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人生的枷锁

2024-05-19 06:16

1. 解开人生的枷锁

    人生最重的枷锁是什么呢?是被安全感束缚的注意力。
  
     安全感是什么呢?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 危险 或风险的预感。
  
     安全感缺乏时会导致 焦虑 ,对事物不必要的过度担心,缺乏自信,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关键时刻总是希望依靠别人,希望别人能够帮助自己,同时,内心深处对自己和别人又都不够信任,对生活周围的人与事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有的人还会总觉得自己生病了,对死亡异常的害怕。这样注意力就会被过度的分散。
  
     如何解决安全感缺乏呢?
  
        1.  正视自己 你不用对生活负全责 
  
        2.  正视失去 你本来就不拥有什么  
   
  
         3. 生活在别处 安稳在心中  
   
  
     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来自于一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内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占据着社会上最稳固的资源,但一定占据了这样的天赋—— “不在乎有的,不惦记没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强扭的。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万一什么都不是了也无所谓。对得到适可而止,对失去心无畏惧。”  
   
  
     只有明白了安全感真正的来源,才会知道:谈资带不来安全感,面子带不来安全感,存在感不是安全感,在别人眼中的好形象带来的满足感不是安全感。 
   
  
     舍弃部分安全感,来换取注意力最核心的原因: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和成长相关的点上,不断观察思考,用长远思维和角度考量事物,这样才能提升自我价值,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根据价值链:注意力>时间>金钱。把那些原本用于某些无效的安全感而浪费的时间,放到保质期长且能够增值的知识上,珍惜自己的注意力,当你能够为别人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时,才会获得充分的安全感。
  
     如何解开人生的枷锁呢?一方面,放弃部分安全感,把放弃某些安全感时获得的注意力投资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另一方面,放弃掉的这部分安全感采用合作的方式,从别人身上获得。
  
      生活在别处 安稳在心中

解开人生的枷锁

2. 人生的枷锁的介绍

本书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毛姆的主要作品。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但作家打破了事实的拘束,虚构了某些重大情节,塑造了菲利普·凯里这一人物形象。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了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和奴役。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始终未绝版,至今广为世界各国读者所传诵。

3. 人生的枷锁的相关版本

《人生的枷锁》中文译本:1983年,《人生的枷锁》,张柏然、张增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人生的枷锁》,徐进、雨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人生的枷锁的相关版本

4. 《人生的枷锁》上篇简介

《人生的枷锁》上篇简介 
  
 毛姆小说中对人物特点的刻画总是会给读者非常深刻的印象,简单几笔对外貌的描述就让读者在脑海里勾勒出其笔下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看到外表描述的同时又能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对于人物以及生活的描写也凸显出毛姆对于周边事物的观察细微。
  
 这本书名也有被翻译成《 人性的枷锁 》,读完整体内容之后,菲利普并没有因为在人性中被束缚住自己的想法,反而是坦诚、尊重人性来对人生进行选择,给予人性最大的自由去发挥情感上的选择,让人生不断去经历,去体验使得探索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经验,吸取生活每时每刻激发出的情感。整片内容以菲利普成长过程中在每个人生阶段主动或者被动所做出的选择来进行阐述。而人生就如菲利普一直试图去探索的波斯地毯奥秘一样,只有自己在其中找到人生的答案才有意义。
  
 菲利普在每个人生阶段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菲利普与生俱来的敏感和探索的欲望让其在每个人身上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他好奇、渴望自己经历别人所描述的世界,想亲身体验那个世界的精彩和丰富。善于自我剖析的菲利普总会带着理智和情感上的疑惑去寻找新的答案,而每一人生选择也成了他挣脱人生枷锁的依据。
  
 幼年时期的菲利普不曾经事,天生的残疾虽对他的生活没有太多的不便,可是深爱着他的人总是会为他感到担忧、怜悯以及同情,他在因此受到关注而感到高兴。孩子的善良、天真总是让承认为此而感到无奈和伤心,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不幸降临在什么都不明白的孩子身上。命运带他如此,他却笑对人生。
  
 父母的相继离世,菲利普的抚养权转移到膝下无子的伯父伯母身上,对于菲利普的到来,他们不清楚该怎么和菲利普去相处,怎么表达对菲利普的疼爱。牧师伯父冷漠、自私、古板,他对于菲利普的到来似乎只要求不要打破他原有的生活状态就好,伯父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一个自私的人而已吧。伯母小心翼翼的处理着伯父和菲利普相处之前存在的问题,对于没有孩子的伯母,一面知道伯父的习性,另一方面想让菲利普能体会到自己的爱。这个女人成为菲利普和伯父之间的粘合剂和桥梁。
  
