新颖合理。
  本书作者曾瑞龙(1960-2003),生前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95年
  本书从整体上对宋朝财政进行了客观详尽的描述,从而揭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同时勾勒出中国中古时期财政演进史的一个横切面的轮廓。本书着重于制度的阐释,从宋朝各代财政史的发展沿革、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体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比较全面。
  本书作者汪圣铎,1948年生,现为河北大学教授。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本书通过宋代地方财政史的个案研究,点到为止地归纳有关中国帝制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般性的论题。全书从宋代两税税额的基本固定化与实际征收持续增长这一现象入手,考察了宋代税赋征调上不能循名责实、名实相符的情况,以及中央政府不停增加从地方调拔的方法,将税赋增收的责任转嫁给地方政府的过程,认为宋代地方财政史的现实,体现了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与地方无序的双重特性。
  本书作者包伟民,1956年生,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