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科学?

2024-05-19 22:22

1. 什么是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它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比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政治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
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一些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

社会科学的应用:
自科研究机自界包括物属性内机自界各门科总称含括许领域研究用定位科遵守科科自科通试着解释世界依照自程序运作非经由神性式认识象整自界即自界物质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形式。
认识任务于揭示自界发现象及自现象发程实质进握些现象程规律性便解读并预见新现象程社实践合理目利用自界规律辟各种能途径自科根本目于寻找自现象包括文、物理、化、球科、物、神经科等。

什么是社会科学?

2. 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 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所发表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对繁荣和发展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及学术成果的水平,促进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在不同时期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成为当代我国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 经过20多年办刊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平实的独特风格。《中国社会科学》倡导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鼓励学术创新,注重学术规范。在编辑工作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依靠严格的审稿制度保证刊物的学术水平。

3. 什么是社会科学??

通常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包括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
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

什么是社会科学??

4. 什么是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强调人的社会性、关系性、组织性、协作性等共性方面`

5. 中国社会学的中国社会学现状

截至2005 年,全国高校建有社会学系或社会学专业70 多个,社会工作系和社会工作专业186 个,有专任教师约4000人,在校本科生和专科生约4 万人。全国社科院系统和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系统设立社会学研究所50 多个,专业研究人员近千人。各重点高校和重要科研机构设有博士点16 个(25),硕士点97(115),招收博士研究生160 人,硕士研究生1083 人。社会学分支学科已经达到40 多个。全国建立了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等一级学会、中国农村社会学会、中国社会政策研究会等多个二级学会以及一批专业委员会,2006 年学会还新批准成立家庭与社会性别专业委员会。各省也普遍成立了自己的学会。另外,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还建立了若干实体性的和非实体性的相关研究中心。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学界老前辈和新生代的共同努力下,在与国际社会学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在机构和队伍方面获得空前发展。社会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基本建立起来,教学科研机构在全国各地的布局初步形成模样,教学科研队伍初具规模,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科研能力以及参与国家建设事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与国际社会学界对话交流的空间不断扩大。

中国社会学的中国社会学现状

6.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社科学者?