 自从来到牧师家里面,日子总是一成不变,作为小孩子的菲利普总是想方设法给自己找点好玩的事情来做,这无非会打扰到伯父的生活规律,也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菲利普接触到伯父收藏过来却从来没有看过的书籍,从此菲利普用书籍代替了对玩具的快乐。不知不觉他养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快乐——读书的习惯。而这时候的他并没有意识到阅读为生活上的一切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使现实世界成为痛苦、失望的源泉。
  
 菲利普到了该上学的时候,伯父伯母决定把他送到当地的皇家公学附属预备学校,第一次脱离家庭生活到群体生活中这一堂课开启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畸形脚而感到自卑敏感的菲利普本以为同学会因此会同情他,怜悯他,可这群孩子拿菲利普畸形的脚寻开心,对他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他的认知第一次被环境所摧残迫使他内心世界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流逝,同学们对他这只畸形脚也失去了兴趣,敏感、自卑的菲利普没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孤单一人的菲利普在经历同学无情嘲笑下的痛苦经历之后开始思考自己的与众不同,并形成了痛苦的自我意识。
  
 在学校掀起的宗教热情让思维活跃、渴望探索新事物的菲利普变的对宗教十分虔诚。他看到耶稣基督说道这样的一句话: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你信,就必得着。菲利普对此一知半解,但内心渴望耶稣治好他畸形的脚,他带着无比坚信的信心进行祷告渴望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他能够有着和其他人正常的脚。当渴望回到现实中的残酷让菲利普抑郁寡欢,他总结的原因是没有正真足够的信心,对于伯父所说的无比坚信又是一种谎言。没有谁能真正做到足够的信心。
  
 特坎伯雷皇家公学采用传统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志力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从事于绅士职业。顽固的传统思想诞生下的阶层认知刻骨铭心,对于父亲是商人的新校长铂金斯采用无声抵抗显出的无能为力之后采用的冷嘲热讽,一面担心传统思想毁于新思想的渗透,一面担心自己从此失去这份绅士职业。铂金斯采用的新教学理念以及对菲利普的关注重新燃气对宗教的信仰并决意当一名牧师,并将畸形脚当做上帝给予的恩惠。
  
 菲利普在这里遇到人生中第一个朋友罗斯,一个四肢健全深受同学喜爱的人。对罗斯的情感从一开始的妒忌、羡慕到完全的占有,再到最后伤心的不欢而散,他重新回到孤身一人的状态中。为了打发在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让菲利普重新回到书籍中,上课时一遍又一遍的绘画着哥特式的窗户,下课后在走廊里观赏教堂和周边环境的美。一不小心开启了对美的认知。一个人的生活即使是孤独无聊的,可并没有影响寻找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和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学校生活的乏味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让菲利普萌生想挣脱现在生活的想法。渴望自由的心让他在伯父和校长面前坚持自己,当最后一次和校长谈话之后,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是获得自由之后并没有原本想象的欣喜若狂,甚至疑惑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会不会是一个错误,以后的自己会不会对此感到后悔。选择的每一条都是通往不同的方向,这一条路上我们会遇到怎么的人和怎样的事情,自己坚持走的路是否会有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一切我们并不知晓,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未知的东西会产生恐惧感的原因吧。
  
 菲利普带着自由踏上去往海德堡的火车上,并沉浸在成为自己主宰的喜悦中。在这个全新的城市和公寓里,他遇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同龄人,菲利普在他们身上看到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对于爱情、世界的认知都对他的认知进行着冲刷。
  
 教数学的老师告诉菲利普:生活中有两件乐趣:思想自由和行动。
  
 古怪的法语老师在绝望中痛苦挣扎,让菲利普意识到生活中的艰难。
  
 在和海沃德、威克斯一起你谈论的宗教、信仰、真理的话题萦绕在菲利普的脑海里,思想上的碰撞让菲利普开始反思自己多年来坚持的信仰,深刻的进行自我剖析进行逻辑性的思考。这些新思想刷新着菲利普的认知,他震惊的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在信上帝了,他摆脱了堕落的恐惧,也摆脱了世俗的偏见。他要尽情享受人世间的快乐,他将拾起牧师伯父唾弃的“享乐”。他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摆脱了多年来宗教对于他的束缚。人生这一条路会越走越清晰,可能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成长会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对的,对全新世界的幻想、自由人生的渴望必会带着人生走上全新的道路。
  
 在海德堡求学之路结束之后,菲利普需要为自己选择人生的第一个职业来维系将来的生活。他并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但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去海沃德所描述的伦敦。同伯父伯母商讨之后并由家庭律师的推荐下,他准备去伦敦当一个事务所的会计师,并从学徒开始。在这段期间菲利普与前来度假的威尔金森邂逅。他之后自己并不爱这个女人,一切都只是在性欲的驱使下发生。这个在年纪上比他大将近20岁的女人并不是他理想中的恋人,他在夜晚幻想中给威尔金森一个完美形象。菲利普在道德和情感上的矛盾,让他想尽快结束这段不合乎情理的感情。这段感情很快以威尔金森假期的结束而结束,即使威尔金森有百般不舍也无能为力,菲利普只想尽快结束这段感情。
  
 对于人生的第一份职业,起初,菲利普还是很感兴趣,可是在工作中遇到的人和挫败感让他无法继续保持热情,他开始无比讨厌这份工作。现实生活中让他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他恨沃森对他有意无意关于自尊上的伤害,但是又渴望将自己的灵魂注入沃森体内。对于这个陌生,一个朋友都没有的城市,菲利普愈加讨厌这个城市,他再次想逃离这个让他不束缚的环境。海沃德一次来信中的想法与菲利普不谋而合,他要去学习美术,这是他摆脱现在可悲境地的唯一方式。在一次去往巴黎出差的过程中,他更坚定了来巴黎学画的想法。他像过去向往伦敦一样向往巴黎,可这一次都没有恐惧,不担心渴望幻灭;他渴望浪漫、美和爱情。人贵在有冒险精神。
  
 伯父伯母对菲利普选择绘画的念头表示震惊,认为这是一个不正经的职业。它是放荡不羁,声名狼藉和道德败坏的职业。他们因此陷入争吵之中,伯母对于自己在意的俩个男人陷入争吵而痛苦。伯母看到菲利普对于这个想法的坚决,不忍心菲利普因为钱的原因而在外面过着惨淡的生活;她尽可能任着菲利普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不想让他感受到委屈,伯母将其视为几出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菲利普的爱意。善良的伯母用自己救济的私房钱来支持菲利普对艺术的追求。
  
 菲利普如愿以偿的踏上去往巴黎的火车上,激动的心情渐渐的覆盖了对伯母的感激。他在阿米特诺画室认识到一群热爱艺术并对其都有各自见解的年轻人,都在用青春义无反顾去追求艺术,并对初来乍到的菲利普给予学习上和生活上帮助。
  
 菲利普沉浸在学习绘画的道路上,将自己列入艺术家这一行列里,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艺术家。菲利普喜欢绘画,喜欢艺术,可是他经过一段学习之后看到自己和别人在绘画上的差异,让他意识到自己在绘画上的平庸,如果继续选择绘画这条路走到底,最终只不过会成为一名二流画家,但是付出的是他自己的青春以及生活的乐趣还有种种生存的机会。普赖斯对于绘画的执着显而易见,她愿意用生命去绘画,可是连菲利普都能看出来她没有绘画上面的天赋,生活将她逼向死角,彻底的绝望而选择了轻生。她什么都没有留下,之前的画作一分不值,而她对艺术的热情和执着并没有让她得到上帝的怜悯。克拉顿一个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人,对绘画有自己的见解并有意创造独特的绘画风格,坚持用自己的感受去表达艺术。他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状态,选择有意的从这个圈子消失,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的怀抱。克朗肖——这群年轻人的精神领袖,年轻人喜欢听他谈论关于艺术、人生的话题,并赋予这群年轻人活力。年轻时的他肯定也是充满着对光辉的希望,可现实的失意把希望渐渐磨灭,如今的他穷困潦倒唯有香烟和烈酒为伴。克朗肖很喜欢善于倾听的菲利普,他告诉菲利普人生就像这个波斯地毯,而这其中的涵义只有自己去理解才有意义。
  
 伯母的离世让他重新回到布莱克斯,但是他还没有最终确定是否放弃绘画这条道路,虽然他心里清楚放弃绘画是明智的,可是他性格的倔强不允许自己就这样的放弃,他不愿意收到朋友们对于他的嘲笑,可是不同的环境使他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使原来似乎很重要的事变的微不足道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绘制出不同花纹、不同色彩的波斯毛毯,既然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已注定,那中间的过程又有什么对错可言。人生的枷锁与生俱来的事实不能影响我们挣脱他的能力。

5. 人生的枷锁,无处不在

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
  
 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上处处映射出作家的影子,一路读下来,仿佛跟着主人公的经历过了一种不同的人生,感受他的成长与阵痛,还有他经历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在经历种种的喜怒哀乐,起起伏伏,寻寻觅觅后,他终于摈弃了迷茫的理想追求,告别了痛苦的爱欲折磨,摆脱了精神上重重枷锁,获得自由,在触手可及的平凡生活里找到自己幸福所在,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其实人生的枷锁无处不在。
  
 有些人只是身体上的缺憾,肉眼可见,而有的却是心灵或精神上不健全,周遭的人也察觉不出,但精神上的残疾或许比身体上缺憾更容易击垮一个人。
  
 每个人生来都带着枷锁,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而我们因此需要付出太多代价才能挣脱或者终其一生,都还在苦苦挣扎吧。
  
 记得译者在导读里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成长本来就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还是一条孤独的单行车道。只愿我们能在别人的故事中,切身体味或已逝去,或未到来的岁月。”
  
 共勉!