他曾在微博上回应在贵州担任村官一事,“我绝不在贵州领一分钱工资补助和报销车马费,绝不到村民家白吃白占,全是自带干粮;希望能将布依族的安章村从衰败中得到修复,通过建立文化旅游性质的‘布依大院’,并为天下的艺术家打造一片创作空间。”于建嵘任职村官一事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许。毋庸置疑,于建嵘的“村官”之任以及他多年以来的立言立功和特立独行都成了国内社科学者的一个标杆。然而,在崇敬于老师之余,我的目光所及,看到的却是国内大多数社科学者的碌碌无为、中庸当道、趋炎附势、得过且过。于是,忧从中来: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科学者呢?在我看来,中国需要具有以下五类气质或者说禀性的社科学者。一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对一个学者的最基本要求。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不可能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所有的出类拔萃的研究成果和杰出事件都是独立思考的产物。然而,纵观国内学术界,尤其是社科界,即便是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禀性要求,却也成了一种奢望。流行于国内社科学术界的,不是独立思考和长期苦读和刻苦钻研,而是抄袭、模仿、拼凑和随大流、追热点和人云亦云。就我所熟悉的经济学领域而言,可以说,90%以上的发表文章都是建立在抄袭、模仿的基础上的,真正独立思考的、富有原创性的论文少之又少!这些文章中,那些借用国外的工具和已有的模型,然后用一些中国的数据,做一些所谓的实证,就算是稍微好一点的;而大多数差一点的文章,就直接抄袭或者是东拼西凑(大量的收版面费的期刊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不仅文章如此,许多经济学者的言论亦是如此。从网上、电视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经济学者的“未经大脑”的言论。这些言论或哗众取宠、或惊世骇俗,但就是没有一点常识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二是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建立在独立人格上。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不可能有独立思考的禀性。国内大多数社科学者之所以没有独立思考,恰恰就在于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主要表现为:(1)对权力的趋附和膜拜。一些学者见风使舵,权力者说什么,他就说什么;一些学者趋炎附势,权力者要什么,他就论证什么;一些学者不以学术尊严和学术成果为追求,而是以一官半职为荣。(2)对金钱的追逐。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依据的不是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想的不是做出多么优秀的成果,而是以捞取科研费为目标;挂职多个独立董事,捞取企业资金;四处拉关系、找赞助,甚至直接搞腐败。(3)对大众的谄媚。沽名钓誉,热衷于哗众取宠;不坚持常识和真理,语不惊人死不休。最典型的就是国内某些所谓的地产专家,经常放一些毫无常识的、没有研究基础的言论,以博取大众的眼球和点击率。(4)对机会的把持。一些社科学者,在拥有一定职位和声望后,就成了“学霸”,把持着论文发表、课题申报、学位设立、科研成果评审、硕博士招生等方面的机会。(5)对真理的漠视和对真相的隐瞒。许多社科学者,在教学和科研中,屈从于来自权力的压力,不敢坚持真理,也不敢披露真相,而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良知的沙漠里,漠视社会的黑暗、不公和特权横行。三是深入真实世界。社会科学是一种来自真实世界的科学。没有真实世界的案例、数据和细节,所谓的社科成果不过是象牙塔里的臆想而已。然而,纵观国内社科界,可以发现,臆想多,真实少。就我所熟悉的经济学领域而言,尤其如此。可以说,大多数经济类文章都是为文章而文章,都是象牙塔里的产物。它们中的95%以上都是一些学者,套用几个并不真实的数据,利用一些回归模型做出来的,里面鲜有来自真实世界的调查、来自对历史的详细考究和来自对细节的深入研究。对此,科斯、张五常和周其仁等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当前的经济学逐渐走向了形式主义和数学主义,成为一种纯粹的智力游戏,而缺失了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和来自真实世界的血与肉、灵与性、真和美。四是历史和全球视野。社会科学既是当代的,也是历史的;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真正好的社科成果,都是现实与历史的交汇、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共融。如果缺乏历史的底蕴,没有来自历史的证据支持,它就会显得单薄而苍白;如果只有民族性,而没有全球视野,它将显得憋昃、狭隘,缺乏普世的意义。然而,在历史方面,纵观国内的许多学者,或者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或者迷信于某些说教而对历史断章取义,或者用政治的言词来代替历史的事实和对历史真相的考究,或者知道历史但却缺少一个通观历史的理论逻辑(就像North和Acemoglu等人那样,既懂历史,又能用具有内在逻辑一致的现代理论来阐释历史)。而在全球视野方面,则更是憋昃和狭隘。很多社科学者不读国外史和世界史,不读外国文献,尤其是在研究中,更缺乏一种基于全球视野的比较研究。就我所熟悉的经济学领域而言,真正建立在全球视野和历史上的、杰出的比较研究成果,国内还聊聊无几。五是批判中的建构。对社科学者来说,批判精神是我们应秉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光有批判还不够,更重要的应该是建构。就像破坏容易、建设难一样,批判和建构也是不对称的----批判容易,建构难!这一点,国内的大多数社科学者也做的不够好。多数学者热衷于批判,而很少提出建设性的、可行的方案,更缺乏能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去指导建设、指导实践的社科学者。 是的,中国需要大多数社科工作者具有以上五种禀性和素养。然而,目前,就我所接触的和我所了解的,只有于建嵘先生等少数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在与于老师的接触中,你可以知道,他不仅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体力行,长期深入真实世界搞调查研究(如与上访者同吃同住同坐同去部委找人关注社会问题);他关注社会,发起微博打拐,宣扬社会公平正义;他既批判又建构,奔赴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纳具村任村主任助理,指导乡村建设;他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宏远的全球视野;他毫无学霸气,待人接物心平气和、帮扶青年才俊的成长……是的,中国的社科学者都应该向于建嵘学习。唯有这样,中国的社会科学才能真正繁荣、才能开出真理之花、才能结出指导实践的丰硕之果。不过,中国还需要一种土壤: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土壤。没有这样的土壤,就不会有千千万万的于建嵘式的社科学者涌现。