人生的枷锁,无处不在

6. 人生的枷锁的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 如何摆脱人生的枷锁

        昨天我在微信公众号书单荐书里看到了公众号作者大力推荐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其实,我早已对毛姆有所了解,前些年阅读了他的另外一部更加知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理想艺术等美好的东西,而六便士代表现实生活等沉重的东西。而《人性的枷锁》这本书,从书名就能清楚地知道作家大概讲的是每个人一生都在戴着枷锁生活、奋斗和奔波。我想每个深受人生枷锁束缚,并且致力于摆脱人生枷锁的人来讲,一看到这个书名,就深深地被吸引了!我迅速浏览了这篇荐书文章对《人性的枷锁》的介绍、分析和高度评价。同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当前处境,原来我自己也是在人生无形的枷锁里一路生活、奔波、挣扎啊!
  
       《人生的枷锁》取材于作者毛姆早年的真实生活经历,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叫菲利普,和毛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菲利普天生跛脚,而毛姆被严重的口吃困扰了很久很久。又比如,毛姆和菲利普都去了德国海德堡,在伦敦进过会计事务所,后来进入伦敦医学院。最终,菲利普找到了属于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可以说,这本书,写的就是毛姆自己的心灵解放之路!
  
        我特别崇拜作者在《人性的枷锁》里叙述的主人公菲利普摆脱人生烦恼和迷茫的思路和方法。毛姆让他依次摆脱了四道人性的枷锁,菲利普摆脱的第一道枷锁是“盲目信仰的枷锁”,第二道枷锁是“自卑虚荣的枷锁”,第三道枷锁是“爱情魔障的枷锁”,第四道枷锁是“理想痴妄的枷锁”。通过前面四道枷锁的论述,主人公最后摆脱的是对“圆满人生的执念”。最终菲利普,通过陆续挣脱一系列人生的枷锁,而摆脱了对人生的迷茫,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菲利普后半生经常在思考,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为了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决定让自己去经历各种事情。经历了情欲的困扰、朋友的背叛、理想的幻灭、生活的无常等困顿后,菲利普不再去追逐那些无法掌控的“圆满人生”,而是决定活在当下,接纳生活的恩赐。后来,菲利普拿到了医生从医职业资格,并且和一个值得爱的普通姑娘相恋,组建家庭,过上了平凡的人生。这时,他终于获得了属于他的心灵的自由和宁静。所以,他最后摆脱的,就是“人生意义”的枷锁。我想,人生最大的枷锁就是以为人生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并且去追逐这种意义。
  
         其实我面对自己的人生困境,也充满了好多烦恼和迷茫,我也每天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呢?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里,我们周围的人都在马不停蹄争分夺秒地追求地位、权力、财富和情欲等,都在和别人攀比地位的高下、权力的大小和财富的多少,都为了名利财情等给自己套上了牢牢的枷锁。这时,我想起了古人讲的一句经典话语,“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我想,我们都是在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都坚信人生的意义就是追名逐利、当官发财、享受人生,因此普天之下的人们都在追逐自己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枷锁》故事结尾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只有正视自己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凡,才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人生意义的枷锁,只有真正地彻悟了人生的意义,我们才能彻底摆脱人生的枷锁!

如何摆脱人生的枷锁

8. 打破人生最沉重的枷锁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几乎所有的成长和进步都是在放弃部分的安全感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例如,当你选择从职场辞职创业,或者当你选择远离家乡到大城市奋斗时,都会意味着即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同时也意味着你放弃了部分的安全感。  
     在现实当中,我们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100%的安全感。久而久之,我们就像有些动物一样,被困在了永恒的当下。我们极度担心失去安全感,极度恐惧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  
     当然,冒险本身不是追求成功的好方式,获取财富的诀窍之一就是不冒险。我们需要克服的,是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是对于未知的不安。  
      如果追求100%的安全感,那么我们很可能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或许当我们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打破原有的舒适圈,才能够有更长期、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进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可能。