7. 中国科学社的社会影响

传统中国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自然也没有科学社团这一社会组织。随着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科学社团的创建也走上历史舞台。与西方科学社团相比,中国科学社团无论是创建的社会环境、组织形式,还是组织程序、社会功能、与政府的关系等,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中国科学社既是为适应科学的专门化和大科学发展趋势而创建,也是中国社会现状与美国社会绾合的产物;既是中国科学人才聚集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更成为不断催生科学家成长与群体壮大的摇篮。从1914年6月10日在美国纽约州小镇倚色佳康乃尔大学创建,到1960年在上海黯然宣告解散,中国科学社见证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本文运用科学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梳理这一团体在激变社会中的演化及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以探讨中国科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西方近代科学社团为模本的中国科学社,宣扬科学、实践民主,切合了当时国内文化建设与文化革命的需要,为德先生、赛先生的吁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国科学社多次调适其社会角色。成立之初,取股份公司形式,仅发刊《科学》杂志。1915年10月25日,改组为学术社团,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社务大为扩张。1918年搬迁回国,将社务重心转移到宣扬科学研究与科学体制化,并身体力行具体实践,于1922年8月进行第二次改组,明确打出科学研究旗号,创建生物研究所等。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再次进行角色调整,将社务重心转向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并重,创刊《科学画报》、改版《科学》,并试图向中国科学团体联合会或中国科学促进会这一角色转换,以担当指导、奖励、评议功能,惜未获成功。在艰难困窘中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又积极呼吁科学家们致力于科学的合理利用、追求民主与学术独立。1949年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完全丧失,但仍一直坚持到1960年,才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是从宣扬科学研究、呼吁创建各种专门研究机构以形成社会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中国科学社对中国近代专门科研机构体制化的作用都十分显著。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是中国近代科研机关的典范,不仅取得大量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在国际科学界为中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成为中国科学走向世界科学共同体的最为重要的通道之一;而且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未来中国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对科学研究氛围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塑造与传播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历程,为民间社团的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路径。总体而言,民国时期虽然存在不被政府完全控制的民间社团,但民间社团与政府之间并没有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中国科学社等民间社团利用私人关系这一非正规的组织关系获得了相当的发展空间,但在民间社团与政府之间正规的制度性关系上建树很少。具体来看,民间社团与政府的关系在北京政府与南京政府时期显现出不同的态势。中国科学社利用北洋政府时期割据混战造成的中央政府权力空隙迅速发展,逐渐充当起国家学术代表的角色。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不断强化其在学术文化事业上的功能,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体制政府化大幕,中国科学体制化也走上了异途。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学社这类民间社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政府的资助与扶持,但其施展空间已被急剧压缩,发展前景也日益黯淡。

中国科学社的社会影响

8. 中国有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社科院实行学部委员制,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这个现实的原因,就是国内一直以来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体制思维。1949年以后,部分人文社会学科被取缔、相关研究进程被中断的老黄历不提,直至今天,人文社会科学仍未获得应有重视,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仅举一例,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加起来有1545人(不含外籍院士),而社科院学部委员仅有57名,加上离退休的荣誉学部委员也仅有190人,这一数字后面还应加括号备注“含已故”。要知道,1955年中科院公布首批学部委员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就有61人。如果有耐心去梳理这份名单的人员年龄、专业,当可看到这支队伍的更多实情,总之就两个字:寒碜。
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也该采取院士制度。唯如此,才能彰显对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视,以及对该领域专家学者的尊重。当然,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发挥其积极作用。
这些年来,也有不少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有所争论。赞成的理由自不必多说,反对者所持理由却颇有些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人觉得,人文学科的科学含量很低,其学术成果难以衡量;还有人认为,国内人文社科学者水平差,基本没有什么学术创新,不评也罢。前一种说法是出于对人文社科的无知;后一种说辞涉及应然和实然的层面。对此,我认为社科院设立院士制是一种必要,至于国内人文社科现状堪忧,那是另外的问题。何况,正如上述,社科院至今未设立院士制,也限制了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正常发展。
目前,可以说是对社科院学部委员制进行改革的较好时机。一是国内社会对人文社科领域越来越重视,人们普遍意识到,国家强大不仅需要发展科技,还应有人文精神的提升;二是,建设文化强国,重视人文社科乃题中应有之义;三是,针对学术机构改革,应减少行政干预,突出学术导向,已成为社会共识。就此可以说,启动对社科院的机制改革,正当其时。
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部委员制,不仅容易被误读,而且不利于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对话。社科院实行院士制,与中科院、工程院一起形成“三院”鼎立格局,这将成为国内最高学术机构建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